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60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n602 真实、自由、优雅、坦然

博文

我不同意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失败的 精选

已有 11827 次阅读 2015-9-22 08: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努力, 教育, 基础教育, 中小学

              不少人在博文及文章上都说中国的小学中学教育是失败的,当然大学也是如此。理由是中国没有创新性重大成果。

             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是灌输为主,扼杀了学生们的创造性。

             可以这样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会是毫无毛病的,只是相对好而已。

             中国的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出国读书做研究,也出了不少名科学家,这二天一个报道,中国科大一学生32岁就成了哈佛的正教授。

             杨振宁与李政道、吴健雄、丘成桐等许多人都是国际大师,他们的许多基础教育都是在中国完成的。要知道,基础教育的风格千年来都是相近的。中国的基础教育除了文革,基本上一脉 相承。

             许多人用美国及英国的中小学教育与中国教育对比,说别的国家如此宽松,发挥孩子的积极性等等。当然,他们的教育有他们教育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济、文化、生活等自然状况下长期形成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生存真不容易呀。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读书是唯一出头之路。在国外,即使学习不好,上不了好的学校,他们的生活有保障,条件不恶劣。但是在中国,资源少,人口多,生存环境太恶劣了,而且以前老了还没有养老的保障。加上中国的富人及权势者的特权与霸权,穷人的权利的缺失,孩子大了,走到最底层,是生活是底下的。因此,在中国读书必须要努力,进好学校,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父母老有所依。

              中国的小学中学生是很苦的,其实他们学习到的基础知识非常多,为什么中国的创新成果少,问题是出在大学与研究生期间。

              一是中国的大学与研究生教育的机制存在很大问题,放流自流,甚至说得不好听的话,‘放水’。而且中国的大学是官办教育。这也不用多说了。

             另一个必须要说明的,中国的大学建立很晚,一百年来政局动荡(解放前的战争,后来的文革),严格来说才有二三十年的平稳时期,即使这样,九十年代的低工资,研究条件无比恶劣,没有仪器,没有实验室,许多高校教师都跑国外去了,加上现在的官本位,中国的高校一直在动荡中。

             科研不是几十年就能上去的,需要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努力,条件好,有好的仪器,才能起来。所以中国教育与科技,是输在中国的科研实力与大学的体制上。

             不要说中国没有好的创新成果,就彻底否定中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

             一个富裕家庭,可以怠慢一点,不愁生活,饿不死,而中国这样的穷国,如果再不努力,在国际竞争这样的环境中,就等穷甚至等死!

             这三十年中国经济的腾飞,也证明中国人的模仿能力还是不错的,这种模仿,没有基础教育是达不到的。

             假如中国基础教育不行,许多华人教授到国外是不可能得到非常好的科研成绩的!这样的简单问题我想大家明白的。

             ‘门前有个高头马,不是亲戚也来认亲,门前有个讨饭棍,骨肉之亲不上门’,这是中国的一个民间口头语。中国穷,穷人就得努力,否则就等死。

              中国的孩子们在中小学是苦呀,但是,这种苦与努力也为今后的努力工作打了预防针。如果在中小学就不抓紧,松垮,对今后刻苦工作也是不利的。

              我从来不承认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比西方教育差多少。如果大学教育在一个环境中,我不怀疑中国的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竞争不过其他国家的学生们。

              许多国人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比较,‘外国的月亮总是比中国圆’,经常用‘支那’这个外国人污辱中国的名称来对待自己的祖国及同胞,外国列强不敢做的不敢说的,我们的同胞敢说敢做,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一些人自己跑到国外,回过头来反复批评甚至污辱中国,而且成了一种习惯,甚至鸡蛋中挑骨头,一些中国人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灭自己的威风,如果中华民族都是这样,中国永远无出头之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922509.html

上一篇:饶毅---一般人理解不了
下一篇:科学网只能评观点不能随意评实名博主
收藏 IP: 121.248.130.*| 热度|

41 宁磊 张晓斌 许培扬 蔡小宁 曾葆青 石磊 汪育才 韦玉程 张行者 檀成龙 范会勇 丁超 农绍庄 孙华 李本先 张骥 汪晓军 李颖业 姬扬 陈楷翰 徐耀 亢阳 陈志飞 李卓亭 黄永义 范毅方 王建昌 姚伯元 葛兆斌 白龙亮 方吉祥 刘炜 wgq3867 biofans xuqingzheng qzw chenhuansheng zhyzh ttee1 enet37 sxy60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