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与巴黎
鲍海飞 2016-10-10
今年的国庆期间,只到苏州去游玩了一下,而且是当天去当天回。之所以选择到苏州,是因为它离上海比较近,估计游人会少一些。现代的交通,尤其是高铁,极大地把时间压缩了。从虹桥到苏州高铁站还不到半个小时,然后坐地铁到苏州站。然而就是小小的苏州,也是人满为患。我们只到拙政园去转了转。从苏州站到拙政园本来就应该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结果路上堵得不得了。公交车在路上开到一半,便停在了一座桥上,一会儿挪一下。距离景区还有1.1公里的时候,好多人索性下了车,便步行到景点去。几乎大半车的人都下去了。只这一段路大概就耗时半个多小时。
刚一到拙政园前的路口,着实吓了一跳。游人多,自是不用提,尤其是排队买票的人,简直就是一个长蛇阵。我们顺着队伍往后走,一直走到了队尾。我们估计得等一个小时才能买到门票。正当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一个城管高喊着告诉我们,小巷里面还有售票点。我们于是像得到了头彩一样,转身赶快大步向小巷里面走去。往里面又走了百十米,果然又看见一个售票点。我们在那里从容地买到了进门的票。大人门票90元,孩票45元。
十月的江南,依然是诱人的,温度不冷不热正合适,植物依旧绿意盎然。虽然被告知荷花的季节已经过去,但谁还管它呢。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以水为特色。园内游人虽不至于摩肩接踵,但也是络绎不绝、人头攒动。
这些年,在南方生活的日子,也看惯了江南的景色,什么小桥流水、亭阁楼台、顶墨壁白、花鸟虫鱼之类。说实话,拙政园真是大气,毕竟这里曾经住着王爷吗!几处荷花池塘,虽然看不到满园盛开的荷花,但大片大片的荷叶连成一片,高高地挺立,依旧婆娑曼妙,虽败犹荣。在一个荷花池处,我们居然发现了几朵盛开的荷花,游人们争先恐后地拍摄着。还有,这园内居然有一株树龄超过130岁的木瓜树,上面还结着不少木瓜。园内有狭长的水道连接着荷花池,我们吃惊地发现,其间还有小小的清扫垃圾的船只转折在其间。清洁工带着草帽,用他那长长的网兜捞着那些残枝败叶,小船儿一点一点慢悠悠地前行,这无疑成了一道风景。
在园内停留了大约两个半小时,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坐在某个角落,看着游人来来往往。这人一多了,人便成了风景。是啊,节假日,一家老小难得一起畅游。想起了卞之琳的那句名言:你在站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下午两点多,我们走出了拙政园。外面的道路上依旧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其实,如果赶上好日子,园内的人若少一些,那么这园内和园外的景色应该差别很大。走在园内会让人感觉幽静和舒适怡人的。然而就是这种内外有别,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法国的巴黎。数年前到法国里昂开会时,途经巴黎,在那儿逗留了一天。那天我们看了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还有凯旋门等处。我还记得我们几个人曾经在街边的一个椅子上坐着。当时正是下午的时光,阳光投射到对面建筑的墙上,路边的树,墙上的窗户玻璃,还有墙面的色彩,那种油画般浑厚的感觉,映入眼帘。放眼望去,这景致与周围的建筑浑然一体,举目皆是。你不用特意非得去找一个什么地方去欣赏风景。那些建筑,不是那么高,不是那么大,但都显得厚重敦实,透露出历史和岁月的凝重。真就如他们的电影、他们的画作一样,油画般的世界。塞纳河,虽然不是很宽广,但看着就有一种气势宏伟的感觉,不远处便能看见一座又一座的桥横跨在它的上面。其实,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卢浮宫附近时,当我们在河边的大路上行走时。忽然从路的前方,奔驰过来两个年轻人,他们应该是一对情侣,风驰电掣般从我们身边嬉笑着驶过,原来他们滑着旱冰从我们身边飞速掠过。他们显得那样的自由和无拘无束。更让我惊奇的是,在他们的快速车道上,居然也有人骑着自行车在里面飞奔。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也不如上海的南京路那样繁华和人流涌动,但大街两旁都栽种着树,路面似乎也不是那样的平整,但所有的景物与人融为一体,又自成一格。路牌似乎是木头做的,还有大大的箭头标示着方向,上面的文字也都很醒目,显得古香古色。路边的一些雕像,其大小、布局和颜色等即鲜明突出,又不失唐突。这种建筑、自然景观的格局不会让人区分这里是老赵家的地盘,那里是老钱家的地盘。这或许就是一座城市的外在留给我们的印象。
话说回来苏州,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景色在于它的小巧,在于它的布局,在于它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一个紧凑的格局。而这与江南的建筑,墙头如墨,墙壁是白,融为一体。这也仿佛如我们的水墨画,如出一辙。白壁,也许有留白之意。或许,江南的特色在于素雅和干净,在于单纯和质朴,在于小巧和精致。
油彩色调与黑白水墨是我们两个世界的差别吗?这些差别来自于建筑,来自于世界观,还是来自于技术,来自于探索?
或许,城市没有优劣。有的只是历史和传承,有的只是人的技艺和营造。苏州与巴黎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建筑上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更加直观和鲜明,透过那些建筑似乎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座城市是否吸引人,不在于城市的共性,而在于一座城市的特性。另一方面,一个城市的文化或许就是那些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巨大文化遗产,让人追忆和回味。巴黎圣母院因雨果而成扬名四海,寒山寺因唐代诗人张继的诗词而名传千古。‘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幽幽地向我们传唱着,一种清幽,一种思绪,一种呼唤。一首古诗就吸引着多少人慕名于此而流连忘返,这体现了文化在一座城市中的作用。
苏州已经很美了,一个又一个景点遍布在它的东西南北,四面八方。但我同样希望,苏州这座城市,甚至它的每个角落,那些景点之外,都敞开心扉,都应该是我心目中的那样怡人,举目皆景,而又浑然一体。或许这样的要求过分了。
我忽然又想到了北京的四合院和那些胡同,一个一个的胡同,曲径通幽,连绵不绝,连接着这一个大院,又连接着那一个大院,这就应是老北京的特色。但如今只有少许或者在电视屏幕上可见。取而代之的是仰望满目的高楼大厦。失去的也许再也回不来了。想起当年梁思成在北京为了拯救古建筑而四处奔波,其景其况实不忍思。
旅游,应该是去一座城市或者某个地方旅游,而不只是去某个景点。当然,某个景点是最有特点的地方。但若孤零零的只有一个景点,而离开了景点却让人感觉不到旅游的舒适,则是一种遗憾。瀑布的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只是气势磅礴奔流而下,而是它与山、与树、与自然融为一体,更与先人所留下的文化一道,成为我们的风景和回味。
这些年,我们的一些城市,在建筑建设上,可谓不断推陈出新。大型的、高耸入云的建筑蓬勃发展,摩天大厦层出不穷。似乎没有大就没有了一切,没有大就无法引人注目。一些大厦拆了建,建了拆,真是随心所欲。那些大厦,远远地看去,真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不仅如此,它们成了风景,成了奇货可居的东西,毕竟鹤立鸡群吗。我忽然明白了,那些高大的,让我不可接近,我只能远远地观看着它们。它们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我也离它们越来越远。
一座城市的建设,包括旅游景点的建设,在规划上是应该慎重的。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如何规划,如何取舍,如何运作,打造属于自己城市的特点,切实需要下一番功夫。和谐城市,从文明开始,从建筑开始。有些人画地为牢,占山为王,各自为政。更有些人,将土地上的建筑残忍的割裂开,你建你的,我建我的,孤芳自赏。城市的建设要打开樊篱,将传统的,民族的,内在的东西和先进的有机融合一体。曾经有人说,法国已经没落了,只靠文化吸引人了,而我们现在似乎正在失去文化。
一首古诗,一部小说,就让人遐想联翩、思绪万千。你说城市的魅力在哪里呢?山水的魅力又在哪里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2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