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料来源:羊城晚报 2018年03月17日 14:11
许昌1号头骨化石的3D虚拟复原图
许昌人头骨化石碎片
许昌人复原头像
二月底,科技部刚发布了“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经专家遴选、投票,共有10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学进展获此殊荣。其中一项“中国发现新型古人类化石”引起不少人关注。这一新型古人类化石其实早在2007年就在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被首次发现,2008年1月23日被正式命名为“许昌人”。
从首次发现到如今已过去10年,许昌人头骨化石为何能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原因是去年一篇“中国发现新型古人类化石”的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它对一直以来占据上风的“人类非洲起源说”构成了不可回避的冲击。
正如在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专家解读会上北京大学吴小红教授所说,中国人正在改写人类起源的历史。
新闻链接:“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出炉
2月27日,科技部发布“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据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5家编辑部共同组织,至今已成功举办13届。
根据得票高低,“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将病毒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及治疗性药物;首次探测到双粲重子;实验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实现氢气的低温制备和存储;研发出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利用量子相变确定性制备出多粒子纠缠态;中国发现新型古人类化石;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研制出可实现自由状态脑成像的微型显微成像系统。
“非洲起源说”与“多地区起源说”的争议
“非洲起源说”的研究结果一直是现代人类起源学说中得到更多支持的一种。它是基于现今现代人线粒体、Y染色体和基因组基因、化石、现代人结构学,甚至语言学的多方面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非洲以外现代人的共同祖先均来自于5万年前的非洲,都是一位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女性的后代。
1987年年初,美国伯克利大学的卡恩等几位研究者提出了“夏娃理论”。他们选择了祖先来自非洲、欧洲、中东、亚洲、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的147位妇女,分析了她们胎盘细胞内的线粒体的DNA,该DNA只有母体遗传,不像细胞核的DNA由双亲遗传,其追溯过程最后便导向了这位生活在非洲的单一的女性祖先。他们认为,大约13万年前,这位女性的一群后裔离开非洲最终分散到世界各地,取代了各地的土著人。这一说法也被称为“线粒体夏娃假说”。
与之产生争议最大的“多地区起源说”,则认为亚、非、欧各洲的现代人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化而来的。在中国人类化石中,较其他地区古人群出现频率更高的一系列共同的形态特征尤其是支持该地区人类连续演化的重要证据。
但在“许昌人”发现以前,已知最早的两块现代人化石都出自南部非洲,并被认为早于10万年前,这一直被“非洲起源说”的拥护者们用以作为主要证据支持。这两块化石分别是1967年在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奥莫河附近出土的“奥莫1”化石,包含了部分头骨和身体骨骼化石;另一块是从河对岸出土的“奥莫2”化石,是一块更大的头骨,但没有找到其它骨骼化石。遗憾的是,根据找到的化石,考古学家无法拼出一完整的头部,科学家们最终能确定的只是,“奥莫1”和“奥莫2”代表的个体应该是生活在19.5万年前,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古老的现代人化石。
后来又有1997年出土的“赫图化石”再次佐证了“非洲起源说”。“赫图化石”是科学家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三块约16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包括几乎完整的成人头骨和儿童头骨各1个,以及1个不完整的成人头骨。这个发现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上曾经遗失的重要一环,将前人类物种和现代人类连接起来。美国加州大学古生物学家蒂姆·怀特教授认为,他们虽然还不是完全的现代人,但正朝着那个方向进化,可以被称为早期智人。通过头骨复原,人们已能“亲眼”看到早期现代人的面貌。
许昌人是一种新的古老型人类
当年主持发掘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的李占扬教授,是著名考古学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他正是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中国发现新型古人类化石”团队的领队人,也是关于“中国发现新型古人类化石”的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李占扬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显然对“非洲起源说”构成了不可回避的冲击。
2017年3月3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这篇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对河南许昌人头骨化石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称:“在中国许昌发现更新世晚期古老型人类头骨。”人类演化研究由此取得突破性进展,距今10.5万-12.5万年,中国境内生存着一群体质特征非常特殊的古老型人类——许昌人,其头骨呈现出更新世晚期人类、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以及欧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征。他们不是早期现代人,不是尼安德特人,不是海德堡人,也不是直立人,他们是一种新的古老型人类,可能是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但目前还无法将其归入任何已知的古老型类群之中。
论文中称,研究小组采用形态观测、高清晰度CT扫描、手工及三维虚拟复原等手段,对许昌人头骨进行了拼接和复原,又在此基础上,对许昌人头骨形态特征、测量数据、脑形态、脑量、颅骨内部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与世界范围内古人类化石及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许昌人特殊的体质特征,反映出东亚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特点既具有一般性的趋势,同时还呈现一定程度的地区连续性和人群间交流。这项研究以翔实的化石形态特征和精细的地层年代数据,提供了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早期人类形态变异及演化模式的化石证据,标志着我国学者在人类演化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项突破性成果,也填补了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过渡阶段中国古人类演化上的空白,表明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境内可能并存有多种古人类成员,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者基因交流。
其实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化石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更新世中、晚期人类演化方面,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发掘和化石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有研究提出,早期现代人至少10万年前在华南地区出现,部分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具有欧洲尼安德特人形态特征等观点。同时,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并不同步,在化石形态方面呈现明显区域性差别。许昌人化石的发现和研究也为探讨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许昌人就是“炎黄子孙”的祖先?不一定。
许昌人的发现意义重大。有人提出,许昌人很可能代表着华北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直接祖先中的一支。更有人提出,许昌人可能就是“炎黄子孙”的祖先。但李占扬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很明确地表示:“这个想法很吸引人们的兴趣,但是目前并没有证据支持这两者之间存在关联。”
李教授认为,“炎黄”部落生活在距今约5500年至6000年之间,而“许昌人”生活在距今10.5万年至12.5万年之间,两者在时间上相距太远。而且,“许昌人”之后,这一地区又进入了一个文化上的空白期,直到距今1.35万年,才有新的人群到来,形成了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的细石器文化。所以细石器文化是外来的,不排除从非洲经欧洲、西伯利亚,再从华北北部传过来。李教授说:“距今一万年左右,随着全球气候转暖,这些使用细石器的猎人消失了。所以,‘许昌人’和后来的人群例如传说中的‘炎黄’部落其实连不上。还不能说‘许昌人’就是我们今天华北现代人的直接祖先。但两者有过渡迹象,我们在考古中也将致力于寻找‘许昌人’与今天华北地区现代人之间的链条。”
为了验证和解决许昌人遗址发掘中的更多疑惑,2017年,李占扬教授还带领着中国第一支现代人起源考古队赴步尼亚进行考古发掘。李教授表示,中国学者走出国门进行长期课题考古,将逐渐成为中国考古的“新常态”。而中国人能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势必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自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0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