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明的前哨
鲍海飞 2014-4-9
马航MH370搜寻工作的突破性进展是在4月4号,由中国海巡一号(海巡01),利用声呐技术在南印度洋终于探寻到深海中传来的声波频率37.5KHz,而4月5号再次监听到。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随后澳大利亚也在距离600公里的海域上发现类似声波信号。但有一些外界媒体报道,贬低和挖苦中国的探测技术,有些让人失望。
这两天的晚上,我也一直在看着电视新闻。当看到中国新闻报道,我们发现了疑似声波信号,我先是一阵惊喜,但随后却有一丝悲凉。悲凉之处在于,看到的那个新闻画面。我们的工作人员坐在小的冲锋舟里面,一个工作人员手持着探测工具,另一个则用耳朵仔细地监听,两个人配合着工作。那一刻,我就想,我们的技术真的太落后了。但转念又一想。这次马航失联已经超过30天了,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地参与搜寻和援救工作,空中的导航系统,飞机、还有舰船等,几乎所能用上的设备和先进技术都用上了,但都毫无结果,一次一次的发现和一次一次的希望都落空了。
实际上,在南印度洋上的这次搜寻,也是各国在进行的一次智慧与技术的大角力!我们采用的搜寻方式,看似落后,但实际上也包含着智慧的选择。我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第一,这是最直接和经济的方法了,虽然看似原始,但是是将技术和人的智慧结合在一起,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第二,选择了小船远离母船的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母船机械噪声的干扰和影响,由此可以提高工作人员对目标的识别和判断;第三,对事故地点做了初步确定,为以后的探测摸了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当前,无疑是科学与技术的时代,人们非常崇尚甚至崇拜技术,但不要过于迷信技术。过于迷信技术,就犹如郑人买履,所谓宁信度,无自信也!当诸法皆失效力的时候,那么从一些看似原始的做法入手,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也不失是一个上策。因此,在我们采用了看似落后的方式去实施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走了一个最简洁的道路。毕竟是我们首先发现了最有说服力和最有价值的信号判据。
科学研究也是这样,原始的未必就是不好的,一味的拼设备未必是明智的做法。八十年代末期,当原子力显微镜被发明(Atomic Force Microscopy)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利用压电驱动的针尖和一个平坦表面的接触,通过轻微的机械摩擦和接触等方式,人们竟然能够搬移原子,并获得了微观的原子图像。几年前,轰动一时的石墨烯,竟然也可以通过机械剥离的方法,获得了单原子层结构。而这两项研究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次事件的发生,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说,是人们一次很好的学习和发展的契机,既可以让我们看到人类的技术和能力依然非常有限,未来在很多方面,如天空和海洋监测等方面发展都有很大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我们自身的技术与其它国家技术的差距和不足,也督促我们要努力研究出自己有特色东西,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我们的舰船依然在那里搜寻。他们就是黎明的前哨,他们在顶着风浪在那里依然坚守,他们有不灭的信念,一定要找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