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荟医軒是一个中医诊所,为什么要超越中医?它能够和怎样超越中医?公众号本栏目拟回答这些问题。
记得2014年,北京科技报找我约稿,我写了“如何看中医的个人建议”。本文源于一个北京博友的咨询,他服用某老中医的药已5周,虽然胃病症状有所缓解,但又出现“热气”表现,问我是否由中药导致?我看了一下他发过来的处方,觉得中药并非温补,可能是其它原因,就给了他一些如何看中医的参考意见。没想到,转载此文的科学网博客点击率3968,新浪网博客点击率8318,一个小小的突破。
我在文中讲了四个问题,一是要求首先明确现代疾病诊断,如果不弄清哪一种疾病的哪一个阶段而盲目用药,可能会延误病情。我们有些国医堂的名老中医,或者药店的坐堂中医,本来现代医学基础就不太扎实,各种检测手段相当陌生,而且内外妇儿各科通打,只知望闻问切、辨证论治,难免不发生耽误病情的情况。二是要客观认识中医的疗效,要确定吃药和病愈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排除许多干扰因素(偏倚),在严谨的实验设计和严格的实验操作后获得数据。某些病人和医生常常说疗效很好,即使口口相传而至于医者门庭若市,但这种个人经验不等于科学数据。因此,患者和医生的“疗效”与科学家的“疗效”有天壤之别。三是为什么传统医学只能作为替代疗法?目前,我们对疗效的确定缺乏严谨的程序,也很难拿出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数据,并获得国际认可。因此在临床上,如果西医有肯定疗效的治法,应该首选西医治疗;如果西医疗效欠佳或根本没有可靠疗法时,可以选用中医配合或单独使用。这就是所谓“替代医学”、“补充医学”的含义。四是讨论了“中医治本西医治标”、“中药安全”的文化误区。实际上,中医对疾病的本质认识并不清晰,也谈不上所谓“治本”或者说“病因学治疗”。而且,中药虽然是天然产品,并非没有毒副作用,好多东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看中医?这就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我们有些西医非常崇拜中医,甚至包括一些院士。因为现代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确定性知识,挥动科学大棒将许多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一一砍掉(现代研究过程中认为无效)。但排除了许多传统疗法的现代医学常常对一些疾病捉襟见肘:许多疾病诊断不清,没办法用药或者对症处理方案有限;一些疾病诊断明确,治疗手段却跟不上来。但是,临床医生必须对患者有所交代,他们不得不又回到传统医学寻找办法。因为在传统医学里,无论什么疾病总有应对措施,尽管那些措施常常无效。但能够取得几次效果,就令人震惊。明治维新后,日本曾经废除汉方医100年,但在上世纪,汉方医又活跃了起来,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其他国家的“中医热”、“针灸热”也有这个因素,因为现代医学还不能解决所有的临床问题。
明白了这些道理后,“荟医軒”如何做到“超越中医”呢?
我们的目标就是:帮助患者尽可能选择当代的最佳诊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和完成“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理念。
(1)认真学习当代诊疗指南:多年国家诊疗实体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医生应该掌握当代最新的诊疗指南,尽管我们大多数公立医院的专科医师也常常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些指南为我们提供了某一疾病或者该疾病的某一阶段的诊疗规范和个体化策略,只有掌握了这些指南,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专科医师。我们希望,和患者一起学习和交流,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并采用最新指南诊疗的规范。当然,也包括一些中西医结合的最新指南。
(2)虚心请教专科同窗师友:目前,我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也是其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和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也经常参加总会的成果评审。因此,有很多专家教授的朋友,同学师友更是遍布海内外。对待疑难病症,我们会虚心请教,争取让患者享受现阶段的最佳诊疗。即使目前尚无可靠的治疗措施,也一定让患者知情,与患者一起面对。
(3)全力排除某些宣传误导:目前,各种媒体和自媒体关于疾病诊疗和养生保健的知识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还包含一些明显商业意图的宣传广告,常常让我们的患者目不接暇,莫衷一是。我们凭借自己多年的专业素养,尽可能地帮患者排忧解难,识别真伪,选择可靠的诊疗方法和保养措施。
(4)努力挖掘各种传统疗法:毕竟是中医人,毕竟是中医诊所,我们的中心任务仍然是采用中医药治疗手段,让它们发挥最大的临床效应。
最后,为什么是“嫂夫人的看病故事”?因为我们有不少同窗在国内外开诊所,也有不少同窗在国内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工作,他们时常在电话里请教我们一些肝病专科的现代医学问题。当然,也有一些“以纯中医为荣”的同窗,他们认为中医药完全可以独当一面,并不是现代医学的陪衬。作为兄长,尽管观念有所不同,但我们仍然希望通过自己诊疗的一些案例向他们说明,当代中医已经不是搞好自己的那“一亩三分田”,就可满足现代患者日益增加的医疗健康需求。
也许,这些诊疗故事将来会得到出版。我们希望,这些理念不仅仅是超越中医,也要超越大型公立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下,高年资医师无法与患者有更多时间交流沟通的尴尬局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