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原野上 播撒梦想的种子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adnet 猫眼看网路: 你上网了吗? 钟送黄昏鸡报晓 忙处人多闲处少

博文

“大陆地震成因与强震预测”学术研讨会召开

已有 13535 次阅读 2010-11-5 13:45 |个人分类:地震探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震, 预测, 预报, 强震, 成因

 

 

“大陆地震成因与强震预测”学术研讨会

(2010年11月5日-6日 武汉)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重大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11月5日

8:30-8:50 开幕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郝翔书记致欢迎词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陶庆法副司长讲话

 

 

上午 大会报告

马宗晋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地震预报的方法讨论

张国伟 (西北大学地质系) 

     大陆构造与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及其地震背景

椿镛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青藏高原东部下地壳流动的地球物理证据

陶家渠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 

     地震系统工程的若干关联环节

李德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大陆板内强震的地球系统动力学机理及其立体监测

 










下午 专家报告

岳中琦 (香港大学) 

     论地震能量传播和破坏的一种尚未认识模式

任振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天地耦合预测临震三要素的原理、方法和实践

赵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从块体的变形好运动看西南大地震的预测

 

 

 

 



 





 

耿庆国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旱震关系与中长期地震预报

 






















辉: 用氢同位素进行地震临震预报——以2009年1月15日汶川5.1级地震为例

11月6日上午
赵玉林钱复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潮汐力谐振共振波(HRT波)波动震兆的发现及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 
     
付 虹 (云南省地震局)
    云南大震的前兆异常共性特征和汶川地震前的异常讨论
陈梅花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0年智利Ms8.8级地震前可能的潜热通量异常及其与地表气温变化的关系
邓志辉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若干强地震的卫星热红外异常与潜热通量异常
夏雅琴 (北京工业大学)
     地震前兆观测是预测地震的基础
李志平 (天津市大港油田通信公司)
     解译卫星红外云图“震象云”预测地震
帅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震前温度、流体异常变化的探测手段和方法
曾佐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震预测前景展望
付丽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全球强震数据的周期性分析
赵慈平 (云南省地震局)
     云南宁洱地震集中发生的成因机理——来自温泉逸出气体氦碳同位素的证据
 
11月6日下午
张元生 (鹤壁市地震局)
    大地震的热红外异常特征
池顺良 (中科院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强震的应变前兆与预测
曾雄飞 (愚公科技理论研究所)
    地震结构爆裂动力学理论
李金宝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地壳运动的四种力源兼论汶川、玉树地震成因机制
邓志辉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并行计算三维数值模拟在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变形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程永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长江三峡地区次声测量阵列的结构与特点
陈建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震监测预报系统
邱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震、火山、泥石流及滑坡的次声波监测和预警探索研究
胡友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利用高采样率GPS观测地震波信号——以墨西哥M7.2地震为例
 

 

 

 

 

 

 

陶家渠先生总结的“地震发生机理的相关性与补充性思考”:
 











































((((((((((((((( )))))))))))))))

扩展阅读

学者周永胜 发表于2009-4-1 12:42:29
查看评论:3 │ 浏览:1889   打印   推荐给朋友     

 
学术观点
“远距离地电法”识别地震前兆真的得到众多院士的“一直关怀和热情指导”吗?

“远距离地电法”识别地震前兆真的得到众多院士的“一直关怀和热情指导”吗?


《中国科学D辑》2009年第1期发表了“远距离地电法” 识别地震前兆的文章,作者多达29人。

在文章最后说明,该项研究得到中国地震局陈运泰院士、许绍燮院士、马瑾院士、梅世蓉教授、郭增建教授“一直关怀和热情指导”。

Amsel等对于其论文及其作者进行过非常好的评论。这里只说一点,他们的研究真的得到列出的这些地震学家的“一直关怀和热情指导”吗?还是盗用名字,拉大旗作虎皮,为自己壮胆。

据我所了解,其中的很多人并不赞同他他们的说法,也从来没有参与他们的工作,甚至没有太多的交流与讨论。从何说起“一直关怀和热情指导”?

---------------------

Amsel 在新语丝上的相关点评

--------------------------------------------

 “地震预测术”新动态:“远距离地电法”登上《中国科学D辑》

  作者:Amsel

  【提要:《中国科学D辑》2009年第一期刊载的论文介绍的“HRT波地震短临
预测方法”,是一种针对常规的“地电阻率”信号的另类的、经验性的数据处理
方法。这种方法提出20年来,发明者没有提供可靠的机理和统计依据。到汶川地
震之前,这种方法只有震后的拟合,未见震前准确预报的例子。该文宣称捕捉到
了汶川地震的前兆,但是避而不谈其预报范围并没有覆盖汶川地震最先、最强的
宏观震中。这种方法把地电台当地的异常对应到最远达4600公里的地震,作为一
种地震预测术,应当称为“远距离地电法”。】

  地震局内外的地震预报家们有一种癖好,动辄把本地监测到的“前兆异常”
对应到几百、几千公里之外的地震,进行“远距离预报”。这在外人看来,穿越
时空,妙不可言,但说破了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一个观测台站的地震指标一
年可以有几次乃至几十次异常,但是方圆一百公里没那么多破坏性地震可以对应,
为了降低虚报率,只好满世界乱认地震。最近登上了《中国科学》的叫做“HRT
波”法的地震预报方法,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据《财经网》报导,这种信号的台站坐镇云南,能够反映三四千公里开外的
印度尼西亚地震;在汶川地震之前曾出现“异常”、但是因为台网密度不够、没
能具体预报汶川地震震中,相关文章登上了《中国科学》(注1)。《财经网》
的报导同时披露,对于HRT波概念,“一些地震研究人员并不认同”,“对于HRT
波到底来自哪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波,都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这篇论文“可能
会引发极大关注和争议”。

  翻看《中国科学》这篇文章,首先见到28个作者,名单之长、所在单位之多,
让人大开眼界。里面有两位公众人物比较扎眼,一位是被地震局外的预报家们拥
立为地震预报旗帜的汪成民,另一位是曾支持“水变油”导致国家蒙受损失、屡
次为伪科学鸣冤叫屈的国家发改委科技司原副司长严谷良(注2)。有了这两位
路线色彩鲜明的人物,再加上 “地震特别是强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
“在可预见的将来,实现短临地震预报是可行的”这类高调的口号,这篇文章很
有签名信的效果,再次生动地体现了 “地震预报”在中国不是科学问题而是政
治问题。

  既然这篇文章承载着路线之争,业内人士即使对文章存疑,也未必会出面进
行探讨。所以我们还是自行研究一下,看看这种方法是怎么报地震的,能不能指
望它带来临震预报的突破。

  一、所谓“HTR波”预测方法,从机理上看属于地电法衍生的“地震预测
术”。

  这种叫做“HTR波”的预测方法,其“远距离预测”的机理,由一些信号处
理的形式包装起来。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科学》这篇文章,以及作者们2008年7
月发表在地震局所办《国际地震动态》的、细节介绍更详细的一篇文章(注3),
一步步进行分析其要点。

  (1)作为地电法的衍生方法,这种方法的物理基础是“孔隙度变化以及应
变可以导致岩石电阻率发生变化”。

  这一思路可能借鉴了石油物探方法。不过,石油物探中岩石孔隙度随空间的
变化远远大于所谓“孕震”过程中岩石孔隙度随时间的变化。前者变化范围从百
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十,幅度很大,即使如此,石油勘探和开采中发现,由电阻率
来推测出的孔隙度与实际测量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而地震之前,应力变化导
致的岩石孔隙度变化极为微小(例如,5公里深度下的砂岩,即使所受应力增加
20%,孔隙度的缩小不超过百分之一,注4),相应的电阻率改变也非常微小。所
以,地电阻率的变化与地震在机理上联系并不紧密,这也是地电法用来预报地震
并不成功的重要原因(注5)。

  (2)这种方法认为“地电阻率能够反映‘固体潮’”。

  理论上,固体潮能够引起岩石的应力变化、进而引起孔隙变化和电阻率变化。
但是如上所述,这种效应非常微弱。文献中只见到钱复业、赵玉林等人的独家观
察,早在 1990年就已发表(注6),而未见其他报导。固体潮中的半日潮远比半
月潮清晰,在作者们公布的1976年昌黎台地电阻率的记录中能够看到半日潮的变
化,但是在汶川地震之前的红格台记录中看不到这种变化。这种地电阻率和半日
潮的关系,如果确实存在,与其说是来自地层岩石孔隙度的变化,倒不如说更可
能来自半日潮造成的地下水位的变化。

  (3)这种方法进一步认为,在即将发生地震的时候,由于震源岩石物理性
质发生变化,因而地电阻率的“潮汐力波”的“波形”将发生变化。

  这一步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地电法”的包装,其存在的问题和传统的地电
法相同:一方面由于地表人类和自然活动的干扰,另一方面震源深处的应力变化
未必能造成浅处地电阻率的变化,所以,靠地电阻率的异常来预报地震,虚报率
和漏报率非常高。

  (4)这种方法的“突破”是,观测台站对本地的固体潮的观测,能够检测
到几千公里外的震源异常。

  这一步最缺乏根据。如上所述,即使地电阻率的波动真的能够反映固体潮,
这种波动也无非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某一地点的引力周期变化造成的“受迫振
动”;这里并不存在一个虚幻的、既不是电磁波也不是机械波、在地壳中自由传
递的“潮汐力波”,所以,所谓的“潮汐力波”能够行程几千公里、不衰减、不
受干扰地对遥远地区的震源进行“探伤”,纯粹是一种臆想。试想一下,一个小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只能在当地台网测出,而“蕴震”过程释放的能量变化远远小
于一次小震,怎么可能被几千公里之外的台站检测出来?这并非是用了“黑箱”
一词就可以搪塞过去的。至此,所谓“HRT波”法只能确定为一种“地震预测术”
——采用机理上或者统计上与地震无关的方法来预报地震的方法。

  二、“HRT”法预报地震,依靠的仍然是经验法。

  从上面讨论可以看到,“HRT”法预报地震,机理并不成立,只能起到巧妙
包装的效果。所以,在预报地震的时候,“HRT”法依然只能针对地电阻率记录
进行经验预报,如同老中医把脉,“HRT”法只靠一根地电阻率曲线,就要预报
出远至四千公里的地震三要素。

  “发震时间”的判断方法是,在大地电阻率的记录图上目测出适当的“峰”
或者“谷”——何为适当,怕是只有观测者自己心里有数——叫做“潮汐力共振
波(RT)”,这种“波”出现之后的一天到数天为发震时间。

  “ 震中位置”的判断方法是,把“潮汐力共振波”相邻的两个“波”的时
差乘上“每小时207公里”这一“经验波速”,得到的就是震中距离。而这个
“每小时 207公里”的波速,是他们根据几次地震拟合的,包括4684公里之外的
2006年班达海7.6级地震、2903公里之外的2004年苏门答腊9级地震、 2876公里
之外的巴基斯坦地震等。

  “震级”的判断方法是,在大地电阻率记录图上,量出上述“RT波”的“衰
变时间”,叫做“断层系统固有周期”,以分钟为单位,然后根据经验公式“震
级=衰变时间的对数×4.14-1.486”,得到震级。

  根据作者发表在《国际地震动态》上的版本,上述两个经验公式都是2007年
拟合出来的。可以想见,在地震发生之后,回头到沟壑累累的地电阻率记录图上
去寻找接近趋势线的点,实在没什么技术含量;不过拿这样的趋势线去预报未来
的地震,难度就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了。

  三、《中国科学》发表的文章曲解、隐瞒数据。

  由于这种“远距离地电法”机理上说不过去,实践上靠的又是经验公式,所
以很难碰上成功的预报。这些作者发表在《中国科学》上的论文,为了造成这种
方法可以突破地震预报难关的印象,对数据进行了曲解甚至隐瞒。

  首先,论文中所谓“根据震前短临前兆分析(预测)地震三要素的结果与实发
地震的参数基本一致”,实际都是事后拟合的结果,而不是震前分析。例如,作
者们把 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作为其“预测”与“实发”一致的案例;而
据《财经网》一文介绍,“2004年的印尼特大地震前,这些研究人员根据地电台
观测到的信息,就曾经误以为川滇地区会有大地震。”

  其次,拟合图上的数据不完整。在他们覆盖的半径4000公里范围内,一些大
地震并没有反映在拟合图上,比如2008年3月的和田7.2级地震(和田到他们的观
测站距离为2200公里)。不知道这是“漏报”,还是由于数据点不能落在拟合曲
线上?这一工作开始于2004年,短短几年就有过一些虚报事件(《财经》杂志采
访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而作者们回避了以往的虚报漏报情况,
如何说明这种预测法将取得突破?

  最明显的是,这篇文章笨拙地回避观测站到汶川的距离。512地震造成了龙
门山断裂带地下多个点顺次破裂,形成多个宏观震中,而最强的、最先的震中是
在汶川。此文作者声称震前预报“5月12至13日,在以红格台为中心的600公里至
800公里的环带范围内,将发生 7.9至8.4级的地震。”为了凑这个“600到800公
里的环带”,这篇文章只提北川到红格站的距离(640公里),而讳言汶川到红
格的距离(大约 510公里)。如果对这样明显的信息都遮遮掩掩,作者们的其他
工作,即选取波形、拟合公式这样有相当主观性的工作,又如何让人相信呢?

  汶川地震之后,预报家们屡次试图说服人们“地震是可以预报的”、“短临
预报是可行的”,但是那些不堪一击的论证,却应了工程院院士许绍燮说的话,
搞地震预报的人不知道地震预报究竟难在什么地方。所以预报家们越高调,让人
越觉得地震预报不靠谱。最后要感谢一下《中国科学》,再次检验了一把中国地
震学界的现状:上次刊登“占星报地震”的论文是刊登在“G辑:物理学力学天
文学”上面,作者是天文台的、审稿人也很可能不是地震专家,难免不具有代表
性;而这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震预测术”的论文直接刊载在更加权威的
“D辑:地球科学”上面,让我们见识到了审稿人和诸位院士的水平,大概只要
一套上“孕震机理”,什么文章都能放过。

  注:
  (1)《财经》杂志李虎军,“汶川地震前兆之谜”(2009年1月29日);
《中国科学》这篇文章的题目为“汶川8.0级地震HRT波地震短临波动前兆及HRT
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关于实现强震短临预测可能性的讨论”,刊登于2009年
第1期,作者为钱复业、赵璧如、钱卫、赵健、何世根、张洪魁、李世愚、李绍
坤、严谷良、汪成民、孙振凯、张东宁、卢军、张平、杨国军、孙加林、郭纯生、
唐宇雄、徐建明、夏坤涛、鞠航、殷邦红、黎明、杨东生、起卫罗、和泰名、关
华平、赵玉林。

  据《财经网》介绍,这种方法的技术骨干是赵玉林、钱复业、赵璧如一家三
口。虽然赵、钱等人乐于在文章中加挂多个作者,但是把作者名单拉长到20多人,
这还是头一遭。例如,《国际地震动态》2006年第8期他们把云南前兆事后对应
到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的那篇文章,作者为11人;而这篇《中国科
学》的文章,主要内容先发表于《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第7期,当时作者达到
20人。严谷良、汪成民等人则是在发表到《中国科学》的时候再次添加进去的。

  (2)严谷良支持水变油、支持伪科学组织“天地生人”的事迹见“何祚庥、
司马南网易访谈实录:炮轰《新闻晨报》为伪科学鸣冤叫屈”,及“废‘伪科
学’,何祚庥、司马南、方舟子坚决说不”等文,以及《新语丝》“天地生人专
辑”的其他多篇文章。

  (3)《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第7期,“汶川Ms8.0地震的短临地电波动(潮
汐力谐振和共振波-HRT波)前兆”,作者名单为钱复业、赵璧如、钱卫、赵健、
何世根、李世愚、孙振凯、张东宁、张洪魁、卢军、李绍坤、郭纯生、夏坤寿、
徐建明、鞠航、黎明、和泰名、唐宇雄、张平、赵玉林。

  (4)贺玉龙、杨立中,温度和有效应力对砂岩渗透率的影响机理研究,
《岩石力学和工程学报》2005年第24卷第14期。另外J. P. Morris等也有类似的
结果: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3, VOL. 108, NO. B10, 2485.

  (5)地电在地震局台网监测指标中,漏报率在78%,临震预报的虚报率大于
99%;另外,2004年美国帕克菲尔德6级地震最终到来时,测量地电的装置在震前
并未测到异常信号。

  (6)钱复业、赵玉林等人发表在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杂志1990年62卷的论文:A model of an impending-earthquake
precursor of geoelectricity triggered by tidal forces。

(XYS20090202)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746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当前推荐数:0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侯振宇 [2009-4-2 11:34:15]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malidan [2009-4-2 8:37:07]
作者三个以上的文章我就心里觉好笑了!
=====================================
偏见!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malidan [2009-4-2 8:37:07]   
作者三个以上的文章我就心里觉好笑了!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hetw [2009-4-1 15:01:52]   
关怀好象应该是生活上的事,指导应该是学术上的事,这么多院士"“一直关怀和热情指导”,作者们可要没事偷着乐了,^O^
记录总数:3 总页数:1 当前页:1 93[1]4:

 



学者嵇少丞 发表于2009-2-3 23:12:39
查看评论:48 │ 浏览:4846   打印   推荐给朋友     

 
地震与地球
Amsel质疑“远距离地电法”震前准确预报地震
 (转载)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地震预测术”新动态:“远距离地电法”登上《中国科学D辑》
 
  作者: Amsel
 
  【提要:《中国科学D辑》2009年第一期刊载的论文介绍的“HRT波地震短临
 
预测方法”,是一种针对常规的“地电阻率”信号的另类的、经验性的数据处理
 
方法。这种方法提出20年来,发明者没有提供可靠的机理和统计依据。到汶川地
 
震之前,这种方法只有震后的拟合,未见震前准确预报的例子。该文宣称捕捉到
 
了汶川地震的前兆,但是避而不谈其预报范围并没有覆盖汶川地震最先、最强的
 
宏观震中。这种方法把地电台当地的异常对应到最远达4600公里的地震,作为一
 
种地震预测术,应当称为“远距离地电法”。】
 
  地震局内外的地震预报家们有一种癖好,动辄把本地监测到的“前兆异常”
 
对应到几百、几千公里之外的地震,进行“远距离预报”。这在外人看来,穿越
 
时空,妙不可言,但说破了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一个观测台站的地震指标一
 
年可以有几次乃至几十次异常,但是方圆一百公里没那么多破坏性地震可以对应,
 
为了降低虚报率,只好满世界乱认地震。最近登上了《中国科学》的叫做“HRT
 
波”法的地震预报方法,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据《财经网》报导,这种信号的台站坐镇云南,能够反映三四千公里开外的
 
印度尼西亚地震;在汶川地震之前曾出现“异常”、但是因为台网密度不够、没
 
能具体预报汶川地震震中,相关文章登上了《中国科学》(注1)。《财经网》
 
的报导同时披露,对于HRT波概念,“一些地震研究人员并不认同”,“对于HRT
 
波到底来自哪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波,都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这篇论文“可能
 
会引发极大关注和争议”。
 
  翻看《中国科学》这篇文章,首先见到28个作者,名单之长、所在单位之多,
 
让人大开眼界。里面有两位公众人物比较扎眼,一位是被地震局外的预报家们拥
 
立为地震预报旗帜的汪成民,另一位是曾支持“水变油”导致国家蒙受损失、屡
 
次为伪科学鸣冤叫屈的国家发改委科技司原副司长严谷良(注2)。有了这两位
 
路线色彩鲜明的人物,再加上 “地震特别是强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
 
“在可预见的将来,实现短临地震预报是可行的”这类高调的口号,这篇文章很
 
有签名信的效果,再次生动地体现了 “地震预报”在中国不是科学问题而是政
 
治问题。
 
  既然这篇文章承载着路线之争,业内人士即使对文章存疑,也未必会出面进
 
行探讨。所以我们还是自行研究一下,看看这种方法是怎么报地震的,能不能指
 
望它带来临震预报的突破。
 
  一、所谓“HTR波”预测方法,从机理上看属于地电法衍生的“地震预测
 
术”。
 
  这种叫做“HTR波”的预测方法,其“远距离预测”的机理,由一些信号处
 
理的形式包装起来。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科学》这篇文章,以及作者们2008年7
 
月发表在地震局所办《国际地震动态》的、细节介绍更详细的一篇文章(注3),
 
一步步进行分析其要点。
 
  (1)作为地电法的衍生方法,这种方法的物理基础是“孔隙度变化以及应
 
变可以导致岩石电阻率发生变化”。
 
  这一思路可能借鉴了石油物探方法。不过,石油物探中岩石孔隙度随空间的
 
变化远远大于所谓“孕震”过程中岩石孔隙度随时间的变化。前者变化范围从百
 
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十,幅度很大,即使如此,石油勘探和开采中发现,由电阻率
 
来推测出的孔隙度与实际测量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而地震之前,应力变化导
 
致的岩石孔隙度变化极为微小(例如,5公里深度下的砂岩,即使所受应力增加
 
20%,孔隙度的缩小不超过百分之一,注4),相应的电阻率改变也非常微小。所
 
以,地电阻率的变化与地震在机理上联系并不紧密,这也是地电法用来预报地震
 
并不成功的重要原因(注5)。
 
  (2)这种方法认为“地电阻率能够反映‘固体潮’”。
 
  理论上,固体潮能够引起岩石的应力变化、进而引起孔隙变化和电阻率变化。
 
但是如上所述,这种效应非常微弱。文献中只见到钱复业、赵玉林等人的独家观
 
察,早在 1990年就已发表(注6),而未见其他报导。固体潮中的半日潮远比半
 
月潮清晰,在作者们公布的1976年昌黎台地电阻率的记录中能够看到半日潮的变
 
化,但是在汶川地震之前的红格台记录中看不到这种变化。这种地电阻率和半日
 
潮的关系,如果确实存在,与其说是来自地层岩石孔隙度的变化,倒不如说更可
 
能来自半日潮造成的地下水位的变化。
 
  (3)这种方法进一步认为,在即将发生地震的时候,由于震源岩石物理性
 
质发生变化,因而地电阻率的“潮汐力波”的“波形”将发生变化。
 
  这一步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地电法”的包装,其存在的问题和传统的地电
 
法相同:一方面由于地表人类和自然活动的干扰,另一方面震源深处的应力变化
 
未必能造成浅处地电阻率的变化,所以,靠地电阻率的异常来预报地震,虚报率
 
和漏报率非常高。
 
  (4)这种方法的“突破”是,观测台站对本地的固体潮的观测,能够检测
 
到几千公里外的震源异常。
 
  这一步最缺乏根据。如上所述,即使地电阻率的波动真的能够反映固体潮,
 
这种波动也无非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某一地点的引力周期变化造成的“受迫振
 
动”;这里并不存在一个虚幻的、既不是电磁波也不是机械波、在地壳中自由传
 
递的“潮汐力波”,所以,所谓的“潮汐力波”能够行程几千公里、不衰减、不
 
受干扰地对遥远地区的震源进行“探伤”,纯粹是一种臆想。试想一下,一个小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只能在当地台网测出,而“蕴震”过程释放的能量变化远远小
 
于一次小震,怎么可能被几千公里之外的台站检测出来?这并非是用了“黑箱”
 
一词就可以搪塞过去的。至此,所谓“HRT波”法只能确定为一种“地震预测术”
 
——采用机理上或者统计上与地震无关的方法来预报地震的方法。
 
  二、“HRT”法预报地震,依靠的仍然是经验法。
 
  从上面讨论可以看到,“HRT”法预报地震,机理并不成立,只能起到巧妙
 
包装的效果。所以,在预报地震的时候,“HRT”法依然只能针对地电阻率记录
 
进行经验预报,如同老中医把脉,“HRT”法只靠一根地电阻率曲线,就要预报
 
出远至四千公里的地震三要素。
 
  “发震时间”的判断方法是,在大地电阻率的记录图上目测出适当的“峰”
 
或者“谷”——何为适当,怕是只有观测者自己心里有数——叫做“潮汐力共振
 
波(RT)”,这种“波”出现之后的一天到数天为发震时间。
 
  “ 震中位置”的判断方法是,把“潮汐力共振波”相邻的两个“波”的时
 
差乘上“每小时207公里”这一“经验波速”,得到的就是震中距离。而这个
 
“每小时 207公里”的波速,是他们根据几次地震拟合的,包括4684公里之外的
 
2006年班达海7.6级地震、2903公里之外的2004年苏门答腊9级地震、 2876公里
 
之外的巴基斯坦地震等。
 
  “震级”的判断方法是,在大地电阻率记录图上,量出上述“RT波”的“衰
 
变时间”,叫做“断层系统固有周期”,以分钟为单位,然后根据经验公式“震
 
级=衰变时间的对数×4.14-1.486”,得到震级。
 
  根据作者发表在《国际地震动态》上的版本,上述两个经验公式都是2007年
 
拟合出来的。可以想见,在地震发生之后,回头到沟壑累累的地电阻率记录图上
 
去寻找接近趋势线的点,实在没什么技术含量;不过拿这样的趋势线去预报未来
 
的地震,难度就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了。
 
  三、《中国科学》发表的文章曲解、隐瞒数据。
 
  由于这种“远距离地电法”机理上说不过去,实践上靠的又是经验公式,所
 
以很难碰上成功的预报。这些作者发表在《中国科学》上的论文,为了造成这种
 
方法可以突破地震预报难关的印象,对数据进行了曲解甚至隐瞒。
 
  首先,论文中所谓“根据震前短临前兆分析(预测)地震三要素的结果与实发
 
地震的参数基本一致”,实际都是事后拟合的结果,而不是震前分析。例如,作
 
者们把 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作为其“预测”与“实发”一致的案例;而
 
据《财经网》一文介绍,“2004年的印尼特大地震前,这些研究人员根据地电台
 
观测到的信息,就曾经误以为川滇地区会有大地震。”
 
  其次,拟合图上的数据不完整。在他们覆盖的半径4000公里范围内,一些大
 
地震并没有反映在拟合图上,比如2008年3月的和田7.2级地震(和田到他们的观
 
测站距离为2200公里)。不知道这是“漏报”,还是由于数据点不能落在拟合曲
 
线上?这一工作开始于2004年,短短几年就有过一些虚报事件(《财经》杂志采
 
访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而作者们回避了以往的虚报漏报情况,
 
如何说明这种预测法将取得突破?
 
  最明显的是,这篇文章笨拙地回避观测站到汶川的距离。512地震造成了龙
 
门山断裂带地下多个点顺次破裂,形成多个宏观震中,而最强的、最先的震中是
 
在汶川。此文作者声称震前预报“5月12至13日,在以红格台为中心的600公里至
 
800公里的环带范围内,将发生 7.9至8.4级的地震。”为了凑这个“600到800公
 
里的环带”,这篇文章只提北川到红格站的距离(640公里),而讳言汶川到红
 
格的距离(大约 510公里)。如果对这样明显的信息都遮遮掩掩,作者们的其他
 
工作,即选取波形、拟合公式这样有相当主观性的工作,又如何让人相信呢?
 
  汶川地震之后,预报家们屡次试图说服人们“地震是可以预报的”、“短临
 
预报是可行的”,但是那些不堪一击的论证,却应了工程院院士许绍燮说的话,
 
搞地震预报的人不知道地震预报究竟难在什么地方。所以预报家们越高调,让人
 
越觉得地震预报不靠谱。最后要感谢一下《中国科学》,再次检验了一把中国地
 
震学界的现状:上次刊登“占星报地震”的论文是刊登在“G辑:物理学力学天
 
文学”上面,作者是天文台的、审稿人也很可能不是地震专家,难免不具有代表
 
性;而这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震预测术”的论文直接刊载在更加权威的
 
“D辑:地球科学”上面,让我们见识到了审稿人和诸位院士的水平,大概只要
 
一套上“孕震机理”,什么文章都能放过。
 
  注:
 
  (1)《财经》杂志李虎军,“汶川地震前兆之谜”(2009年1月29日);
 
《中国科学》这篇文章的题目为“汶川8.0级地震HRT波地震短临波动前兆及HRT
 
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关于实现强震短临预测可能性的讨论”,刊登于2009年
 
第1期,作者为钱复业、赵璧如、钱卫、赵健、何世根、张洪魁、李世愚、李绍
 
坤、严谷良、汪成民、孙振凯、张东宁、卢军、张平、杨国军、孙加林、郭纯生、
 
唐宇雄、徐建明、夏坤涛、鞠航、殷邦红、黎明、杨东生、起卫罗、和泰名、关
 
华平、赵玉林。
 
  据《财经网》介绍,这种方法的技术骨干是赵玉林、钱复业、赵璧如一家三
 
口。虽然赵、钱等人乐于在文章中加挂多个作者,但是把作者名单拉长到20多人,
 
这还是头一遭。例如,《国际地震动态》2006年第8期他们把云南前兆事后对应
 
到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的那篇文章,作者为11人;而这篇《中国科
 
学》的文章,主要内容先发表于《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第7期,当时作者达到
 
20人。严谷良、汪成民等人则是在发表到《中国科学》的时候再次添加进去的。
 
  (2)严谷良支持水变油、支持伪科学组织“天地生人”的事迹见“何祚庥、
 
司马南网易访谈实录:炮轰《新闻晨报》为伪科学鸣冤叫屈”,及“废‘伪科
 
学’,何祚庥、司马南、方舟子坚决说不”等文,以及《新语丝》“天地生人专
 
辑”的其他多篇文章。
 
  (3)《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第7期,“汶川Ms8.0地震的短临地电波动(潮
 
汐力谐振和共振波-HRT波)前兆”,作者名单为钱复业、赵璧如、钱卫、赵健、
 
何世根、李世愚、孙振凯、张东宁、张洪魁、卢军、李绍坤、郭纯生、夏坤寿、
 
徐建明、鞠航、黎明、和泰名、唐宇雄、张平、赵玉林。
 
  (4)贺玉龙、杨立中,温度和有效应力对砂岩渗透率的影响机理研究,
 
《岩石力学和工程学报》2005年第24卷第14期。另外J. P. Morris等也有类似的
 
结果: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3, VOL. 108, NO. B10, 2485.
 
  (5)地电在地震局台网监测指标中,漏报率在78%,临震预报的虚报率大于
 
99%;另外,2004年美国帕克菲尔德6级地震最终到来时,测量地电的装置在震前
 
并未测到异常信号。
 
  (6)钱复业、赵玉林等人发表在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杂志1990年62卷的论文:A model of an impending-earthquake
 
precursor of geoelectricity triggered by tidal forces。
 
(XYS20090202)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汶川地震前兆之谜
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2/215857.html

PS-100“HRT”波接收站网结构示意图
 
“5·12”汶川地震至今已有八个多月,灾区也在平静之中迎来了震后第一个春节。
 
但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退休研究员钱复业和赵玉林的内心,或许依然难以平静。
 
就在春节之前,这对夫妇和20多位同行在2009年1月号《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可能会引发极大关注和争议的论文。
 
他们在论文中表示,设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的一个观测台站,从2008年4月30日起,就记录到汶川地震的短临前兆。尤其是在5月12日凌晨,这个台站更是记录到了超过平时观测标准偏差10倍的“讯号”。
 
孤独的红格台
 
当时,这两位已经退休10多年的老人彻夜未眠。在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后,他们赶在汶川地震震前十几小时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5月12至13日,在以红格台为中心的600公里至800公里的环带范围内,将发生7.9至8.4级的地震。”
 
不过,遗憾的是,两位老人并未向职能部门报告其分析结果。或许,他们的心中有很多顾虑。
 
实际上,他们的分析结果即便准确无误,恐怕也难以提前做出有针对性的准备;毕竟,600公里至800公里环带这个范围太广,而且往南已经出了国境线。
 
赵玉林告诉《财经》记者:“当时只有一个台站在工作, 没有办法给出具体震中位置,这让我们非常痛心。”
 
据他介绍,至少需要三个台站的观测记录才能确定震中。但由于雷击仪器损坏、导线被盗、缺乏维护经费等原因,在汶川地震之前,川滇地区布设的四个试验性地电台,只有红格台仍在工作。
 
“这表明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可以预测、预报,在可预见的将来实现地震的短临预报是可行的。”研究人员在论文中表示。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也是地球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国内学术刊物之一。
 
HRT波的争议
 
赵玉林和钱复业对地震监测预报的探索始于40多年前。早在1966年,他们就在河北邢台实验场进行地电观测——观测地震发生前后,由于地下形变造成的电阻率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带来的游散电流,使地电阻率观测受到严重干扰,赵玉林和钱复业的研究也陷入停顿。
 
但令这对老人欣慰的是,他们的儿子、目前在天津海泰光电科技公司工作的赵璧如加入了研究的行列。
 
赵璧如提出把孕震过程、产生前兆的机理视为“黑箱”,仿照工业生产中通常使用的“探伤”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数学计算模型。此外,他还利用通讯中的码分多址(CDMA)技术,研发出PS100型远程监控大地电测仪系统。
 
2004年,中国地震局投入150余万人民币,支持在川滇地区布设四个试验性的地电台,并采用了PS100系统。
 
这四个试验台站的建立,与钱复业、赵玉林等人2003年底提交给中国地震局的内部报告有关。他们在报告中称,中国西部地区未来三年内存在7级以上乃至8级特大地震的可能,建议在川、滇地区增设地电台站。
 
钱复业、赵玉林等人,还提出了潮汐力谐振共振波(简称HRT波)的概念。他们认为,HRT波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地震波概念的波,而PS100系统精度高、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捕捉到HRT波,“台网记录到这种波动时,则预示地震即将来临。”
 
他们2006年曾在《国际地震动态》杂志发表论文称,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巨震发生之前约三个月,出现了周期等于潮汐力周期、振幅异常增大的地电潮汐力谐振波(HT波);地震前两天,则出现了“一种在地壳多孔岩石孔隙流体中传播的声波”——地电潮汐力共振波(RT波)。
 
《国际地震动态》杂志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对《财经》记者说,编辑部之所以发表钱复业和赵玉林等人的论文,并不一定就代表认同作者的观点,而主要是为同行提供交流和争鸣的机会。
 
实际上,对于钱复业和赵玉林等人提出的HRT波概念,一些地震研究人员并不认同。对于HRT波到底来自哪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波,都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能否实现突破?
 
据赵玉林介绍,他们的系统自2004年运行以来,记录过不少于20次地震的HRT波前兆,其中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国外。
 
不过,由于难以区分一些干扰,比如不同震源的叠加,系统也出现过多次错误判断,或者说“虚报”。
 
2004年的印尼特大地震前,这些研究人员根据地电台观测到的信息,就曾经误以为川滇地区会有大地震。
 
赵玉林说:“后来我们才意识到,这是从远处震源传来的信息。而且,由于距离(印尼特大地震)震中相对距离更近,南边的红格台总是比北边的冕宁台先记录到异常。”
 
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博士看来,钱复业和赵玉林等研究人员“发展出了一种可以使用的方法,他们有什么预测意见,我们也会重视。”
 
他同时告诉《财经》记者,这个方法也“虚报”过一些事件,但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目前所有的地震预报方法“不可能一有异常就是地震”。
 
刘杰还说:“从科研的角度出发,这种新方法值得鼓励,值得进一步发展。”
 
许绍燮也表示:“尽管他们还有一些问题说不清楚,但这个方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有价值的信息多起来以后,对地震的认识才会更清楚。”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的前身——分析预报中心第一任主任梅世蓉则对《财经》记者说,钱复业和赵玉林做研究非常艰难,“只剩下一个台站的话,怎么搞预报?如果多给他们添几个台站,机会也会多一点。”
 
更多阅读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2808
* 本文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与科学网无关。
本文标签: 地震 地质 地震预报 地球物理
相关文章: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wwssff333 xilihutu  

[1] 标题:这是个问题
发表评论人:陈小斌 [2009-2-3 23:36:40]   
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前驱前驱波(HRT)确实存在问题,但临震前的岩石本构方程的变化使得这种方法有着较好的物理基础。

本人以前从物理机理方面介绍过其原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93

相比较而言,我个人认为这篇来自新语丝的质疑文章,表现得更为简单而缺乏科学精神。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jihua0a [2009-2-4 0:02:21]   
AMSEL到现在还没给大家解惑他在两篇文章中一个承认水库蓄水引发小地震而另外一个文章却说紫萍铺水库跟512根本无关是否相互矛盾。

还有,AMSEL引用一个重庆的骡子 “大师终结者”吹嘘以震测震成功率86%以上的文章来嘲讽民间的观云测震说凡民间测震的实际都是以震测震,却忘记自己一直在鼓吹地震不可预测,这个政治投机小人自煽耳光已经多次了。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rreewwq [2009-2-4 0:50:27]   
没有风险的预测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地震预测预报就是赌博,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灾害管理,现在不可能有更多的资源充分保障普通百姓的生命财产投资安全.社会现状是任何有一定准确度的预警对于普通人都是有价值的.包括蒙的.获得安定降低风险.政府是甩包袱,专家不预测是混日子没风险.百姓作出任何规避风险的动作社会都要付出代价,包扩正确的.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rreewwq [2009-2-4 1:06:30]   
受益人是政府,辟谣的专家,只做研究专挑别人错误不作预测的专家.
[5] 标题:谢谢amsel
发表评论人:wwssff333 [2009-2-4 1:08:58]   
我才发现还有好多人在做这项艰苦的研究啊。
不过我觉得你的思维模式古怪啊,好象一心就要把这门科学给打掉一样。
[6]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Amsel [2009-2-4 1:37:20]   
陈小斌博士:您不妨给大家解释一下,一个波能够以每秒50米的速度在地下传递4000公里,而不衰减,请问这是什么波。

我讲不了复杂的东西,因为原始数据在作者那里,但是只能根据作者和采访者的透露来判断。回头发现,更能明白邱泽华当初的意见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131
[7] 标题:
发表评论人:rreewwq [2009-2-4 1:47:20]   
感谢毛远新以及他手下那帮人.政府既不想付出防震成本又不做预报.你们是一面挑政府社会的毛病腐败低能啊,一面又挑错指责别人伪科学,所有预测方法都批个遍有何居心????水库大坝真是有风险,赞同建唯一理由是每年要少死多少矿工,职业病患者,这个人数比512不会少.
[8] 标题:地球是一个整体
发表评论人:wwssff333 [2009-2-4 1:48:40]   
地球内部就是用振动波的方法测出来的,传4000不奇怪,差不多是地球半径的一半。
人脚疼还脸上有绉纹呢。
[9] 标题:那个潮汐前驱波
发表评论人:陈小斌 [2009-2-4 1:59:17]   
那个潮汐前驱波(HRT),我确实搞不清楚,当然也没有仔细去搞。我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曾经提出个这个问题。钱老师、赵老师借鉴流体力学的公式,搞得很繁琐,我觉得把问题搞复杂了。

我没有弄懂,所以也就不能瞎说。他们中国科学的那篇文章我还没有读。至今为止。我只认为其临震前强度变化那部分,比较有新意,相比其他的方法,理论依据更充分些。但要说它一定能预报地震,那我可不敢说。
[10] 标题:波的传播
发表评论人:陈小斌 [2009-2-4 2:08:39]   
地震波可以传播到很远的距离,可以穿过地球,还可以绕地球好几圈的,这个都没有问题。关键是这个潮汐前驱波(HRT)的产生是否有依据。这个东西,我确实没有搞清楚究竟是什么。

但即使目前理论不清楚,但如果真的观测到了现象,也是可以允许研究的。关键是,应该以一种实事求是地态度,先进行统计分析,给出具有统计意义的相关性数据,这样更有说服力。

[11]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Amsel [2009-2-4 2:12:01]   

其实从远程预报、机理和经验手段相脱节、数据不诚实、学风不佳这几个角度来质疑这篇文章,非常容易。但是咱们就切入最难的一点,也就是机理本身。

机理本身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点:看不到对半日潮的清晰记录,何来“探伤”?

从《中国科学》文章图5(b)5月2日到12日的波动可以看到,根本没有半日潮,基本上是凌晨一个谷,午后一个峰,显然是自然或者人类活动的影响。

有这样的数据在,不知道再好的理论包装能有什么用处。
陈博士把这个理论说成“三极管”,倒让我想到了,当初我们一个网友说,翁老的“可公度”就相当于傅立叶变换,呵呵。








[1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wwssff333 [2009-2-4 2:18:22]   
分析数据本身就有个除杂工作,地球本身的脉动波就可以排除。
[13]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Amsel [2009-2-4 2:22:13]   
暂时下线了。感谢嵇教授的转载!
[14] 标题:关于地震预测预报
发表评论人:[游客] [2009-2-4 4:13:27]   
对Amsel论点既同意又反对。。。>一句话,地震无法科学预测,勉强能发布预报,努力可实现预警,绝对可以做到预防。。由此看来,外国不惜花大量钱搞预防和几秒钟预警,是理智的表现。
[15] 标题:detail
发表评论人:[游客]挚爱云烟 [2009-2-4 4:19:22]   
地震的科学预测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跟永动机一样是伪科学。美科学家们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就不用多余了。但地震预报是可以实现的,因为预报是人为的东西,人为的就有偶然性,存在误差的情形也存在着瞎猫碰到死耗子的情形。而且有的学者也认为有些地区由于相似的孕震动力环境,前兆特征也类似。。。但如何判断孕震条件是否跟以前的某个地震相似,这个就是纯粹靠运气的了,因为没法从断层监测到。。现在中国地震界采取“边预报,边研究”的经验路线,象“瞎猫”乱撞一样不断在积累震例,就是为了以后碰见“死耗子”打好基础,虽然这是一件踏着堆积如山的死尸腐肉攀登的工作……但只要碰见一只象海城那样的“死耗子”,尸山腐肉就会大大减少,不过成功预报又会给大众带来个副作用:对防震放松警惕,对预报过度依赖。。。
一句话,地震无法科学预测,勉强能发布预报,努力可实现预警,绝对可以做到预防。。由此看来,外国不惜花大量钱搞预防和几秒钟预警,是理智的表现。
[16] 标题:什么叫“科学预测”?
发表评论人:wwssff333 [2009-2-4 8:32:30]   
测不准就叫“伪科学”啊?如果“科学”是被你们拿来阻碍探索的话,那披着“科学”外衣的你才是真正的伪科学工作者。
[17] 标题:偷换概念谁不会
发表评论人:rreewwq [2009-2-4 8:49:00]   
Amsel是什么?政府:查无此人,嵇教授:昨天还一起聊天,百度谷勾:现在是猫狗都上网了,眼花了?幻觉?误判/干扰不是猴子猩猩不是猫不是狗,需要跟踪观查,经过数据判断应该是,但其每天都在变化难说,不能下定论.最后的结果出来了Amsel不是个东西了.
[18] 标题:回顾一下反伪专家的说法
发表评论人:wwssff333 [2009-2-4 9:20:34]   
http://news.sohu.com/20080528/n257130835.shtml
[19] 标题:唉
发表评论人:[游客]挚爱云烟 [2009-2-4 9:28:40]   

地震预报道路是一条堆满尸山腐肉的崎岖道路。的确,每次尸山腐肉之后都会有一帮打着“另起捷径,多学科探索”幌子的学术之辈不停忽悠,为了拉科研经费……有时学术腐败比尸山腐肉更可怕。。

>总之,鱼龙混杂的项目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哪一种才靠得住。。现在唯一寄厚望的就只有池老的钻空应变探索了……哎

[20] 标题:真怀疑反伪工作者的科学素质
发表评论人:wwssff333 [2009-2-4 10:05:21]   
多少人呕心呖血,就得到你们这种恶心的评价!
靠你们,512的悲剧还将延续!
[21]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jihua0a [2009-2-4 11:19:12]   
AMSEL跟方舟子等人,说白了,就是几个政治投机小人,靠吹捧当权的、抹黑民间的来给自己获得点政治利益捎带点经济利益而已。

512后那么多民间的成功预测老爷小人们是不放在眼里的,该蒙蔽百姓还是照样蒙蔽百姓。一个成都的小百姓利用自制地磁仪器准确预测到几个中级的地震,被周荣军大官人当头棒喝逼人道歉,还扯淡说这个小百姓摸准了余震规律,真的是自煽耳光不知道疼,照你说的民间百姓都能根据余震规律测准余震的话,512前小震那么多老爷们响屁都没放一个净去忙着辟谣了,养你等老爷们有什么用,还真的不如养几个蛤蟆跟狗,至少蛤蟆跟狗在遇到风吹草动还能跳一跳叫一叫。

AMSEL,方舟子,整天跳来跳去表演丑剧,那么多民间的探索者排队等着挑战你等垃圾人物,看来你们自己也心虚,是不敢接着的。
[22] 标题:
发表评论人:starwind [2009-2-4 11:55:57]   
支持邱泽华先生和Amsel的观点:“明显的强震前兆异常可能只发生在震中地区”。把异常对应到几百、几千公里之外预报地震是不可取的。
【再次生动地体现了 “地震预报”在中国不是科学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这句话很对,地震局的任务就是搞好地震预报,1966年邢台地震后,从周总理到
温总理,六任总理都长期支持地震预报工作,这就是一项政治任务,是国家意志,
是关系数十万人民的生命和国家命运而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里并不存在一个虚幻的、既不是电磁波也不是机械波、在地壳中自由传递
的“潮汐力波”】

至于印尼地震、汶川地震之前曾出现“异常”,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如果钱
先生的数据异常是干扰或仪器问题造成的,那么蔡亚先先生的超宽频地震仪在5.1
记录到异常的无法用地震波传播速度来解释的脉冲现象(全国记录时间差在60秒以
内)则可以排除是干扰问题,昆仑山8.1级震前8天也有相同现象。虽然用这些现
象和未知机理来预报地震在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确证前是不可取的,但是既然有
客观的记录,那么地震局应该做的是去搞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无论结果是证伪或
是证真都是应该去做的,这才是科学的研究精神。

最后还是要向钱复业、赵玉林两位老先生致敬,文章表明两位老人是每天跟踪观测
数据的,这种精神是需要地震局认真学习的,前兆数据是要震前分析而不是震后研
究的,大量数据堆在那里没人看,也是废物。
[23] 标题:最后一点意见
发表评论人:[游客]陈小斌 [2009-2-4 12:17:11]   
就事论事,不要扯其他的东西。推测的东西应该以推测的方式论述,结论不要过于确切了。

路线什么的,我想尤其不要去管。

就是要理性讨论,不要太情绪化。
[24] 标题:信心有点动摇了。。
发表评论人:[游客]挚爱云烟 [2009-2-4 12:51:12]   
Geller等人研究了一辈子,得出:地震是无法预测的,这是一个毫无希望的工作。。。。如果,我们年轻一辈研究了一生,结果得出:地震是没有前兆的,所有的“前兆”都是误释和假象,。研究前兆是一项毫无意义的工作……那么我们的一生就这么废掉了……………不单是我,好多人都有这种顾忌。。。如果说前兆不存在,那么不单中国地震界所有的论文都是伪科学,而且连Amsel这篇打假文也是伪科学(边造假边打假),因为Amsel承认地震前兆的存在。…。。。
[25] 标题:to 挚爱云烟
发表评论人:starwind [2009-2-4 12:51:20]   
【地震的科学预测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跟永动机一样是伪科学。】

不赞成你这句话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与你的厚望矛盾了,呵呵。不过和做任何大事一样,没有强有力的、英明的学科领导人,地震预测研究是很难快速解决的。

【现在中国地震界采取“边预报,边研究”的经验路线,象“瞎猫”乱撞一样不断在积累震例】

现阶段只能按这样的路子走,实际上地震界很多说不清的问题就是因为“边预报,边研究”的力度太小,很难碰上震例,碰上震例了也有种种原因造成数据的不严谨而说不清道不明。如果全国都按科学严谨的态度布满了,那别说死耗子,活耗子也撞嘴里了。

【地震无法科学预测,勉强能发布预报,努力可实现预警,绝对可以做到预防。】

在中国搞预防是对的,可是搞得成吗?你看灾区新盖的房子,还不都是砖混加预制板吗,不是又住进棺材楼了吗?难道他们不是对震灾最刻骨铭心的吗?国情决定必须解决预测问题,国外就是没有预警也就死几个、十几个人,中国呢?我国的预警如果能搞成,要比日本的更先进,日本是地震产生地震波后预警,我国则有望在地震发生前一定时间发出警报。
[26] 标题:to 挚爱云烟:
发表评论人:starwind [2009-2-4 13:13:44]   
【地震是没有前兆的,所有的“前兆”都是误释和假象,。研究前兆是一项毫无意义的工作……】

挚爱云烟:千万不可失去信心,这点一定要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问题,不可知论是错误的,关键是我们能了解到什么程度?陈运泰院士说的非常好:“慎言不可能,昨日之梦想,今日有希望,明日变现实。”
就在19世纪初,人们还相信人类永远不可能知道太阳上的元素,光谱的发现改变了这个看法。现在人类已经熟练的运用光谱探测遥远星系的组成。人类的发现是无止境的,永远不要低估了这个力量。现在不能找出确凿的前兆只能说明我们现在的认知有限,不代表将来不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获得。

Amsel的文章是有些激烈,但出发点还是探讨问题,探讨问题的各位也都是关心地震事业的,这本身就值得尊敬。希望大家能按陈小斌说的“就是要理性讨论,不要太情绪化”,尤其不要骂战吧。
[27]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挚爱云烟 [2009-2-4 13:25:45]   
我说的科学预测是指三要素都偏差不大的预测,如果按这个标准,海城仍然不能算,因为海城虽然时空都报对了,但是震级能量差了900多倍(报出来是五级),,它应该叫成功减灾的临震预报意见,而不是科学预测(国际也评价说是人类唯一一次成功的地震临震“预报”。。)。。科学的预测是无法实现的,将来也不可能。倒是预报是可能的,它有人为偶然的因素,也有凭靠经验的概率保证。。
[28]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wwssff333 [2009-2-4 13:52:19]   
那好,把你的科学标准摆出来,看看是否真的不能做到。
[29] 标题:
发表评论人:starwind [2009-2-4 13:53:14]   
呵呵,看来中国院士的说服力是没有老外的强啊。思想不能僵化,震级报不准,那就报弱震、强震。震级报不准不代表就不能预测地震,最关键的时间地点报准就完成大半任务了。
报震级在当前是有问题的,这需要大量实践才行,而地震又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应该改为报破坏性地震和普通地震比较合适。作为百姓不会关心震级能量差多少倍,他只要知道楼在摇晃时,人不在屋里就谢天谢地了。
[30] 标题:to 挚爱云烟
发表评论人:starwind [2009-2-4 13:58:08]   
如果李四光认为地震可以预测,盖勒认为不可预测,那你认为应该相信谁呢?

[31] 标题:starwind池毅战友
发表评论人:[游客]挚爱云烟 [2009-2-4 14:00:33]   
推荐
《"边研究、边预报"利弊分析与发展建议》
<<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 第05期
作者: 韩渭宾,
CNKI中文学术期刊库上搜

PS:建议您直接给科学网编辑部电话或者传真,要求开通博客:)
[32] 标题:TO 30L 的战友
发表评论人:[游客]挚爱云烟 [2009-2-4 14:07:57]   
还没有彻底灰心。。。也不肯定地震真的没前兆,但是一想到假如付诸了一生换来的是那种吐血的结果,,,,心凉啊...
[33] 标题:to 挚爱云烟
发表评论人:starwind [2009-2-4 15:17:25]   
谢谢,开博的事,我会努力联系的。
[34] 标题:根本就不是什么能不能预测的问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jihua0a [2009-2-4 15:20:36]   
根本就不是什么能不能预测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责任心,有没有把百姓性命放在心上的问题。

每次大震后,都能够发现如此多的前兆却没有去重视,为何没去重视?说到底就是个责任心的问题,是思想僵化的问题,是有没有勇气的问题。76年3个大震,实际都提前预测到,但是,因为当年四川提前3个月的避震乱局间接导致对华北无责任心的不重视而没有去预报,破天荒的逼的汪成民去写大字报提醒关注华北但依旧被当权的拖沓拖延导致唐山惨剧上演,而临近的青龙却因为领导的高度责任心重视,而无伤亡,这就是区别。类似的512也一样,个人认为是前几年西昌的失误判断导致的混乱而造成没有人敢承担可能误报的责任,反正如果发生了大震有个“地震不可预测”当借口,如果没有发生,也没有过责。实际就是这样,即便发生了大震,还依旧可以拿个监测预报集体奖,这不是在鼓励监测预报地震,而是在鼓励不要去认真监测预报地震。

国家缺少的是一个严格的奖惩机制,错报受罚,你人为漏报了更应该大大加罚,错报顶多损失几个鸡地屁,而人为的漏报却损失了本无价的生命。 我们的某局,可见有一点人事上的调整?? 换思想不如换人,换人思想实际一起换,而不换人思想也换不掉,把那些碌碌无为的换下去,把真正有才能的请上台,谁能谁不能百姓心里自然有杆秤,那些扯淡这个异常与地震无关系那个异常无关系的垃圾砖头家如果继续这样监测地震,我看512悲剧依旧会重新上演。
[35]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jihua0a [2009-2-4 15:44:49]   
耿教授总结的大震前97%以上有大旱,如果数据属实(那些AMSEL政治投机分子不要拿那些岛国数据来说中国大陆的事情,内陆跟岛国没可比性),那么大旱,尤其是几十年上百年不遇的大面积长时期的严重旱情应该算做是大震前兆的必要条件之一。用旱震理论及布格异常重力来对危险区域做长期的监测,再结合大震前几个月震中区域必有大面积吐云现象(寿仲浩、王斌的红外蒸汽理论)来做中短期的危险监测,临震上再综合地面技术(水氡、地电、地磁、地应力、无线电等)及动物异常、地面震云异常等等来分析,大震必然逃脱不了监测的眼睛。

就拿地面的震云来说,古人都总结出来震云出现必会有震的经验,而老爷们为何就不舍得拿出少少的一点经费来对震云进行研究? 老爷们进口的几十亿的设备在本次512后显现出一文不值,如果这些高档的玩具只是用来报震,有那么的国内外网上地震信息台还需要养这些高档玩具吗?洋人至上还在占据着当权的脑瓜。

512后本人亲眼所见多个民间探索者光看个卫星云图及地面震云还有自制地磁仪器就多次准确预报过地震,那些守着上亿设备的老爷们难道不应该脸红一下下??
[36] 标题:“地应力+GPS”路线
发表评论人:[游客]ZUOXINCAI [2009-2-4 15:52:59]   
中国地震预报既然已经走到这份上了,暂不论地震究竟能否预测,不妨再往前走一步,先把认识地应力场动态图像问题解决了之后再说;地下10-20Km深处的地应力场动态图像究竟能否被认识,那也不妨先把近地表地应力场动态图像测出来看看其能否反映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之后再说。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中国地科院地质力学所的专家(廖椿庭等)在昆仑山某工程场地地下仅十几米深处进行的地应力(静态)测量结果显示,震前3个月测值呈显著高异常状态,震后8个月复测值下降到震前值的三分之一不到,这从实例上也说明上述努力值得一试。“地应力+GPS”或为一条可取的研究路线一一地应力弱则不震;地应力强且断层“顺畅地”呈显著缓慢位移也不震;地应力强且断层位移受阻则危险(当障碍被瞬间克服即地震,障碍强则强震,障碍弱则弱震)。眼下要解决的便是地应力连续测量技术,其似应同时具备如下4个特点:①对地应力变化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量程;②对非应力因素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③观测输出量与地应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某种形式的函数表达,并能满足下一步反演工作的需要;④可以实现连续观测。已有的地应力测量技术不能实现连续观测且成本高;“钻孔应变”和“地电”等都有硬伤,尚不满足上述要求。作为一种探索,笔者等研究了一种将其称为“渗透率法”的地应力动态监测新技术(详见最近刚发表在《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Volume 165, Numbers 9-10上的拙文《A Continuous Crustal Stress Monitoring Method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或可用。笔者以为,沿着上述路线在中长期尺度上确定地震危险区或可乐观预期;短临预测则要看老天爷是否作美,是否客观上赋予了短临阶段的确定性特征,这是后话。小人物之浅见,欢迎讨论、赐教。
[37]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挚爱云烟 [2009-2-4 16:12:35]   
其实震前地震局就有灵敏高的应力仪也有GPS监测,但是好像还是没发挥什么用处。。难道是仪器还远远不够灵敏?????????????????
[38]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starwind [2009-2-4 16:44:33]   
"灵敏高的应力仪也有GPS监测"
不是仪器不够灵敏,而是监测网太稀疏,没有撒到地方。
GPS数据分析搞错了思想,“位移大的有震,不位移的没震”正好倒了个。
[39]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starwind [2009-2-4 16:46:14]   
ZUOXINCAI 先生:能否贴一份完整的中文版文章?英文的我也没找到,只有个摘要。谢谢。
[40] 标题:复starwind 先生
发表评论人:[游客]zuoxincai [2009-2-4 20:31:05]   
starwind 先生,您好!请通过摘要下方作者邮箱提供您的E-mail地址,通过邮件发给您。
[41] 标题:问好教授
发表评论人:心静如水 [2009-2-4 21:41:12]   
回家耍了一个多月,今天特来给教授拜个年!期待教授写出更多的好文.
[42] 标题:
发表评论人:rfm2007 [2009-2-4 23:57:45]   
动物异常受低频影响,因此这个声学研究者应当说有办法。地震预测由多学科联合参战研究,其结果要好得多。
[43] 标题:要用科学的态度讨论科学问题
发表评论人:ldzpwtbob [2009-2-5 9:14:14]   
地震预报是一个科学难题,要有人去研究,地震局系统的同志就是干这件的主力军。不管研究者是何人,只要他提出的观点、得出的结论有一定道理就应该让其发表。我们可以质疑其数据的客观准确性、方法的科学性,观点的正确性和结论的可信性,但不能意气用事,既是作者曾犯过错误,也不能作为判断此次研究结果就无价值,同样的道理,不能因为作者是著名科学家,以往一贯严谨求实,就可以用作此次研究结果是正确的根据。
所以,我支持质疑,但对其中个别地方不赞成:即不能说汪成民、严谷良等以往有过“错误”表现就断定他们添为作者的文章没道理。这样就显得有点意气用事而不科学了。对质疑的具体内容尚无法评价,因尚未看破质疑论文。
[44]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Amsel [2009-2-5 9:30:22]   

43楼刘老师:

不是说严、汪有什么错误表现。这两位显然对文章的工作并没有贡献,文章2008年7月发到《国际地震动态》上面的时候并没有这两位作者。纯从文风上看,为了增加文章影响力而把这两位加到作者里面,等于把学术文章变成政治文章了,这既不严肃又不符合学术规范。所以不得不点破。并不是意气用事。

[45] 标题:[游客]Amsel
发表评论人:ldzpwtbob [2009-2-5 11:56:15]   
如果是44楼所说的这种情况,就不能怪人家点出来,即使是显出有点“气”,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也。况且质疑文章并非公开出版的学术论文,只是新语丝网坛上的文章而已。我建议大家讨论学术问题时,都能心平气和,肯定对的,指出不足,有利学术。就像对新语丝一样,对方舟子有意见可以公开辩论,而不应“谩骂”,这样不利于学术研究。我个人认为方舟子的新语丝于学术打假是有功劳的。
[46]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wwssff333 [2009-2-5 13:24:20]   
我认为方对地震预测的看法就有问题,照他这么说大家别研究了,现在这么多DFZ工程,怎么办啊?
[47] 标题:靠辟谣也能弄个先进
发表评论人:[游客]lhkcc58 [2009-2-14 12:07:06]   
“512前小震那么多老爷们响屁都没放一个净去忙着辟谣了,养你等老爷们有什么用,还真的不如养几个蛤蟆跟狗,至少蛤蟆跟狗在遇到风吹草动还能跳一跳叫一叫。”
[48]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Amsel [2009-2-16 3:46:54]   

“HRT波法”果然成了伪科学组织的造谣道具了,没冤枉他们。

=====================
http://www.tdsr.cn/bbs/viewthread.php?tid=4511&fpage=1

钱复业、赵玉林依靠从事地震监测四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天地耦合的系统性整体思维,敏锐地发现了地震孕发的、潮汐力谐振共振短临前兆的波形规律,。。。

记录总数:48 总页数:5 当前页:5 93[1][2][3][4][5]4:    
























扩展阅读:

 

杨光京的博客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uid=5699&type=blog&cid=&itemid=472259
 
   
 
   震后紧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汪成民、耿庆国出席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者:杨光京 |  浏览(1155) 评论 (4)  | 发布时间:2008-05-23 10:09:32 最后更新时间:2008-05-23 10:27:14  
  本作品所属分类:转发 文章类型:转载 推送到圈子 | 推荐给好友| 我要举报| 收入我的网摘  
  震后紧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汪成民、耿庆国出席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 ... id=1&id=2260417
被属于南方报系的21世纪经济报道认为“引人注目”的汪成民、耿庆国这个非主流群体的出席,和他们“对于本次的汶川地震研究也有重大贡献”,系统内的报纸只字未提,无论是科技部还是科学时报还是科技日报。只有科技日报隐讳地提到了出席的还有“地震研究工作者”。

21世纪经济报道似乎也是唯一参加的系统外媒体。在陈述了耿庆国等的贡献之后,同时指出“根据原国家地震局局长何永年5月16日接受人民网采访的说法”,作者苦心,溢于言表。

-
汶川地震前征兆很明显:南宁地震局蛇碰撞

2008年05月21日02:4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肖明

5月19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及后续灾情科学分析”的紧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

该会议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社会发展司紧急组织策划。来自国家地震局、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震科学研究院等部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专家学者中,一些已经退休,非地震系统的地球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受邀参与了这次会议。这些专家曾经在唐山大地震、海城地震等预测取得成功。

据科技部基础司副司级巡视员彭以祺介绍,此次会议目的是集各领域、各部门专家的合力,重点对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机理与后续发展态势、重大地震灾害的多学科综合前期预警及灾后评估等进行研讨。

本次会议中一些专家刚从四川地震灾区赶来,带来了不少一线的资料。对于四川汶川地震的深层次的分析,接下来余震的情况,仍在加紧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静研究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她对记者指出,现在非常需要到前方具体了解这次地震断裂的实际情况,但是目前尚在酝酿中。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地震以及其他大灾大害预报需要“群策群防”方法。事实上一些非地震系统的人员使用整体思维(就是不使用一个学科预测,使用多个学科同时整体预测)预测地震的水平是有效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对记者指出,地震前出现各种异常是有的,这已不是主要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采取一个有效的预防。

汶川地震机理加紧研究

记者获悉,香山此次会议对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机理和地震破裂过程进行了多个角度的研究。

一些专家通过对地震破裂过程、地震活动性和发震构造的分析,认为汶川地震的余震活动将持续一段时间,其中不排除在震区发生强余震的可能。同时一些分析专家表示,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非常复杂,应该对这次地震前后的各种资料进行认真地分析、整理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提高地震的监测预报水平。

由于此次会议非常紧急,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郭讯研究员是19日凌晨从四川北川县回到北京,直接赶往会场的,向与会专家提供了许多现场的一手材料。中国地震局的专家张令心、杨学山则匆匆发言后下午再次赶往灾区进行研究。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静指出,本次地震属于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使得青藏高原隆起,导致中间和周边断裂带发生。这种情况不是什么新事情,因为过去这里经常有地震,只是在无人区,损失小未引起注意而已,但是这次断裂的具体时间和断裂带事前并不清楚。

关键是接下来余震和再发生哪些次生灾害要加紧研究,“断裂带的破坏作用,比地震波的破坏作用甚至更大,这个断裂带目前还没有找到。”她介绍说,地震预测仍属于不成熟的科学。

这种说法是有理由的。根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的看法,目前我国对于重大灾害预测水平亟待提高。比如一般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为70-80%,24小时内的暴雨预报准确率为20-40%,对于特大暴雨美国准确率为20%,中国只有15%。

对于地震的准确率,从1960年到2007年我国地震成功预报的准确率为16%,其中7级以上地震准确率为13%,呈现地震级别越高,成功率越低的情况。

目前国际上普遍存在对于巨大灾害预测效果不佳的情况。而国内一些机构,由于延用国际通用的预测方法,也难以取得大的突破。

“群策群防”方法应该引起重视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独特的方法。在5月19日的香山会议上,一些权威专家指出,自己使用独特的方法对以前和本次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预测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使用次声波、地应力、地电脉冲、大地微动等预测地震,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高建国指出,“中国的整体思维的方法,对于预测大的地震有作用。”

记者获悉,国内地震专家汪成民使用一套地震预测系统,即将各种因素考虑进去,进行综合整体分析,可能将地震的成功预报率从31%提高到60%以上。

汪成民在唐山大地震时任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他较为准确地预测了唐山大地震,通过一次“吹风会”将消息传达给了河北省青龙县,促成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青龙县无人伤亡的历史奇迹。

此外,另一位地震专家耿庆国根据历代(包括1956-1970年)大旱与地震关系的统计,提出“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根据这一规律,耿庆国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1976年的唐山地震。上述专家对于本次的汶川地震研究也有重大贡献。

根据原国家地震局局长何永年5月16日接受人民网采访的说法,这一次汶川地震通过地震记录检查,也没有明显的小震活动,只有一些一级以下的少量的地震,这种情况就很难判断要发生地震。

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启用“群测群防”的工作。同时使用整体思维预测地震的方法,也应该得到重视。

中国地震局专家罗灼礼同意群测群防的作用。5月16日,他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指出,根据40多年的地震预报的实践经验,一次大的地震,前兆异常的范围是很大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光靠专业队伍是不够的,群众能够及时发现,对于判断震情的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群防地震应该成为地震危险区的绝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

事实上,本次地震征兆很明显。比如南宁地震局的蛇出现了急躁不安,不进食和碰撞的情况。南宁市地震局局长蒋维松告诉相关记者,根据经验判断,如果不是附近有重大震情发生,就是本地会发生小型地震。

在发生地震后,记者5月13日在四川阿巴州政府网站上发现,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曾有即将发生地质灾害的消息,被一些地方传达变成地震将要发生的情况,后经政府辟谣才平息。

高建国告诉记者,地质灾害在一定意义上本身是地震发生的征兆。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将多个信息汇总,千百***信息汇总。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副司长车时二十日通过中国地震信息网谈四川汶川八点零级地震预报问题时表示,由于地震预报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社会性,政府发布地震预测意见非常慎重。

这位地震官员强调,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程序发布。

任何单位和个人根据地震观测资料和研究成果提出短临地震预测意见,可向所在地或所预测地区的县级以上政府地震管理机构提出书面报告,也可直接向中国地震局书面报告,但不得向社会散布,也不得向国(境)外提出地震预测意见。个人或团体对地震活动趋势的长期和中期预测研究成果除外,可以进行学术交流讨论。

任何单位或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中国地震局或县级以上政府地震管理部门或机构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

http://news.hexun.com/2008-05-21/106115555.html


         



    *.*.*.*   2008-5-22 5:47:52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2 楼 




文章提交者:ID_张三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个人研判,是怕受到不必要的压力。

-
科技部基础司紧急组织召开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香山科学会议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08年05月19日     来源:科技部

2008年5月19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紧急组织召开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香山科学会议,会议围绕“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及后续灾情科学分析”等学术问题进行讨论。来自国家地震局、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震科学研究院等部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张培震研究员、许志琴研究员、王光谦教授担任此次会议的执行主席。基础司彭以祺副巡视员参加会议并介绍了会议背景、目的和相关需求。

会议报告了汶川八级地震有关情况,分析了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深入讨论了地震后续发展态势及地震灾害等诸多重大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

-
科学时报:香山科学会议聚焦汶川大地震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5/206624.html

本报讯 5月19日,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七天,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及后续灾情科学分析”为主题的一次计划外的紧急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举行,40多位从事地震、地球物理等方面研究的科学家到会。部分来自地震灾区的专家为本次会议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张培震、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许志琴和清华大学研究员王光谦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张国民和王光谦、许志琴分别作了报告。许志琴认为,本次地震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的映川—北川断裂发生突发错动的结果,破裂以逆冲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静认为,此次汶川大地震对目前国际流行的“下地壳流动构造模型理论”提出了挑战。专家们在研讨中普遍认为,此次汶川大地震的破裂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通过对此次大地震前后的各种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总结,将有助于提高地震的监测预报水平。

与会专家建议,应加强对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研究,力争对强余震进行有减灾实效的预报;尽快组织对汶川地震开展科学考察,研究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破裂带结构和动力过程,探讨逆冲性地震的发震机理和强震规律;抓紧对地震灾害进行评估,对破坏机理开展研究,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特别要对水库震损诊断和堰塞湖的溃决开展评估调查,防止相关的次生灾害发生,对全国位于高烈度区的公共建筑,特别是中小学校舍和医院进行地震安全普查。


科技日报:科技部紧急组织召开香山科学会议 专家共商汶川地震起因及后续灾情

本报北京5月18日电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机理是什么?究竟还有没有再次发生地震的可能?地震能否预报……这些问题在震后被不时提起。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刚刚一周,今天,40多位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地震研究工作者汇聚在北京香山饭店,出席一次计划外的紧急香山科学会议———“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及后续灾情科学分析”,希望能够为后续救灾决策做科学支撑。

据科技部基础司副司级巡视员彭以祺介绍,召开此次会议是根据5月15日科技部领导指示,由科技部基础司、社会发展司紧急策划组织的,目的是集中各领域、各部门专家的合力,重点对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机理与后续发展态势、重大地震灾害的多学科综合前期预警及灾后评估等进行研讨。

“会议通知时间这么短,还能有这么多的专家来出席,实在出乎意料,我们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真让人感动!”香山科学会议组委会的杨炳忻教授动情地说。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许志琴院士双眼布满血丝、眼圈乌黑,她从地震发生后已经连续熬夜工作许多天了,今天,她介绍了几天来收集的资料和一些初步研究。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郭讯研究员今天凌晨刚刚从北川县回来,就马上赶到了会场,向与会专家提供了许多现场的一手材料。

中国地震局的张令心、杨学山要求尽早发言,因为他们下午就要出发,奔赴震区。

专家学者们用他们的学识、专长为抗震救灾出力。

与会专家从地质学、地震学、大地测量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地震的破裂过程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许志琴院士认为本次地震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的映川—北川断裂发生突发错动的结果,破裂以逆冲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

一些专家通过对地震破裂过程、地震活动性和发震构造的分析,认为汶川地震的余震活动将持续一段时间,其中不排除在震区发生强余震的可能。

许多专家都认为,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非常复杂,应该对这次地震前后的各种资料进行认真地分析、整理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提高地震的监测预报水平。

不少专家认为,本次地震的强大破坏力,反映出我国城市、乡村和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有限。应当迅速对本次地震的震害机理和破坏特征开展研究,修订和完善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

为此,与会专家建议:应加强对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研究,力争对强余震进行有减灾实效的预报;尽快组织对汶川地震开展科学考察,研究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破裂带结构和动力过程,探讨逆冲性地震的发震机理和强震规律;抓紧对地震灾害进行评估,对破坏机理开展研究,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特别要对水库震损诊断和堰塞湖的溃决开展评估调查,防止相关的次生灾害发生,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的抗震设防标准和有关重大工程的规范进行修订;加强全国地震监测预报的信息共享;建议对全国位于高烈度区公共建筑,特别是中小学校舍和医院,进行地震安全普查。
评论列表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地震预报预测准了没有人理,预报不准地震局就大作文章。就是怕丢了乌纱帽,别人抢你的饭碗,你们想错了,地震预报是造福人类的崇高的事业,减灾防灾是你们的职责,地震是预报而不是监测。不要本墨倒置,浪费国家的巨资,只是做到监测震后发生几级,何况有时监测的级数都有误差,只要有仪器就能显示,这样的事情谁都能做,我真的不明白,有的专家在这获科研成果奖又从何谈起呢?,地震前你预报了吗?事后诸葛的事不要在谈了,放下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吧,脚踏实地的工作,只要你努力了,就是这么大的本事,人民不会责怪你的,吸取教训,对得起我们纳税人的钱,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做点事,让全国的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把地震预报水平搞上去,假如真的象你们所说的地震不可以预报,倒不如取缔地震局,安几个地震观测点就可以了,又省钱又省力,你们的观念一定要转变,否则你们在人民的心中永远是不信任单位。深虑。

发布者 :匿名 (2009-06-12 09:12:20)  回复
 

“任何单位或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中国地震局或县级以上政府地震管理部门或机构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这个规定有问题!唐山、汶川大震前的临震信息收集不上来,如果再加遇上一个“主流派”不主震的“领导”,那么多少冤鬼又被埋在地下!

发布者 :xi (2009-01-14 20:58:44)  回复
 

只能遗憾无语!

发布者 :包卫中 (2008-05-24 12:11:52)  回复
 

遗憾遗憾!

 

发布者 :申王平 (2008-05-23 11:39:54)  回复
 
4 篇, 1  « 1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395-380679.html

上一篇:混沌汤煮馄饨片片 馄饨一片混沌一片
下一篇:科网群英烩No.0078许培扬 肖方案庭审时为科学网做直播的知名博主
收藏 IP: .*| 热度|

13 王号 杨文祥 杨学祥 鲍得海 许浚远 杨正瓴 许培扬 丛远新 曾新林 侯振宇 zdlh baijiab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