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qb 我的博客将登载一些随笔、散文和短论,也会刊登一些照片。

博文

唱歌、喝酒与韩国人的冲刺精神 精选

已有 5929 次阅读 2009-8-7 12:2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童庆炳


        1996年春节过后,乍暖还寒时节,我和我的妻子应聘来到汉城高丽大学。我作为他们聘用的一位普通的教授,开始了我韩国的执教生活,同时也开始了我对韩国人的观察、了解。
我对韩国人的了解,是从高丽大学校中文系的—次迎新会上开始的。
开学后的第二周,中文系学生会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迎新会。会前系主任就向我预告,这个迎新会有韩国特色,你可一定要参加。
        我们进入作为迎新会场的学生食堂时,新老学生都已到齐。刚坐下,往会场的前面一看,就让我吃了一惊:那里竟然供奉着一个完整的猪头,我看见了觉得奇怪,可又不敢随便乱问,心想,原始人不是有什么“图腾”吗?这可能就是高丽大学校中文系的“图腾”了。
        在系主任讲话、新老同学代表讲话后,迎新会进入第一个高潮——新生自我介绍。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走到那“图腾”前面,先深深地鞠躬,接着自我介绍:各位好,我叫朴珍姬(假定),学号13579(假定),我是一年级一班的学生,我新来乍到,请各位学兄、学姐多加关照。接着是一段约定俗成的话,大概意思是:朝鲜民族,无比坚强;“绿豆”将军(这是朝鲜民族史上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的外号),英勇不屈。就这些活来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特别的地方,是他们(她们)的声音。 上面这些话,都必须声嘶力竭地、用比吃奶的劲儿还要大百倍的力量,以最高分贝—字一字地喊出来。所以,上面那些话就变成了:各——位——好——我——叫——朴——珍——姬——我——是——一——年——级——1——班——学——生——……如果你真的投入了,你的喊声就会达到最大限度,即那种声嘶力竭的水平,那么新老同学和老师们就会—起为你鼓掌,予以通过,这算是中文系接纳厂你这个新成员;如果你不好意思,或吝啬你的力气,你的“喊声”没有拿出吃奶的劲儿,那么大家不但不鼓掌,还要发出“嘘”声。你只好坐原来的位子上去,重新运气,想一想你为什么没有获得大家鼓掌通过。等你觉得准备好了,你再重新“表演”那个—定要获得通过的“节目”。为了把自己极限的声音喊出来,有时不得不加—些非言语的动作,因为单是用嘴喊是不可能喊出水平来的。于是,各种辅助的手势、身体动作自然而然即兴发挥,有的就在地上滚动,有的翻跟斗,有的突然蹦到桌子,然后再跳下来,各显各的本事和神通,在那种情境下,每个人必然全部裸露自己的本相和个性,你的美,你的丑,你的文雅,你的特长,你的弱点,你的粗暴,你的一切,全部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你想掩饰自己是做不到的。
        记得在那次迎新会上夺得最多和最响掌声的,是一位个子不高却长得很秀气的女同学,她喊出的声音又尖又高,如同钢条摩擦时产生的那种折磨人的、使人不得不遮起耳朵来的声音,它的刺耳令人难以忍受,但又真够味儿。她后来到我们的桌旁,细看她那娇小柔弱的身段,就近听她那说话时细声软语,无论如何想象不到这位女子在必要的时候的拼命精 神,可以征服所有的人。
        如果说迎新会的第一高潮完全是属于自己“表演”的话,那么第二高潮就带有相当的“强迫性”了。在会场前面的大桌子上,—字排开,摆上八个大塑料盆,每个塑料盆都有我们中国人用的普通脸盆那么大,可能还要深一些。这时候,上来一群高年级的同学,从会场的角落里搬出许多用塑料桶装的酒。这种酒,韩国人叫“满高丽”,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人饮用的米酒。那酒是乳白色的,带着—股甜味和清香。这些同学七手八脚把酒倒到那准备好的塑料盆里,要倒得满满的。我估计把那个盆装满,起码也得有十来斤。这时候,新生第一班第一组8个男女同学走了上来,每人面前是一盆装满的酒,旁边还有一位监督兼保护的老同学。这时候,会场亡的气氛极为热烈,喊的,唱的,鼓掌的,热气腾腾。喝酒的仪式开始了,
        8个同学在众目睽睽之下,端起那沉甸甸的脸盆,一口一口喝“满高丽”。同学们则开始有节奏地——遍又一遍唱着一曲饶有风趣的“喝酒歌”。歌词的大意是:要喝酒,就像个男子汉那样喝吧,“满高丽”,民族的酒,甜又香,喝吧!喝吧!啤酒呢,太淡了,就送到新村洞去,只有“延世”大学才爱喝啤酒呢!倒酒,喝酒,大家一起来喝酒,啊,高丽大学校,民族的学校! 喝吧,像个男子汉那样喝吧!让我们放开肚皮,把太平洋喝干!在这诙谐的有节奏的歌声中,喝酒的同学当然意识到,面前的这一盆酒,无论如何,都必须喝完的。
        考验自己的时刻到了。开始还好,一口—口,似乎大家真能把那盆酒喝完。可过不久,有的同学开始呕吐。这时候,身旁的老同学就搀扶他转向后面那早已准备好的塑料桶,大吐一通,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不喝了。吐过之后,老同学让你转过来,重新端起酒盆继续喝。你不能故意把酒溢出来,如果你这样做,老同学早已准备好一个盆,接你盆中有意无意溢出来的酒,把它重新倒入你的酒盆里,一句话,想少喝的“对策”都早在老同学的“掌握”之中。在这一天,真是天网恢恢,在劫难逃。不管你会不会喝酒,你必须喝完或灌完那一盆“满高丽”。当我看到那些边喝边吐的同学们一个个被灌完那盆“满高丽”,东倒西歪并痛苦得要死,最后差不多都是被架下去的时候,真觉得这样的活动未免太残忍了。我把我的感受告诉身旁的系主任许世旭教授,他点点头,但说:“进高丽大学校的学生都要过两关:一关是入学考试,一关就是这迎新会。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谁也不好更改它。我很同情他们(她们),但我也无能为力啊!其实,在韩国,无论你是上学还是工作,开始时都会有这样一个你认为残忍的仪式。”
        高丽大学校中文系这个迎新会结束了。那一天,我这个平时不喝酒的人,不知为什么也喝多了,满脸通红,脚下发软,但我自感只是微醉。在回宿舍的路上,望着满山的春天的青绿,我突然领悟到我们的足球队为什么总是输给韩国队。我也是一位球迷。我经常通过电视屏幕看足球比赛。对于中国足球队常常输给韩国队,对于中国足球队有“恐韩症”常常不能理解。尽管有的中国教练和球员不认同“恐韩”这一点。他们和他们的队员口头上虽气壮如牛,可一遇上韩国队,心里总是发毛,踢起球来往往不能发挥应有水平。近十余年来,中国队与韩国队比赛,屡战屡败。大家都说,从身体条件和技术上看,中国队并不比韩国队差,有的甚至比韩国队好,只是心理素质不如人。韩国队则无何种环境与条件下,心理素质都很过硬。长时间以来,我一直不能揭开其中的谜。这次迎新会似乎给我一种启示,觉得终于找到了中国足球队“恐韩”的原因。
        韩国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在自觉地或被迫地培养一种“酒神精神”——在狂热中的不怕一切的拼命精神。不论在战时,还是在平时,他们都需要“过关”,随时有“危机感”。不论面前的这一关是多么难,但多数韩国人总能拼尽最后一口气而通过。我最后一学期给他们开设“宋词选讲课”,考试时我怕考题出得太容易,引起别的老师的议论,就决定除回答问题外,每人还必须背诵四首词,其中必须包括两首“长调”,对这些外国学生来说,要背上百字的长调,并不是容易的。我的要求在课堂上刚提出来,同学们一片哗然,表示这太难了,实际上,我完全被学生们骗了。他们故意地“哗然”,实在是庆幸这门课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通过了,考试后,分数压不下来。大家差不多都是高分。我于是请教—位韩同教授,那位教授毫不讳言地说:你的要求太低,题目还是太容易。他们太狡猾,你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其实,你的题目再难一倍,他们也会回答出来的。听了韩国教授的话,我长叹了—声,在我的心里,就如同中国足球队又输给韩国队一场球……
        在韩国工作、生活一年,在与韩国人的接触中,我的感受是,韩国人的精神有三要素:酒、歌、冲刺。酒,那简直是韩国人的命。没有—个韩国人不能喝酒,男女老少,人人皆能。最常见的是,几个朋友在一处喝了酒,还要到第二个第三个酒店喝第二次第三次才算过瘾。歌,是韩国人的最高雅兴。电视台每周都有歌唱会,那场面的浩大和热烈,我在中国电视节目中从未看见过。春天的时候,几乎每个大学的校园里,都举行规模巨大的音乐会,著名歌手到场演唱,周围的群众都来参加。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声势之大,气氛之浓,场面之火,如果不历其境,永远不会了解。有一次,我和妻子下定决心挤进去,跟他们坐在一起,也想参与。但他们完全陶醉在歌声中,随舞台上演员的情绪变化而变化,随音乐的节拍而歌唱而摇动身体和胳膊,就像海洋的波涛在起伏。我们坐在那里很尴尬,因为进入不到他们的情境中去,与他们“格格不入”,接受不了那气氛,很快就退了出来。我们不属于他们那个世界。冲刺,到处都存在。各行各业皆如此,他们珍惜每—个机会,不搞那些花架子的事情,实打实地干,即使是干坏事,也“兢兢业业”,决不含糊。平时则自由自在,喝酒,旷课,旅游,冒险,—旦关键时刻来临,则像迎新会上的喊叫和喝酒拼死拼活要过关。他们最愿意谈的、也是最引以为骄傲的一件事是,韩国足球队在第多少次(我忘了)世界杯决赛阶段的一场关键的比赛中,眼看要玩儿完,但他们硬是凭着冲刺精神在最后的15分钟攻入两个球,挽回了面子。酒——生理上的“醉”,歌——精神上的“醉”,冲刺——事业上的“醉”,这“三醉精神”构成了韩国人拼命精神的“全圆”。这个“全圆”的内涵很丰富:自由、陶醉、放松、意志、忍耐、坚持、拼搏、信心、冒险、危机感、“豁出去”等等。韩国人的“三醉”精神将使韩国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迎新会结束后,我和妻子互相搀扶着,往高丽大学校后面的外国专家公寓所在的山上走去。我抬头看见满天火红的晚霞,似乎整个世界都要燃烧起来了!
                                                                                                                                           (1997年写,2002年修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7237-247978.html

上一篇:学术规范----从做学问的过程开始
下一篇:土楼风情 笔底生辉----谢土楼画册序
收藏 IP: .*| 热度|

2 武夷山 苗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