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晚上散步刚到楼下,就看到灰蒙蒙的,闻到一股烧秸杆的气味。南京又‘雾霾’了。
我们大学期间,美国化学文摘(CA)每期是一本,也不算厚。前几年再看,每期已经是厚厚的二大本了。我的感觉是三十年前的3-4倍的信息量。
真可观,现在要查一个内容,检索一下,哗啦出现许多许多。要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还真费劲。
让我想起这样一个情景,要找一件衣服,翻遍了许多个衣柜,翻动了无数的衣服,好不容易将要穿的衣服找到。其实仔细看看,有些衣服买来就可能只穿过一次,甚至几乎没有穿。
经常参加论文答辩,也看一些教授们的学术介绍,论文真多呀。你说,一个只做几年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发表7-8篇甚至十多篇论文,这论文有多少学术价值?一个教授一年发表那么多的论文,让人想起了速生木材,不能做梁,想起了现代饲养的速生猪,吃到嘴里索然无味。
听百家讲坛,北京故宫及皇帝的棺木都用的‘金丝楠木’,这些珍贵木材可不是三年五年速生长出来的,他们在深山老林中长了数百年。
为什么不能将几年的研究成果写一篇文章报道呢?为什么不能做难度大点的科研,写一篇就让其有相当的份量呢。
我看到不少工科教授的研究成果,论文数不少,但没有一个有创新性的学术意义,没有一个成果能够产业化走向市场。他们研究的立项目标就是‘写论文’的。
有不少论文可能发表出来没有被人看过一次,他们没有学术价值,可能起到了障眼的作用,‘学术雾霾’越来越重,好象是世界的总趋势,中国尤甚。
这几天我们又统计‘学术成果’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4: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