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三伏贴”在全国各大小医院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见智见仁,大相径庭。近日,红星新闻报道了因在江西省儿童医院贴三伏贴,致92名儿童现不良反应,又一次将其推上了风口浪尖。
7月16日晚,数位家长表示,问题主要出现在7月12日、13日贴三伏贴的孩子身上,“之后,医院改了配方。”出现不良反应的孩子,一开始有灼痛感,粘贴处皮肤呈红色或深红色,之后起水泡、破皮等。家长提供的孩子被灼伤后的照片显示,很多孩子背部起水泡,伤口数日不愈。部分儿童被灼伤后,持续发烧20小时。医院目前已向家长发放膏药等进行治疗。有部分家长自购膏药涂抹或将孩子送往其他医院接受治疗。部分家长表示:“主要是他们宣称可以治病,所以才来的。”
据该院中医科专家介绍,小儿由于脏气清灵(内脏反应灵敏,患病后若诊治得当,病邪可及时祛除),肌肤薄嫩,三伏贴疗效较成人更佳,尤其是2岁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值此节气,扶持阳气,抵御病邪。三伏贴是以‘冬病夏治’为原理,在夏季三伏天,通过温热药物敷贴人体相应穴位,以借自然界旺盛的阳气来扶助体内虚弱的阳气,达到消散体内伏留之阴邪、鼓舞人体阳气以增强抗病能力的目的。”
这种说法靠谱吗?一位中医院循证医学研究中心的专家说:(1)三伏贴的有效性确实还没有大规模的现代医学依据,但不代表没有依据,很多疾病的治疗,西医指南的诞生也是从专家共识开始的,逐渐走向临床证据,比如Cochrane的logo的故事,就告诉大家,氢化可的松类激素可以给可能早产的孕妇使用,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成功的从经验走到了共识,产生了证据,写进了指南,证据的产生需要一个过程;(2)三伏贴的安全性也同样需要验证,所有的药物都一样,都存在安全性的检测;(3)没有一种药物适合所有的疾病,离开适应症谈有效和安全都是耍流氓;(4)三伏贴的工艺和生产以及临床诊疗的标准需要严格执行;(5)中医伏邪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需要严格筛选适应症和正确使用。
显然,目前广泛开展的治疗多种疾病的“三伏贴”确实没有临床实验的证据,而且根本没有专家打算进行研究,去寻找搞循证医学证据,往往沦为一种“创收手段”,这是对患者不负责任的表现。成为导火索的这一起不良反应事件,反映的是安全性,相信通过调整药物可以得到解决。三伏贴中含有一味名叫白芥子的中药,这种中药贴在皮肤表面,会让人产生灼烧感(映射疗效),一旦过量就会出现起水泡、破皮等。
但安全性问题倒是其次,关键是“三伏贴”的疗效问题。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圣药”,临床试验必须严格选择适应症,可靠的临床数据才是疗效的权威意见。事实上,所谓伏气学说在中医界内部也是誉少毁多,即使针对老年肺气肿患者,三伏贴减少患者冬季发病率仍然是一个没有得到临床试验证据的专家意见,小儿的应用更是缺乏依据。如今三伏然成为“网红药”,而且似乎什么病都能治,当然不能排除经济利益驱使的原因。
鉴此,建议暂停这种“三伏贴”一涌而上的做法,对相关适应症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获得可靠的数据后再考虑大规模推广应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