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杨克卫:浅谈民国时期针灸医藉的挖掘与整理

已有 4030 次阅读 2019-3-6 16:57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针灸学史, 民国时期, 科学化 |文章来源:转载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四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近年来,民国时期针灸届的学术发展史备受学者关注,要对该时期的学术发展史进行梳理,首先要大范围的占有相关材料,理清现存针灸著作的数量,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横向对比。因此,以最新全国权威性中医书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为基础,参考《中国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中国针灸文献提要》、《民国时期总书目·自然科学·医药卫生》等书目梳理现存针灸书目,历时5年时间收集民国时期针灸相关医籍,综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读秀等数据库及孔夫子旧书网所见书籍图片,基于所见民国时期针灸医籍及相关医籍进行梳理,仅就5年来对所见民国时期针灸医籍的收集整理体会做如下介绍:

一、民国时期时间的界定

对于民国起止时间的界定,以民国纪年法为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了清王朝。1911年 12月,各省代表会议就讨论了孙中山的改用阳历的提议,并通过了决议。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即为中华民国元年。而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此,本文民国时期起止时间的界定为1912年至1949年。

二、民国时期针灸医籍数量考

岗卫娟考证民国时期针灸医籍的数量为215种[1]。基于5年收集整理所见(部分图片资料来自孔夫子旧书网)尚有《针灸杂志》民国35期存世,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第四辑影印民国35期及建国后6期已经出版。

亦见有总目未载书目,散在民间针灸医籍不胜枚举,仅就所见略举一二:如李柳溪先生所著《针灸图注》手抄石印本,山东郭蒸晨老师藏;卢觉非著《中国针灸科学论》(民国3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各家学说教研室有藏;《最新考证经脉经穴图》(一正面图;二正面图;三侧面图)三张,考《最新考正经脉经穴挂图附说明书》三版(民国27年)版权页,此图应为四幅,惜未见四,吉林杨克卫藏;《一壶天》杨体仁著(民国已巳年,1929年),成都中医药大学有藏,其中下集《针灸心法》为杨体仁本人针灸经验。基于所见民国时期针灸医籍的数量远远高于215种,且年代在民国时期左右的抄本亦有存世,更难以统计。

三、民国时期针灸医籍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对于民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医发展史备受学者关注,而民国时期针灸届的发展史也不例外。以往的研究论文及著作多以区域性研究、人物性研究、学派性研究为主,亦散见对某一人物的著作进行介绍的文章;民国时期著作的重校再版近年也有多部,民国时期针灸名家的经验集成也有整理出版。

1. 区域性的研究

对于区域性的研究,目前集中在岭南两广及浙江。刘芳对广东地区现存针灸医籍做了详细的考证[2];赖洪燕、戴铭对广西地区现存针灸医籍做了详细考证[3];杨梅良、盛燮荪对浙江一带医家及著作进行梳理,对王可贤的《金针百日通》、张山雷的《经脉腧穴新考证》等书进行简介,并对民国时期浙江地区的针灸学社--东方针灸学社进行详细的考证[4]。除此之外专门以区域性研究的公开文章亦不多见,目前尚在进行研究的亦有广州中医药大学药博士李乃奇在进行岭南地区针灸著作的研究,博士论文尚未结题。地区性的研究为民国时期针灸医籍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及参考,对书籍的内容较少涉及,因此对各种针灸医籍的学术渊源、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待开展进一步研究。

2. 人物性的研究

对人物性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著名针灸医家专著的研究,如承淡安、罗兆琚、杨医亚等民国时期著名针灸医家及相关著作。王勇对承淡安的生平著作进行研究,并对其《中国针灸治疗学》与其他针灸医籍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总结承淡安的学术思想变迁[5]。林怡对罗兆琚的生平事迹及著作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对罗兆琚的学术思想和医学经验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6]。文清亮对杨医亚的生平事迹及著作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对杨医亚的编译著作和学术思想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7]。除此之外亦散见以某人的著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人物性的研究为民国时期针灸名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及参考,对书籍的内容亦有涉及,因此对民国针灸名医的学术渊源、经验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初步的研究,为民国针灸名家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先决条件,为针灸学派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学派性研究

目前学派性研究,仅对澄江针灸学派创始人及部分传人进行了研究。1989年,“澄江针灸学派”在承淡安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首先提出,得到海内外针灸界的重视和认可。澄江针灸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西医碰撞、交流与汇通的背景下,由著名针灸学家、中医教育家承淡安先生所倡引,以苏南地区为中心,辐射全国乃至欧美而形成的个性鲜明的现代中医学派。2011年“澄江针灸学派研究中心”在南京成立,并与《中国针灸》杂志社合作,于2012年设立“澄江论坛”栏目,对“澄江针灸学派”在民国时期的研究散见于对该学派研究的大量论文及著作中。如对承淡安的研究论文及著作,对曾天治的研究论文等。

4. 著作再版及经验集成

整理再版著作如《金针秘传》、《针灸薪传集》、《伤寒针方浅解》、《中国针灸治疗学》、《温灸学讲义》、《中国针灸学讲义》等。经验集成著作如《承淡安研究》、《杨医亚针灸学》、《承淡安针灸经验集》等。

5. 基于所见民国时期针灸相关医籍谈民国针灸医籍的挖掘

据自藏民国针灸医籍百余册;李乃奇博士相助提供岭南地区民国针灸医籍的部分数据材料;加之超星读秀等数据库亦可见多种民国时期针灸医籍及相关医籍,民国现存针灸医籍所见基本过半数。仅就所见针灸医籍谈谈5年来收集体会:民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的时期,基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书籍的保存流传就是灾难性的,如《针灸杂志》民国35期,部分每期印有千余册,时隔近80年,存世已经稀少,可见民国这一时期的针灸医籍毁灭了不少。另部分老中医所藏医籍在文革时期亦有损毁。如著有《实用科学针灸》的谈镇垚(尧)(《总目》写为淡镇垚,系有误)文革时期其多年来所整理的资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去销毁[8],导致医疗经验难以保存继承。此书河南中医学院有藏;另此人尚有《实用针灸讲义》封面题民国35年,2册油印(信息来自孔夫子旧书网);建国初期《实用针灸讲义》1955年出版。关于谈镇垚本人,经多方查找购得《实用科学针灸》上册得以窥探此人一二,此人因母亲患手臂麻木疼痛,经中西治疗未愈,于民国32年从曾天治针灸专家学习针术,学甫一月,为家母试治,疼痛立除;然医药缺乏之边区,谈镇垚在民国38年编成《实用针灸科学》上中下三册以广传针术[9]。澄江学派又一再传弟子谈镇垚及著作得以窥探一二。民国针灸医籍如上所述,馆藏应占有大部分,民间亦散落部分,加之抄本的时间、内容难以判断,所以对民国针灸医籍的整理应该尽量走访各大图书馆,走访民间私藏,正如黄龙祥老师所说:“史学研究的第一步是要全面占有一切相关史料”[10],只有全面的占有民国针灸医籍及相关医籍,才能基于所见医籍,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进行各种针灸医籍的对比研究,以及该时期针灸学术发展史的研究。

6. 基于所见民国时期针灸相关医籍谈民国针灸医籍的整理

在全面占有民国针灸医籍及相关医籍的基础上,对民国针灸医籍的整理才能系统的、全局性的研究问题。如对承淡安的研究,夏有兵、张建斌对澄江针灸学派的整理研究就是一个典范。如《实用针灸学》陈景文,《总目》载有2个版本,本人所购得4册皆同一个版本,即1932年宁波东方针灸学社藏版,所以对《总目》所载铅字本,本人认为可能为1932年版,待日后访馆后才能得以证实。另夏禹臣《针灸讲义》,未见出版时间,封面题有山左夏禹臣编,此书颇有趣,前面为石印本,后面部分为铅字本切书口题华北国医学院,经与华北国医学院铅字本对照,2书虽皆有华北国医学院字样,但是装订版式及内容相差甚多,疑为华北国医学院不同办学时间的教学讲义,结合夏禹臣《医学讲义》(1920年)关于针灸部分(《总目》所载此人仅1部著作),综合数据库信息,基本可以梳理清楚夏禹臣学术思想及医疗经验。民国针灸医籍的整理如上所述,应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研究民国针灸医籍,在全面系统的占有医籍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研究,才能对该时期的针灸学术发展史全面客观的研究,如对针灸学派的挖掘整理,对针灸教育的研究等等。

四、小  结

基于所见民国时期针灸医籍及相关医籍,对民国时期针灸医籍的挖掘与整理研究现状作了考查,认为:(1)民国针灸医籍的研究近年来多为区域性研究、人物性研究、学派性研究为主,亦取得了喜人的研究成果;(2)民国时期针灸医籍的挖掘与整理应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研究民国时期针灸的学术发展史,同时应走访图书馆、民间私藏及利用数据库等方法,尽量全面的占有民国时期针灸医籍及相关医籍,才能对该时期针灸学术发展史进行全面客观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岗卫娟.民国时期中国针灸医籍数量考.中华医史杂志,2013,43(5):306.

[2]刘芳.民国广东针灸医籍考.中医研究,2011,24(6):72-74.

[3]赖洪燕;戴铭.广西近代中医针灸医籍考.广西中医药,2011,24(6):72-74.

[4]杨梅良;盛燮荪.近代针灸学术经验集成.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5-137.

[5]王勇.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研究.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62-65.

[6]林怡.罗兆琚及其学术思想研究.广西:广西中医学院,2005:29-30.

[7]文清亮.杨医亚教授对针灸学的贡献.河北:河北医科大学,2010:35-36.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武陵文史第7辑.1991:168.

[9]谈镇垚.实用针灸科学.乐山:乐德针灸医学研究社,1949:前言.

[10]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

1

2

3

75665151_2.jpg

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66052.html

上一篇:《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24)
下一篇:[转载]民国时期针灸学之演变(下)
收藏 IP: 113.98.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