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院士数目应该不少了,但钱学森之问中的学术大师,应该是在自然科学、重大工程或人文科学有重大发现与贡献的学者。
对于中国早期的院士,学术界总体上还是敬佩的,例如:戴安邦,徐光宪等。但是现在院士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都在大家身边,许多院士大家还是佩服的,但无可否认,也有不少院士的水平与贡献,并没有让大家心服口服。
屠呦呦并没有发表多少论文,也只是在青嵩素上的一项贡献而得到了大家梦想的诺贝尔奖。
而我们许多院士或学术大牛们,组织的学术成果材料非常多,有点著作等身的风范。但是,让说出一个最多二个最最重要的创新性成果是什么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拿出来的最好的成果并不是‘西瓜’,而是‘芝麻’。在自然科学上并没有重大发现,在人文科学上并没有独特的新见解,在工程上并没有产生一个行业或重要经济发展。
开句玩笑说,评院士不需要填写多少材料,只要用一、二页纸说说自己最得意的科学发现(当然这些发现必须得到学术界的认证)就行了。数百篇芝麻级的论文就可以不用数数了。
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发表了多少论文,有多少人知道?但是,人们只记得他们发现了什么。而他们也就是这些最重要的科学贡献而载入史册。
许多文章是花钱堆出来的。堆出来的文章成不了学术大师!
一位教授一年发表一百篇或几十篇SCI论文,假设一下,平均三天一篇论文,就是手下人写,自己当小说看一下,签个字,这时间就不够了,他还有多少时间看文献,静静思考呢?要注意,他还要四处飞参加会议呀。
将钱学森之问结合起来考虑:中国发表了如此多的SCI论文,产生了如此多的院士,但钱先生认为没有学术大师,就推出了另一个结论,院士、学术牛人的评价机制,必须是展示一下‘怀里的西瓜’,而不是‘手捧着的一堆芝麻’。
评院士与得国家大奖其实非常简单,将自己的一个成果展示一下就行了。许多文章与材料都是没有用处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