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方满锦:析论《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

已有 3808 次阅读 2019-12-29 21:31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黄帝内经, 的天人合一, 理论指导 |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方满锦. 析论《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1-6

1  引言

《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先秦诸子学说的智慧结晶,受《易》、道、儒的思想影响至深且巨。天人概念始于《易》,《郭店楚简·语丛一》载“《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1]《易·乾文言》又载“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卷一:乾卦)[2]23《易传·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卷八系辞下) [2]318《易传·说卦》又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卷九说卦)[2]326 道家弘申其义,《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庄子更具体指出天人一体,《庄子·达生》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外篇《达生》第十九)[4]632,儒家孔子践仁知天,对于天人关系,《论语·泰伯》说“唯天唯大,唯尧则之。”(《论语集注》卷四:《泰誓》第八)[5]107 尧乃仁君,故能效天。天道好生,即为仁德表现,仁德乃儒家思想精神。《论语·阳货》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集注》卷九《阳货》第十七)[5]180。四时有序,百物有生机。《礼记·礼运》也说“人者,天地之心也。”[6]698 孟子论天人关系,强调心性,《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集注》卷十三《尽心章句上》第十七)[5]180。子思的《中庸·尽性》也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章句》[5]32《黄帝内经》强调天人之说,提及“人与天地相参”之语凡三次,分别见于《素问·咳论》《灵枢·经水》《灵枢·岁露论》等篇。《灵枢·刺节真邪》又说“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卷十一《刺节真邪》)[7]154。《灵枢·玉版》又说“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灵枢》卷九《玉版》)[7]123《黄帝内经》吸纳了《易》、道、儒的天人理念,予以融会升华,成为中医理论特色,并以中和为核心价值。本文重点探析人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天人合一与病因病理、天人合一与诊治、天人合一与养生等。

2  生命与天地

在大自然中,阴阳合德,生化万物,《素问·天元纪大 论》指 出“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卷十九《天元纪大论》)[7]337-33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素问》卷二《阴阳应象大论》)[7]38-39。八纪,又称八节,即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五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化育之理。八纪、五里各有演变规律,节气适时而至,化生万物。人为万物之一,源出天地精气。《素问·宝命全角论》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卷八《宝命全角论》)[7]143 又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卷八《宝命全角论》)[7]142 天地合气而生人,形体五脏应四时,明张景岳《类经》指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卷十九针刺类) [8]899生、长、化、收、藏称五化,乃大自然生物五个生化过程,人体五脏也相应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素问》卷二《阴阳应象大论》[7]39 天地万物有其运作规律,以中和为原则,才能“生长收藏,终而复始”。人与天地相应,人体机能也需中和运作,即“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灵枢》卷九《动输》)[7]127。《灵枢·痈疽》说“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灵枢》卷十二《痈疽》)[7]172人“与天合同”,天人如一,人体经脉运行有如大自然的川流,“不得休止”。

人乃天地合气而生,其灵性具天地之德。《灵枢·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卷十二《灵枢·本神》)[7]26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因赖“天德”与“地气”之精而生,故此具有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等优越条件,非禽兽可比。

人源出天地精气,故五脏通于天地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素问》卷二《阴阳应象大论》)[7]39 肺司呼吸,故天气通于肺嗌为胃的门户而受纳水谷,故地气通于嗌风生肝木,故风气通于肝雷为火气,故雷气通于心脾主运化水谷,故谷气通于脾肾为水脏,故雨气通于肾。《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卷一《生气通天论》)[7]13 人身的五脏九窍及十二肢节通于天气。此外,人身也与地气相通,其理是人居天地之中。《素问·六微旨大论》说“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素问》卷十九《六微旨大论》)[7]367 又说“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 人气从之,万物由之。”(《素问》卷十九《六微旨大论》)[7]367 天枢者,天地二气的上下升降枢纽处,人居气交之位,上从天气之风、寒、暑、湿、燥、火,下从地气之木、火,土、金,水,其他万物之生化历程,也从天地二气。《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卷三《六节藏象论》)[7]60

首句“天食人以五气”,食者,养也 五气者,即臊、焦、香、腥、腐 五气入五脏,即臊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次句“地食人以五味”,五味者,酸、甘、辛、苦、咸,五味入五脏,即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天之五气经鼻入内,藏于心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五色明润,肺主声,音声宏亮。五味经口入内,藏于肠胃,胃主腐熟,化为精糜,输布五脏以养脏气,脏气和调,则产生气血津液,神气乃生。五气与五味来源于天与地,为生命提供食物基础。五味养五脏,脏气调和,产生血气、津液、精神,使生命存活。

3  生命与阴阳

“道”以天地为大,阴阳为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卷二《阴阳应象大论》)[7]29《素问·六节藏象论》又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卷三《六节藏象论》)[7]55 万物之生,皆本于阴阳。万物皆有阴阳,例如大自然以“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素问》卷二《阴阳离合论》)[7]41,人体则以“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素问》卷一《金匮真言论》) [7]23。五藏虽属阴,但阴中有分阴阳,《灵枢·阴阳系日月》说 “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灵枢》卷七《阴阳系日月》)[7]94

在大自然中,阴阳也有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分。以一日的昼夜晨昏为例,《素问·金匮真言论》说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素问》卷一《金匮真言论》)[7]23昼夜的阴阳也作用于人身,《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已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抚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素问》卷一《生气通天论》)[7]18 一日之中,人身的阳气,初盛于晓,至盛于中午,虚于黄昏,此际人身玄府(汗孔,气门)已关,宜作休息,不宜作劳而伤筋骨,更不宜作户外活动,以免遭受风寒湿等邪气侵袭。

一日之中,大自然的阳气盛衰,展现于晨晓、日中、黄昏三个时段,故此人身的劳作活动,宜于日间进行,否则形体就会被邪气所袭。《灵枢·营卫生会》又说“日中为阳受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灵枢》卷四《营卫生会》)[7]57 黄昏以后,阴气盛,形体宜息不宜劳,乃天人合一之道。

生命之本,本于阴阳,何者先作用于人身《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 上,卫外者也。”(《素问》卷一《生气通天论》)[7]14-15 此言天之阳气直接作用于形体生命,人身具卫外阳气,若天有日,日失常而不明,则天昏地暗,人身失去卫外阳气,生命就会折寿夭亡。天体健运不息,日光昼夜分明,相应于人身也健康无病,卫外能力坚强,不为外邪所伤,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乃治”,代表阴阳中和,“乃绝”,代表阴阳失和。

4  人身应四时五行

人身除应大自然的天地阴阳外,也应四时五行。四时各有其气。《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卷七《顺气一日分为四时》)[7]97 此言天人皆有生气、长气,收气和藏气。《灵枢·终始》又说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灵枢》卷二《终始》)[7]31 此言四时之气,分别相应于人身的毛、皮肤、分肉及筋骨。《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心者,生之本,……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素问》卷三《六节藏象论》)[7]60-62 此言四时之气通于人身的脏腑,展现天人合一之象。

四时之气,作用于人身脏腑,而人身的脉象反应,也应四时,《素问·玉机真脏论》有“春脉如弦” “夏脉如钩”“秋脉如浮”“冬脉如营”(《素问》卷六《玉机真藏论》)[7]107-109 等语。

四时配五行,依次为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素问·金匮真言论》以大自然的五行相应于人身孔窍、五体及五脏“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瑞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数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在骨也。其音羽,其臭腐。”(《素问》卷一《金匮真言论》) [7]23-26

上述引文指出大自然的五行,如五方、五色、五脏、五官、五味、五畜、五谷、五季、五星、五体、五音、五数、五臭等,都相应于人身,乃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

5  地人相应

天人合一的范畴,除上述的天人相应外,也包括地人相应。地有山川湖海,人亦应之。《灵枢·海论》指出“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南、西、北,命曰四海。……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灵枢》卷六《海论》) [7]82 中国地域版图有四海十二河,四海是东海、南海、西海及北海十二河有清、渭、海、湖、汝、渑、漯、江、河、济等。四海相应人身的血海、气海、脑海、髓海。十二道河流相应人身的十二经脉,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灵枢·经水》指出“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灵枢》卷三《经水》)[7]45 十二经水与十二经脉的共通点,是日夜周流不息,充分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

地域环境不同,人身的体质强弱各异,故其治法亦需因人、因地、因时之异而有不同。《素问·异法方宜论》说“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素问· 异法方宜论》又具体指出“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南方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素问》卷四《异法方宜论》)[7]72-73

五方之民,生活饮食习惯各不同,其病各异,治法亦相应有别。故此,治病除明察其病因病机外,也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以天人合一为论治原则。

6  人身生理结构应天地

自然界的物质世界有其结构系统,而人身生理亦予以相应,《灵枢·邪客》载“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岛,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天干) ,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灵枢》卷十《邪客》)[7]141-142

上述引文,详述自然界的结构细目,比拟人身整体生理结构,可谓入木三分,刻画入微。人身生理结构与天地相应,《黄帝内经》还有颇多具体记述,摘录如下 

《灵枢·经别》“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 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灵枢》卷三《经别》)[7]43

《素问·针解》“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 人阴阳脉血气应地。”(《素问》卷十四《针解》)[7]262

《灵枢·阴阳系日月》“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 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灵枢》卷七《阴阳系日月》)[7]33

《灵枢·九针论》“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灵枢卷十二 《九针论》) [7]153

以上各条引文,指出人身五脏六腑、经络、皮肉、筋脉,甚至连发齿都与大自然的阴阳四时、五行生克、山川洲海等有所相应,展现天人合一的精神。

7  天人合一与病因病理

在病因病理方面,四时之气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直接作用于人身。时气适时而至,人身容易适应不易致病假若时气偏胜,失去中和常态,人身适应不来,就会生病。一般而言,时邪伤人,常见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感染时邪即时发病,按常规治疗,疾病易愈。但也有特殊情况,《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 后人有议作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素问》卷一《生气通天论》)[7]20 人身为时气所伤,但不即时发病,邪留翌季发病,称外感伏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卷二《阴阳应象大论》)[7]31-32 伏邪之病,较中而即病者[9]难治。此外,外邪内传,五脏蒙害,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四时之气,更伤五脏。”邪入五脏,其治更难。

对于疾病的起伏预防,《素问·脏气法时论》说“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素问》卷七藏气法时论》)[7]129-131

五脏疾病相应五时,在五行生克的规律下,其“愈”或“不愈”,或“甚”或“起”,都可预测疾病的发展历程和演变。

人法地,地法天,人亦从之。如四时太过,失去中和运作,相应人体也受牵连。《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素问》卷八《离合真邪论》)[7]153“天寒地冻”或“天暑地热”,人体经脉也作出反应,如果不能适应,则易受邪致病。《素问·离合真邪论》又说“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素问》卷八《离合真邪论》)[7]153 此言寒邪、暑邪、风邪“行于脉中”,形体受害。人体的血脉,周流不息,正常运作,健康无病,若一旦阻滞不通,就会产生疾病。《灵枢·痈疽》指出“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蓂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夫血脉营卫,周流不息,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注,血注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写(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藏,藏伤故死矣。”(《灵枢》卷十二《痈疽》)[7]172-173“天宿失度”,“地经失纪”,一连串灾情迭起,相应“血气犹然”,经脉为寒邪所客,引致痈肿,继而寒郁化热、肉腐、筋烂、骨伤、髓消,经脉败坏,脏腑也败坏而死。

8  天人合一与诊治

天人一理,在诊治上,亦以天人相应作为指导思想。《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素问》卷二十《五常政大论) 》[7]406“明天道地理”,“知人之形气”,在诊治上是相当重要的。《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素问》卷二十《三部九候论》)[7]118

三部九候是古人的诊脉法,指出人体有天地人三部,每部又有天地人三候,在诊法上可“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治病目的,旨在恢复形体,气血调和,脏腑平衡。在治术上,以天人合一为原则,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强调“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素问》卷二十一《六元正纪大论》)[7]417 此言治病要因应天之六气及地之五行变化规律,掌握五运六气的盛衰,调和其化生,使在上的司天与在下的地泉得到协调,无偏盛偏衰。天地二气,升降正常,五运运行,不失常道,并能因应病症而对证下药,正治与逆治皆合。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素问》卷二十二《至真要大论》) [7]460清张志聪阐释说“此论六气之司天,及化运间气之分治,皆有盛有虚,而民为病。治病者或从岁气,或随运气以备物,以所生之五味、五色合五脏之所宜,乃可言五运六化之盈虚,病生之端绪也。”(《素问》卷二十二《至真要大论》)[10]717-718 治病求本,医者需通晓运气之道,明白色味走五脏之理,辨明疾病之虚实及其病因,然后治疗才可得心应手。《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素问 》卷二十二《至真要大论》)[7]492-493 此言五味功能分阴阳,治病着重调平形体的阴阳气血,则病可愈。

对于久病初愈患者,邪虽去但仍体弱,《素问·五常政大论》提议说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素问》卷二十五常政大论》)[7]416 此言养病,也需天人合一,配合天时,细心调理气血精神,以候康复。

9  天人合一与养生

在养生方面,《黄帝内经》要求天人合一。《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养生要顺应阴阳四时之气《素问·四气调神论》说“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卷七《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7]37养生宜顺其时气,不可逆之,逆则伤脏。《素问·四气调神论》指出春令养“生气”,“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令养“长气”,“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令养“收气”,“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令养“藏气”,“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素问》卷一《四气调神大论》)[7]10。故此,养生不可逆四时之气,逆则天人不和,人参天地,顺应四时,乃合大自然中和之道。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素问》卷一《生气通天论》)[7]14 此言苍天之气,清静中和,人身志意亦中和,卫外能力强,邪不能犯,其理在能顺应四时规律。故圣人养生着重涵养精神,配合四时变化而达至天人合一。养生不顺四时阴阳之理,形体“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素问》卷一《生气通天论》)[7]14,严重危害生命,不可不慎。

10    

天人合一是中医治病及养生的最大特色。人乃天地精气所生,故为万物之灵,非一般禽兽可比,所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既源出天地精气,天地之气也通连于人的五脏,如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此外,天食人五气,地食人五味,为生命提供食物。五味养五脏,脏气调和,产生血气、津液、精神,使生命存活。天人合一,各有其宇宙,天地有阴阳五行,人身也有阴阳五行,大自然以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人身则以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至于阳中有阴或阴中有阳,天人皆有。

人身的生理组织如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脉经络及九窍等,在自然界的产物中,也可找到相应的对照,例如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岛,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等。人身除通天气外,也通地气,例如地有东南西北四海及十二经水,人也有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及十二经脉予以相应。此外,五方地域不同,民病各异,治法也各异。

自然界的大宇宙,其所主宰的四时六气时刻都在变化中,正常与异常现象交替出现,都直接作用于人体,人体常因未能及时适应而致病。常见的时气病是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感染时邪即时发病,按常规治疗,疾病易愈,但感染时邪而不即时发病,邪留翌季发病,称外感伏邪,其病难治。此外,五脏疾病相应五时,在五行生克的规律下,其愈或不愈,或甚或起,都可预测其发展历程和演变。

人身的五脏六腑以及气血经脉,皆受四时六气的太过或不及有所影响。因此治病者需明天道地理,知人之形气以及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治病就会得心应手。至于养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可作为天人合一的养生箴言。人命既然悬于天,必须懂得大自然变化规律,顺其势而和之,不可逆天道而行,逆之则害至。

参考文献

[1] 王博. 简帛思想研究论集[M] 台北 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2] 李学勤.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诸子集成[M] 北京 中华书局,1996.

[4] 郭庆藩. 庄子集释[M]/ /诸子集成. 北京 中华书局,1983.

[5]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1983.

[6] 李学勤.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 虞舜,于莉英,点校. 黄帝内经[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8] 张介宾. 类经 册中[M] 北京 学苑出版社,2005.

[9] 张仲景. 伤寒论·伤寒例[M] 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6.

[10] 张隐庵.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 北京 学苑出版社,200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11964.html

上一篇:[转载]王振海等: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下一篇:[转载]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收藏 IP: 120.231.20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 1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