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原野上 播撒梦想的种子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adnet 猫眼看网路: 你上网了吗? 钟送黄昏鸡报晓 忙处人多闲处少

博文

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会议在北京召开

已有 6713 次阅读 2010-10-25 10:1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开放获取, 科技信息, 柏林会议, 实施战略, 最佳实践

 

 

 

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会议召开

 

 

20101025日上午9:00,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会议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召开。

 

 

 

 

 

 

 

 

 

 

  

 

主持人:

张晓林(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会议主报告厅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

 

 各国与会代表入座

 

(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李静海副院长致欢迎辞

 

 

 

 Kurt Mehlhorn教授(德国马普学会前副主席)致欢迎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代表发言)

 

 

 

 

潘教峰(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开放获取的实践与进展

Open Access Practice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neces, Pan Jiaofeng (CAS, China)

 

Kurt Mehlhorn教授(德国马普学会前副主席):

马普学会开发获取实践

Open Access Practices of the Max Planck Society, Prof.Kurt Mehlhorn(former VP of MPG, Germany)

 

 

 

 

 

 

 

 







 





























 

 

主旨报告 Keynote Speeches

 

主持人:张晓林(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Moderator: Zhang Xiaolin (NSL, CAS)

 

 



 

中国科学院成功举办“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会议”

 

1025-27日,由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以“开放获取:实施战略、最佳实践与未来挑战”为题,重点讨论学术信息开放获取政策、策略、最佳实践,包括了国家开放获取战略、机构开放获取战略、开放出版、机构知识库、开放科学数据、开放教育资源、开放获取策略评估和开放获取支持工具等。来自16个国家,52余家大学研究机构、学术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国际学术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100余名国际专家,来自国内百余家研究、教育机构、图书馆界的18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中国科学院李静海副院长代表甬祥院长和科学院致辞,指出,维持学术成果,特别是公共资金支持的学术研究论文的开放获取是科技界、科学家的政治责任,也是中国科学院的社会责任。中国科学院潘教峰副秘书长代表科学院发表关于中国科学院开放获取实践与进展的主旨报告,回顾了中国科学院自2003年签署“柏林宣言”以来支持科技信息开放获取方面的实践,提出了中国科学院履行学术信息开放获取责任的政策与措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高瑞平,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公平开放的信息交流是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基础领域科研资助机构,愿意积极的参与和推动学术信息开放获取。

本次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与德国马普学会主席Peter Gruss共同担任会议名誉主席。会议邀请了国外专家和机构专家作报告50余个,国内(含香港)专家报告7个,包括了:英国研究理事会、英国惠康基金会、美国学术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德国科学基金会、德国马普学会、欧盟研究理事会、联合国粮农组织、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等,发言者国别涵盖中、美、英、德、澳、加、荷、日、韩、俄、巴西、芬兰、南非、印度等。这次会议将全面总结世界各国实施学术信息开放获取的实践经验,深入讨论有效推进学术信息开放获取的政策与机制,对于推进我国学术信息开放获取将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科学院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宣布支持和推进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政策与措施。组织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中国科学院开放获取政策,合理平衡各方面利益,支持开放存储,推动开放出版,促进科技信息开放获取、推动学术信息交流的改革创新、建设开放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具体举措有:积极推动公共资助项目研究论文开放存储,鼓励研究人员将发表的、公共资助项目产出的论文存储到所在研究机构知识库中,并积极提供开放获取;支持开放发表论文,试验支持我院作者在重要开放出版期刊发表论文,并建议国家科技资助部门允许使用科研经费支持我国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开放出版期刊发表论文;支持院属学术期刊开放出版,探索有效的开放出版方式;开展开放获取政策与措施的研究、宣传和服务;积极建议和承担国家公共资助项目研究论文开放存储和公益性科技期刊开放出版的试验;积极支持国际科技界开放获取及其实践,如支持国际高能物理领域的SCOAP3计划。

开放获取是指让学术文献通过网络供公众免费阅读。信息、知识获取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自2002年国际有关科学团体提出《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2003年德国马普学会发起柏林会议并发布《开放获取柏林宣言》以来,学术信息开放获取已经不再仅仅是应对科技期刊价格危机的手段,而是演化成为了影响全球学术交流、改变学术信息交流模式的开放获取运动。研究分析表明,截止20109月,已经有16个国家53个研究机构和管理资助机构制定了明确的开放获取政策。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欧盟、欧洲粒子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和国际机构进一步强势推出促进开放获取的政策措施,美国健康研究院(NIH)、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s)、欧洲研究理事会(ERC)等已制定强制性的公共资金资助科研论文公共获取制度。

国际上支持和推动开放获取的组织和机构很多,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是该领域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论坛之一,已经在德国、法国连续召开了7次国际会议。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是自2003年首次举行以来第一次在欧洲以外国家召开。

中国科研投入日益增长,科研论文急剧增长,在世界科学研究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中国科研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包括科技信息政策和科技出版传播政策在内的中国科技政策也日益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科学院是公共资金支持的国立研究机构和我国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主要生产者,推动开放获取是其传播知识和支持创新的社会职责。中国科学院一直发挥着推动开放获取的引领示范作用,2003年路甬祥院长代表中国科学家在《开放获取柏林宣言》上签字,成为国际开放获取运行的先期缔约者。

200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采取系列及时有力的措施,继续引领和推动开放获取,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2005年在国内首次主办科技信息开放获取战略与政策国际研讨会、2006年首家开通开放获取宣传网站、2008年首家在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大规模建设机构知识库、2009年首家资助机构成员在开放出版期刊发表论文,2010年组织建立了中国科技期刊开放集成门户平台。2005年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支持下,开展学术信息开放获取技术、机制、政策的研究,结合中国科技信息开放获取实践经验总结,开展我国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政策与策略的研究。

 

 

会议秘书组

20101025

 

 

 

 

"开放获取"应对期刊危机 中国学界被指态度暧昧
2010-11-12    文汇报

邮件收藏功能可以方便将本页内容发至您的邮箱收藏。

字体大小:

  从1990年至2000年期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期刊的价格涨幅高达185.9%,科技和医学领域学术期刊价格涨幅分别达178.3%和184.3%。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期刊危机”,倒逼科技界提出一项全新的出版理念——“开放获取”。

  所谓“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指科学研究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免费供公众自由获取。开放获取有两种实现形式:一为开放出版,即期刊或会议论文出版后立即开放获取;二是开放存储,即论文出版后存储到相关知识库,一段时间后开放获取。

  “开放获取”不仅是对商业出版机构“知识垄断”的一种制衡,也试图打破科技知识长期以来被精英阶层垄断的局面——在订阅期刊的“统治”之下,大部分社会成员实际上被剥夺了对最新研究成果的获得权。但在我国,对“开放获取”比较积极的人士大多来自图书馆系统,很少看到有科学家、院士们努力参与其中。

  一场“期刊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出现:参与学术出版的商业机构,通过兼并和购买等行为,渐次垄断了学术期刊出版市场,逐年提高学术期刊定价。如何打破商业出版机构“垄断知识”的局面?作为一种制衡手段,“开放获取”理念应运而生,并开始在科学界和知识界传播。

  10月27日,“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落幕。目送来自16个国家、50多家大学科研院所、学术机构和科研资助机构的近300名专家学者们远去的背影,中科院国科图馆长张晓林教授心里,五味杂陈。

  在我国,除了图书馆学领域以及科技情报系统的圈内人士外,知识界和科学界对“开放获取”这一概念仍感陌生。

  但在国际上,支持和推动“开放获取”的组织和机构不少,“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是该领域内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论坛之一。

  张晓林真切地感受到“开放获取”运动正在呈现的“加速度”:无论是包括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在内的知名高校,还是诸如施普林格、威立·布拉克维尔等著名出版机构,在“开放获取”方面都已出台了具体的政策与举措。

  整个大会期间,国外同行围着张晓林,问的最多的就是:中国在“开放获取”方面的进展如何?每每至此,张晓林总要意味深长地来上一句:“我们的‘开放获取’,还需要时间与耐心。”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曾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后来他参加某学术研讨会,想在做报告时引用这篇文章中的部分内容,结果却被告知:如果要这么做,必须走一番“流程”,得到《自然》杂志的允许。“我自己的研究成果,怎么突然就成了别人的私人物品?”这位诺奖得主顿时充满了疑惑与愤怒。

  构筑起如此高的知识壁垒,其背后的“始作俑者”,是参与学术期刊出版的商业机构。通过市场行为垄断知识,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出版机构,不仅激怒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也令长期订阅科技期刊的学术和科研机构不堪重负。

  据国际专业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从1990年至2000年期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价格涨幅高达185.9%,科技和医学领域学术期刊价格涨幅分别达178.3%和184.3%,27个学科中的17个学科,其期刊价格的年增长率为两位数;商业性期刊价格,往往是学会或非盈利性期刊价格的3至7倍。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研究表明,在平均通胀率为3.1%的情况下,过去16年期刊订购价格平均增长9.5%

  ——图书馆订购经费,无论如何赶不上如此恶性的涨价!另据统计,2003年美国研究型图书馆用于购买期刊的费用,相对1986年虽大增260%,订阅期刊总数却只比同期增加了14%。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即便电子期刊出现后,其使用范围也被严格限制在机构的局域网内,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公共保存仍受严重限制——科技知识俨然还是出版社的垄断产品!

  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理念,应运而生。2002年2月,有关科学团体即提出《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2003年10月,德国马普学会发起柏林会议并发布《开放获取柏林宣言》,要求科技论文实行“开放获取”——作者或版权所有人授权所有用户可为合理目的而下载、复制、利用、传播作品,只要保证注明来源信息。

  在国内科学界“混”,有哪个科学家现在敢跳出来说一句“我以后不在《自然》杂志上发文章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科技界在“开放获取”上的作为,已影响到国际开放获取运动进程。

  随着科学数据、教育资源逐渐步入数字化,“开放获取”运动也迎来了发展黄金期。去年11月,41位诺奖获得者联名发出至美国国会的公开信,支持研究成果公共获取法案。今年5月,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康奈尔、卡内基-梅隆、加州大学及其各分校等27所研究型大学的教务长,集体呼吁国会支持该法案;一些知名大学教授,也开始集体抵制商业出版机构的涨价行为。今年4月,美国加州大学教师委员会提出,如果《自然》出版集团坚持大幅涨价,就将动员全校的教师不再于《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教师委员会还动员教师不担任编委,不再为杂志审稿。

  让张晓林有些无奈的是,发达国家的顶级学府固然可以如此“牛气”,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科学家会说出“我以后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了”这样的话吗?据了解,西方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我的文章登上《细胞》、《自然》、《科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样的学术期刊,我愿意杀了我的丈母娘!”足可见这批顶级学术期刊在科研人员心目中的影响力,更别说属于第三世界的我国科学家了。

  去年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科院院士裴钢坦言自己的投稿标准为:好文章优先选择《自然》、《科学》等杂志,一般的才会给国内杂志。“从观念上说,我国科学家并不愿与传统机制作对。面对‘开放获取’这个新概念,其本身带来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正是国内科技界最大的犹豫与担心!”

  张晓林则认为,传统的正式出版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熟悉的评价与保护机制。传统机制背后更强大的思维定势,则来自“指挥棒”的作用:科研人员的研究文章是否在顶级刊物发表,刊物影响力又是几何?“无论从项目申请体系,还是评价机制导向来看,大家不愿意为了‘开放获取’而与传统出版商直接冲突。不争着在国外成熟刊物上发表论文,回头可能连项目经费都申请不下来!”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开放获取”的态度,仍有些暧昧:包括学者、科研人员在内的知识界和科技界内部动力不足,但与此同时,作为迅速崛起的科技大国,国际同行却等不及中国对“开放获取”继续观望。

 

 

  2003年,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代表中国科学家在《开放获取柏林宣言》上签字,成为国际开放获取运动的先期缔约者。

  今年7月29日,美国国会就联邦研究公共获取提案举行专门听证会。法案要求所有资助金额达1亿美元以上的联邦资助机构,实施与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相同的开放存储政策。会上,某家大型出版商代表明确指出,中国现在每年科研投入增长幅度,甚至已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如果只要求美国的科研成果开放获取,而中国不对自己的科研成果实行开放获取,那么中国就是占了美国的便宜。

  最近几年,国际高能物理界正推进学术期刊开放出版计划——SCOAP3计划。目前,已有24个国家的150多个机构参加。我国作为高能物理研究六大国家之一,在相关期刊发表论文数也居前列,但尚未参加该计划。SCOAP3工作组明确提出,希望中国尽快参与,借此推动SCOAP3计划进入实施阶段。

  “开放获取”最初是为了应对学术期刊大幅涨价,但它关涉的又不仅仅是科技文献的订购经费问题,而是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大众福利——既然多数国家的科技研究主要由公共资金支持,那么作为纳税人的公众,理应有方便、及时获得公共资助研究所产生的科研成果的权利。

  两周前,中科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发布上线。这是我国第一个开放获取期刊集成平台,目前收录103种期刊,约43.5万篇文章数据资源。

  尽管“开放获取”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学术期刊大幅涨价。但在张晓林看来,“开放获取”背后的深意在于,它关乎公共利益。

  “除了专业科技工作者外,普通大众同样是科学知识的受益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家组组长、中科院原副院长胡启恒院士举例说,几年前我国购买某个国外著名期刊网络版使用权,面向全体国民开放。于是,西北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中学生,可在课程学习中通过该科学期刊主页,了解生命起源的种种新理论;一位中国东北的农民,在他刚上大学的孙子的帮助下,知道了水稻基因是怎么回事,并开始研究种植水稻带来多大收成……“遗憾的是,由于价格暴涨,我们无力再购买期刊网络版。”

  张晓林亦强调,如果仅仅把“开放获取”看成是科技界“小圈子”里的游戏,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多数国家,科技研究主要由公共资金支持,而公众能否方便及时获得公共资助研究所产生的科研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公共政策问题。在订阅期刊的“统治”下,除少数机构外,大部分社会成员实际上被剥夺了对最新研究成果的获得权。

  国外大型出版商在英国高校内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科学家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论文的比例,可达到93%至99%。而对论文需求更迫切的,恰恰不是在大学内部。比如,作为创新体系的主体,企业尤其是诸多创业板公司,尚不可能获得大学所能获取的资源。可见,科技资源体系保障不足,对创新是个巨大的阻碍。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优秀研究成果在国外商业性学术期刊上发表,不仅使科研成果成为国外出版社向产出国索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工具,国家自主知识资产保存也难以实现。所以,保证研究成果的公共可获得性,对科学家、科研机构、政府及其科研资助部门来说,是一种社会责任!”张晓林道。

  为期3天的大会很快落幕。从喧嚣与热闹中冷静下来,张晓林仍不自觉地感到一阵孤独:发达国家倡导“开放获取”运动的领军人物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学教务长等群体代表,而在国内,比较积极的人士大多来自图书馆系统,很少看到有科学家、院士们努力参与其中。“就这一点来说,它恰恰反映了国内科学界在观念上的惰性,更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学家们公共意识的缺失——未明了自身所从事科研活动的终极意义。”

 

 

 

  相关链接 期刊涨价学术机构恐“断粮”

  国外科技期刊数据库价格连年走高,部分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价格连续多年以百分之十几的幅度上涨,我国的一些学术科研“重镇”,也正在面临“断粮”之危。

  去年一年,中国高校仅在爱思唯尔一家出版商购买的数据库,花费就已经达到2600多万美元。

  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采购爱思唯尔资源的总体价格,在过去3年已经增长了48%,按出版商的涨价需求,未来3年还要再涨价48%。

  北大图书馆馆长朱强介绍,2008年北大采购爱思唯尔科技期刊数据库的花费是54万多美元,2009年涨到57万多美元,2010年达到61万多美元。

  据悉,目前全国共有197家大学、机构购买爱思唯尔的期刊数据库,但都面临着9%-22%不同程度的涨价,平均涨价幅度达到18%。

  “开放获取”,正在进行中

  截止今年9月,全世界已有46个科研资助机构实施了要求所资助项目学术论文实行开放存储的政策;有96家科教机构提出了开放存储政策,要求成员在机构知识库中开放存储学术成果。

  全世界的开放出版期刊正在快速增长,全球已有5300多种同行评议的开放出版期刊,其质量不断提高,一些开放出版期刊已取得较高影响力,开放存储机构知识库迄今已经超过1500个。

  目前,欧洲研究理事会和欧盟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席联会已共同提出,政府机构和公共科研资助机构应实施公共资金研究成果开放获取和公共保存政策,并将此纳入社会监督。

  美国物理学会(APS)在把科技资源免费开通至400个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上,还计划于不远的将来,将其免费开通至普通中学。 (王乐)

 

 

 

 

第196次香山科学会议关注“中国科学数据共享”

(发稿时间: 2002-12-02)

二〇〇二年十二月二日

 

 

  《科学时报》(作者 赵彦 刘东峰):如何真正实现科学数据的有效共享,保证这些数据发挥最大效益,是一个长期困扰科技界的问题。目前,这一问题正引起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并有望得以彻底解决。  

  11月28日至30日,围绕着上述主题,由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孙鸿烈院士、孙枢院士、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院士、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研究员和科技部基础司司长张先恩研究员担任会议执行主席的第196次香山科学会议在京召开。本次会议作为历届香山科学会议中参会人员最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其目的直指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的实际问题。  

  作为信息时代一种可增值的资源,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科学数据资源只有被充分共享和广泛使用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专家们还指出,科学数据资源也是一种全社会共同所有的国有资产,对科学数据进行共享管理,其实质就是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实现这一特殊的社会公共资源的最大价值。在探讨如何推进科学数据共享的主要途径时,与会者提出四点建议: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对科学数据共享的总体规划与组织管理;重点抓住由国家出资长期积累的公益性、基础性科学数据,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结合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在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水平的同时,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积极探索商业性科学数据有偿服务的共享管理模式,努力培育科学数据产品市场,培育数据产品服务产业。  

  建立有效的科学数据共享机制,也是会议关注的话题之一。与会者强调科学数据是否可以共享,如何共享,应以获取科学数据的资金来源而定。对国家投资产生的科学数据及数据产品,应实行完全、开放的无偿共享。对企业或个人投资产生的科学数据和数据产品,可以实行商业化运行,实现有偿共享。根据上述两点,与会人员认为,应针对我国目前许多用于获取科学数据的科技计划中,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和企业的投入各占一定比例,从而造成所获取的科学数据的共享性质难以确定,无法实现有效共享的情况,制定相关措施,明确获取科学数据的投资主体和产权关系,实现国有科学数据的有效共享,使国家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级分类,制定不同的数据发布策略,实现数据的共享。  

  科学数据共享是在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一种崭新的共享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为此,与会专家呼吁,应加强国家对科学数据共享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加快科学数据共享的政策研究与法规制定,设立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专项,以推动我国科学数据共享问题的彻底解决

 

(《中国科学院网》)

 

光明日报:中科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发布

发布时间:2010/11/3 9:24:42来源:光明日报浏览次数:61

    中国第一个国家部委组织建设的开放获取期刊集成平台——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简称CAS-OAJ,网址http://www.oaj.cas.cn/)日前正式发布上线。该平台由中科院规划战略局组织牵头,科学出版社和国家科学图书馆共同设计开发,目前收录了包括103种期刊,约43.5万篇文章的数据资源。对于需要在线下载与阅读全文的用户,平台提供了文章站内检索、跨库检索、按目次查看文章摘要信息、免费下载文章全文等功能。中科院旨在将其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开放获取期刊门户平台,使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更方便地查阅与下载文献全文,以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加强中国学术的国际交流。

 [责任编辑:张蕾]

 

 

 

新华社:中外专家聚京探讨学术信息的开放获取

发布时间:2010/10/29 9:37:40来源:新华社浏览次数:29

  新华社讯(吴晶晶)由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1025在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来自十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就学术信息的开放获取问题展开探讨

  据介绍,开放获取是指让学术文献通过网络供公众免费阅读截至20109月,世界上已经有16个国家53个研究机构和管理资助机构制定了明确的开放获取政策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是该领域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国际论坛之一。

  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表示,当今世界,信息、知识的获取能力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科研论文数量急剧增长,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学术信息的开放获取尤为重要。

  作为中科院支持学术信息开放获取的一项重要措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也于25日正式发布上线。目前平台共收录了103种期刊、约43.5万篇文章的数据资源,将为广大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提供文章站内检索、文章跨库检索、免费下载文章全文等功能。同时,该平台基于后台3.5万种期刊、6500多万篇文献的期刊云存储数据库,可提供全文引文数据分析文章下载次数期刊浏览次数等详细数据统计功能。

  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是自2003年该会议首次举行以来第一次在欧洲以外国家召开。来自16个国家、50余家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国际学术组织等的100余名国际专家以及来自国内百余家研究、教育机构的代表参加会议。

 

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会议在京举办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正式发布

 

[科学时报 张巧玲报道]1025,由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在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英国研究理事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马普学会、欧洲研究理事会、联合国粮农组织、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等来自16个国家的50余家大学研究机构、学术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国际学术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100余名国际专家,及来自国内百余家研究、教育机构和图书馆界的18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这是2003年开放获取国际会议首次举行以来,第一次在欧洲以外的国家召开德国马普学会原副主席、信息学研究所所长Kurt Mehlhorn表示。

 

开放获取是指让科技文献、科学数据、教学课件等科技成果通过网络供公众免费阅读、下载、保存和利用。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以“开放获取:实施战略、最佳实践与未来挑战”为题,重点讨论学术信息开放获取政策、策略、最佳实践,包括了国家开放获取战略,机构开放获取战略,开放出版、机构知识库、开放科学数据、开放教育资源等内容。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指出,维持学术成果特别是公共资金支持的学术研究论文的开放获取,是科技界、科学家的政治责任,也是中国科学院的社会责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高瑞平指出,公平开放的信息交流是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基础领域科研资助机构,愿意积极参与和推动学术信息开放获取。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潘教峰在关于中国科学院开放获取实践与进展的主旨报告中介绍,2003年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代表中国科学家签署了《开放获取柏林宣言》,中科院由此成为国际开放获取运行的先期缔约者2004年,路甬祥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代表中国科学院和基金委签署了《柏林宣言》。

 

潘教峰回顾了中科院自2003年签署《柏林宣言》以来支持科技信息开放获取方面的实践。截至目前,中科院共有140种期刊实行了开放获取,今年6月,中科院还建设了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AS-OAJ),并从2009年起建设中科院机构知识库服务网格,目前全院已有分布于全国22个城市的63家研究所启动了机构知识库建设。与此同时,中科院还积极探索支持作者在开放出版期刊上发表论文,鼓励国家科学图书馆试验支持科学院作者在重要开放出版期刊上发表论文。

 

潘教峰还介绍了中科院履行学术信息开放获取责任的政策与措施。如支持开放发表论文,积极推动公共资助项目研究论文开放存储,鼓励研究人员将发表的、公共资助项目产出的论文存储到所在研究机构知识库中,并积极提供开放获取;试验支持中科院作者在重要开放出版期刊发表论文,并建议国家科技资助部门允许使用科研经费支持我国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开放出版期刊发表论文;支持中科院院属学术期刊开放出版;开展开放获取政策与措施的研究、宣传与服务;积极建议和承担国家公共资助项目研究论文开放存储和公益性科技期刊开放出版的试验;积极支持国际科技界开放获取及其实践等。

 

记者还从会议获悉,CAS-OAJ也于同日正式发布上线。该平台由科学出版社国家科学图书馆共同设计开发。平台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力争打造成为国内外重要的OA期刊资源集聚和发布中心,使本平台成为我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的新的、重要的桥梁。据悉,目前平台已收录了103种期刊、约43.5万篇文章的数据资源。

 

《科学时报》 (2010-10-26 A1 要闻)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于25日上线

为科技期刊走向国际搭建桥梁

作者:王坤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时间: 2010-10-26 第一版头条

    

本报讯 (记者王坤宁)由科学出版社和国家科学图书馆共同设计开发的OA期刊集成平台——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于1025正式发布上线。平台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力争打造成为国内外重要的OA期刊资源集聚和发布中心,使平台成为我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的新的重要的桥梁。

     目前平台共收录了103种期刊、约43.5万篇文章的数据资源。对于需要在线下载与阅读全文的广大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平台为其提供了文章站内检索、文章跨库检索、按目次查看文章摘要信息、免费下载文章全文等功能;基于平台后台3.5万本期刊、6500多万篇文献的期刊云存储数据库,平台提供了全文引文数据分析、文章下载次数、期刊浏览次数、文章摘要点击次数等详细数据统计功能;平台通过与国家科学图书馆ScienceChina数据库参数对接,可获得ScienceChina数据库提供的期刊与文章的权威引证分析报告,有助于作者更详细地了解期刊与文章信息,快速方便地查阅所需文献。读者也可通过平台引入的RSS订阅功能,按学科、刊物订阅平台文章,及时获取其所需的平台最新收录文章信息。

    作为一个门户网站,平台不但具有公告、OA动态、学术快讯、出版动态、会议资讯5个内容丰富的新闻发布模块,为了达到宣传平台收录期刊、扩大其影响力的目的,平台还引入了期刊在线投稿、期刊展示介绍服务,丰富了平台收录期刊的投稿途径,提高其被关注度;期刊编辑部可将自己精选出来的文章推荐至平台编辑推荐论文板块,使论文被更多科技工作者所关注,也可将预发表文章发布至同行点评专区供广大科研人员进行在线留言评议,借此增加平台用户与期刊编辑部的互动性,促进学术的交流。

    平台同时引入了科学出版社的文章DOI标识注册以及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咨询服务功能。加入平台的期刊编辑部可向科学出版社申请文章DOI注册服务,让文章获得唯一且国际通用的DOI号码,并在科学出版社发布平台上发布文章全文,使文章在互联网上被更广泛的查询与关注;平台用户可通过点击每篇文章中的问图书馆员按钮,获得国家科学图书馆对该文章及相关学科知识提供的学科咨询服务,得到相应的解答。

    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旨在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OA期刊门户平台,使国内外科研工作者获得更方便地查阅与下载文献全文的渠道,并通过平台形成中国优秀的OA期刊集群,扩大我国OA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借此孕育出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OA期刊,为提高中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加强中国学术与国际之间的交流贡献力量。

   

 

中科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发布上线

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 2010-10-28  |   作者:李大庆

http://www.stdaily.com 20101028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大庆

 

  本报讯(记者李大庆)学术文献能够通过网络让公众免费阅读吗?国际上已有科学家和机构对此进行研究并致力于实践。1025,由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举办的、以重点讨论学术信息开放获取政策、策略、最佳实践为主题的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16个国家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据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介绍,2003年,路甬祥代表中国科学家在《开放获取柏林宣言》上签字,成为国际开放获取运行的先期缔约者。自那时起,学术信息开放获取已不再仅仅是应对科技期刊价格危机的手段,而是成为了影响全球学术交流、改变学术信息交流模式的开放获取运动。资料显示,截止到今年9月,已经有16个国家53个研究机构和管理资助机构制定了明确的开放获取政策。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欧盟、欧洲粒子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和国际机构强势推出了促进开放获取的政策措施。

  记者获悉,我国第一个国家部委级组织建设的期刊集成平台——中科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于今天正式发布上线。目前,平台共收录了103种期刊、约43.5万篇文章的数据资源。对于需要在线下载与阅读全文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平台提供了文章站内检索、文章跨库检索、按目次查看文章摘要信息、免费下载文章全文等功能;基于平台后台3.5万个期刊、6500多万篇文献的期刊云存储数据库,平台提供了全文引文数据分析、文章下载次数、期刊浏览次数、文章摘要点击次数等详细数据统计功能;平台通过与国家科学图书馆ScienceChina数据库参数对接,可获得数据库提供的期刊与文章的权威引证分析报告。读者也可通过平台的订阅功能,按学科、刊物订阅平台文章,及时获取所需的平台最新收录文章信息。

(科技日报)

 

开放获取推动我们做信息增值服务

——专访中科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负责人肖宏

(刊载于《中国图书商报》2010102911版,记者渠竞帆)

 

在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4个月的精心筹备,中科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简称CAS-OAJ)于本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开幕第一天——1025正式发布上线。作为这一开放获取期刊平台工作组的负责人,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期刊出版中心主任肖宏接受了记者采访,介绍了我国开放获取期刊的进展和这一期刊集成平台的未来设想。

肖宏介绍,CAS-OAJ是中国首个国家部委组织建设的OA期刊集成平台,起步资金由中科院提供,目前已收录了中科院和科学出版社下属的共105种期刊、约43.5万篇文章的数据资源。“今后,我们首先要进一步整合中科院和科学出版社优秀的OA期刊,扩大收录OA期刊的数量。目前中科院有320多种期刊,有140种期刊可以在自己的网站全文阅读和下载。调查发现,其中60%的期刊都表示愿意成为OA期刊。其次,要与中科院之外的其他机构建立合作,收录或创建新的OA期刊第三步,我们要与国外平台积极建立合作,孕育出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OA期刊,通过平台形成中国优秀的OA期刊集群,扩大我国OA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打造出国际知名的国家OA期刊门户平台。

但是,肖宏表示,“我们国家的OA期刊出版,还面临多方面的问题。首先,我国办刊的体制机制与国外不同。国外的期刊出版机构在做OA时,可以自由选用多种模式,可以采取高投入高产出的方式。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获取高水准的论文,不惜成本来迅速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然后寻求科研学术机构或资助机构的持续资金支持。他们获取高水准论文的机会也比我们大。而我国目前的期刊多是由各部委、地区或行业性的机构管理,条块分割严重,期刊集中度低,影响力小,自由操作的空间小,加上这些机构的科研评估导向是鼓励优秀论文投到国际上去,自己的期刊基本上还很少有自主经营权。因此,我们的刊物在操作OA模式时很难获取较高质量的论文资源,也很难收到较高的作者资助费用。此外,我国的期刊有95%都是中文刊,主要读者市场在国内,因此就算OA,也很难获得很大的国际影响。第三,国内最高水平的期刊尤其是英文版期刊几乎已被主要的国际出版集团刮分完了,因此,我们要办聚集优秀资源的OA期刊平台,面临的处境不容乐观。”

“但我们也要看到机遇,”他指出,“国际出版集团会对收录的中国期刊(英文版)定期进行重新评估,如果评估的结果表明,这些刊的影响因子没有显著提高,在下一个合同期就会砍掉与这些期刊的合作。一般一个合同期是35年。这样,其他期刊出版商或平台就有机会获得一些质量不错的期刊了。”“而我们建造这个平台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国家级的期刊平台,不以追求盈利为首要目的,而是要以扩大中国期刊影响力为首要目标,然后要保证其可持续性。因此我们计划与各个学术机构进行洽谈,获得他们的支持。我国出版的5000多种期刊分布在2000多个机构里,让其中的优秀刊物参与到这个平台上,形成规模化,任重而道远。”

谈到开放获取对行业的影响时,肖宏表示,“受开放获取影响最大的是图书馆和出版商。因为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电脑下载阅读内容,不再需要到图书馆去了。而出版社也失去了纸质出版通过多次售卖所带来的收入,网络的开放获取大大减小了产品的销量和高额利润。因此,在开放获取的新形式下,图书馆和出版商需要重新定位。值得高兴的是,图书馆找到了对信息进行回溯分类保存、开展知识服务和知识仓储的新定位,使使用者通过图书馆获得更好的知识服务。而出版社也在从内容出版商转型为信息服务提供商。他们也提供类似于图书馆的信息索引服务和综合数据库建设,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如对数据库中的知识点进行汇集(打包)、实现深度标引,对内容进行拆分,按章节或页码售卖等等。”

“印度MEDKNOW出版公司CEO D.K.Sahu在这次大会上介绍了他们做学协会OA出版的经验,我认为他们的新型的商业模式非常具有可操作性。MEDKNOW代表全球110多个学协会出版130多种同行评议期刊。除两种刊物以外,其他期刊都提供全文免费获取。目前MEDKNOWOA期刊中,三分之二的PDF访问权限仅局限于期刊的原籍国或发展中国家,而对PDF的附加部分收取费用,这也证明了OA期刊可以不收取作者或读者费用而维持商业运营。这也将是我们CAS-OAJ的经营理念。”肖宏总结说

 

 

补充:CAS-OAJ平台3大特色:

运用云计算技术,提供文章站内检索、文章跨库检索、按目次查看文章摘要信息、免费下载文章全文等功能;同时基于平台合作者在后台3.5万个期刊、6500多万篇文献的期刊云存储数据库,还提供了全文引文数据分析、文章下载次数、期刊浏览次数、文章摘要点击次数等详细数据统计功能;平台通过与国家科学图书馆ScienceChina数据库参数对接,可获得Science China数据库提供的期刊与文章的权威引证分析报告,有助于作者更详细的了解期刊与文章信息,快速方便的查阅所需文献。读者也可通过平台引入的RSS订阅功能,按学科、刊物订阅平台文章,及时获取其所需的平台最新收录文章信息。

丰富的学术信息以及多元化的期刊宣传互动渠道:为扩大收录期刊的影响力,平台还引入了期刊在线投稿、期刊展示介绍服务,丰富了平台收录期刊的投稿途径,提高其被关注度;期刊编辑部可将自己精选出来的文章推荐至平台“编辑推荐论文”板块,使论文被更多科技工作者所关注,也可将预发表文章发布至同行点评专区供广大科研人员进行在线留言评议,藉此增加平台用户与期刊编辑部的互动性,促进学术的交流。

适应现代出版业需求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同时引入了科学出版社的文章DOI标识注册以及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咨询服务功能。加入平台的期刊编辑部可向科学出版社申请文章DOI注册服务,让文章获得唯一且国际通用的DOI号码,并在科学出版社发布平台上发布文章全文,使文章在互联网上被更广泛的查询与关注;平台用户可通过点击每篇文章中的“问图书馆员”按钮,获得国家科学图书馆对该文章及相关学科知识提供的学科咨询服务,得到相应的解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395-376837.html

上一篇:科网群英烩No.0000孔玲:俺会将您们的评论和自己的博文统统删光帝
下一篇:科网群英烩No.0101蒋讯疯狂抢购火星船票在科学网博主中力拔头筹
收藏 IP: .*| 热度|

1 丁甜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1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