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日,抛出拙作“馒头、石头、地球”。由于涉及到 “表面效应”这一随处可见之问题,承蒙诸位朋友抬爱,先后赐评32则。现将与该问题有直接关系的19条评论及回复辑录于下,并加上本人的一些点评,希望能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有所裨益,更欢迎各位不吝赐教。
[7] 发表评论人:[游客],,,,, [2009-2-12 20:47:28]
看过,基本上同意你的,把它们归纳为一条原理:表面效应。大理一样,又各不相同。我是在用漆时,发现漆在空气中暴露一久,漆表面就有一层皮,联想到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什么的,想的很多,只是不能多说,再多说一点就“民民科”了。
博主回复:
不时见您有精妙之评。噫?何方高人——三句不离本行,我想您是做生物学方面的吧?欢迎多多指教!
——点评:可以说,“表面效应”无处不在,连构成生命之微小的细胞都有。
[8]发表评论人:famingkuang [2009-2-12 22:17:15]
发发对您的馒头皮形成机理是不赞成的。因为按您的说法,馒皮在馒头内部气体没有跑出来完(或者根本就还没跑出来)之前就形成了,那它就应当有很多气孔才是,可它却是光滑的,如何解释?还是发发的浆糊说能解释得过去吧?呵呵。
博主回复:发兄,我认为馒头皮跟冷凝边应该是具有相同的形成机理的,温度-压力梯度是主要的控制因素。但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岩浆岩是外冷内热,而馒头是外热内冷。其实馒头皮上是有很多孔隙的(孔隙度可能比内部小,但绝不是密不透风的,那样每个馒头都得“爆炸”),因为蛋白质等成分是瞬间被破坏的,其结构与内部是不同的。要不你整个透明的盖子试验一下的说JJ
[9]发表评论人:famingkuang [2009-2-12 22:47:44]
发发认为馒头皮的成分是淀粉,而非蛋白质。
博主回复:发兄,馒头不同部位的成分应该差不多,开始都是面粉与水的混合物,面粉的成分主要是淀粉,也含有蛋白质的。可能面团(“前”馒头)的表面与内部成分上有些差别,但不应该是表面的只有淀粉、而没有蛋白质。把发酵过的面做成面团的过程,不足以把使蛋白质都“分异”到内部去吧?
[10]发表评论人:famingkuang [2009-2-12 22:51:17]
在馒头有大量水蒸汽存在的时候馒头皮只是一层糊状物,还不是皮,出锅后糊状物迅速脱水变干就成了一层半透明状的馒头皮了。
博主回复:发兄,蒸馒头时表面是可以吸附水的而形成的一层水膜的,出锅后由于气压差、湿度差,水分发生逸失。温度继续降低到常温,连表皮中孔隙里的吸附水(只说成分,可以是气态的哦)也会发生逸失,达到平衡 为止。这一过程表皮的结构会不断变化,但总体上还是属于多孔介质。结构变化了,光学性质也会变化,看起来就显得有些透明了。
[11]发表评论人:famingkuang [2009-2-12 22:55:27]
因为馒头没出锅前其“皮”只是一层糊状物,所以气体通过后能很好的自己闭合,因而才能形成光滑的皮。
这皮的成分肯定是淀粉而非蛋白质。
博主回复:要不你整几个馒头去分析一下成分,内外应该差不多的。结构有差异而已。
[12]发表评论人:famingkuang [2009-2-12 22:58:43]
如果馒头皮是蛋白质,那么在馒头刚出锅时,它就不会沾手了,但事实上此时的馒头是沾手的。这也证明了发发的浆糊说是正确的。
因为只有糊化了的淀粉才有这种特性,变性了的蛋白质是不会沾手的。
博主回复:面粉的蛋白质与鸡蛋的蛋白质是不同的。蛋白质高温下分解就会变成胶状格架结构,我不是说馒头皮只有蛋白质,而是表面与内部的蛋白质因为温度(-压力)梯度不同,分解产物的结构是有差异的。表面当然也含淀粉了,而且与内部的含量差异不大。淀粉在高温下分解的产物应该是糖类。
[14]发表评论人:famingkuang [2009-2-12 23:13:40]
表1 各种小麦面粉及麸皮的营养成分(%)
[注:为清晰明了起见,小刺猬将有关数据编辑成表格形式]
名 称 |
水 分 |
淀 粉 |
蛋白质 |
脂 肪 |
纤维素 |
矿物质 |
小 麦 |
13.84 |
68.74 |
9.42 |
1.47 |
4.43 |
2.07 |
特制一等粉 |
13.68 |
75.65 |
9.12 |
0.90 |
0.06 |
0.59 |
特制二等粉 |
13.58 |
73.21 |
9.50 |
1.30 |
0.35 |
0.83 |
标准粉 |
13.48 |
72.57 |
10.37 |
1.70 |
0.78 |
1.10 |
麸 皮 |
11.00 |
56.00 |
13.00 |
4.20 |
10.50 |
5.30 |
看看,在面粉中是淀粉含量多还是蛋白质含量多。
博主回复:我知道的,当然是淀粉多了。象十三亿人口,真正管事的有几个?要不你去找纯淀粉来试验一下,我想它的水合物应该属于胶体(百度一下,“胶体”不等于胶状体)
[15]发表评论人:famingkuang [2009-2-12 23:16:12]
在各种面粉中,淀粉的含量是蛋白质的8倍以上。所以馒头皮也应当是以淀粉成分为主吧?
博主回复:从成分上说主要的应该是淀粉及其分解产物了,我没有说只有蛋白质啊,只是说蛋白质是格架的主要组成。
[16]发表评论人:famingkuang [2009-2-12 23:23:40]
另外不加糖的馒头根本就不甜,所以在蒸笼里,淀粉是不可能分解成糖类的(极少量的有可能,但不会改变整个馒头的性质)。淀粉在100度水蒸汽中只会变成糊状,不会分解成糖分。浆糊就是用淀粉加水在火上熬出来的。
博主回复:不甜不等于不含糖,只是咱们舌头上的味觉细胞感觉到甜是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的。就象咱们人类耳朵没有狗的好使一样。
[18]发表评论人:famingkuang [2009-2-12 23:28:33]
没有淀粉的时候也可以用面粉做浆糊,但效果要差些,透明性差些粘度也差些。发发说的糊状与您说的胶体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只是发发用词不那么科学。呵呵。
博主回复:我想浆糊的成分不完全是淀粉,应该还有别的。我们俩在这里热闹“折腾”半天,还不知道对不对呢。来个这方面的专家说说撒。
[19]发表评论人:famingkuang [2009-2-12 23:31:51]
是呀,不甜不等于没有糖,这点发发承认,但不甜同时也说明了,糖分很少,甚至于可以不当它存在一般。
博主回复:我的文章里有“发酵基本原理”的链接,你点进去看一下,也许有所帮助。
[20]发表评论人:famingkuang [2009-2-12 23:36:28]
要不咱明天用纯淀粉做一个馒头看看?看看它能不能做成馒头?会不会也有一层皮?哈哈,哪天发妻做馒头时,发发试试看。
博主回复:这就是科学的证伪原则,呵呵
——点评:与思维活跃的发发兄“对”了十余个照面,不但促进了认识的深化,还增加了若干点击,谢谢发发兄JJ
[17]发表评论人:[游客]赵冲 [2009-2-12 23:25:03]
玉平兄,牛年好,最近特忙,问候则个。我曾经认为,我们眼中的宇宙,如同墙角的一个鸡蛋,因为我们太小,所以觉得无边无际;鸡蛋里面的蛋清和蛋黄就是我们所谓的星空或星云,地球只是蛋中微小之一粒,人之小更不在话下;倘过些日子,鸡蛋变臭了,人类的所谓宇宙会发生天大的变化;倘有个孩童注意到这个蛋,拿起来晃了晃,那地球肯定受不了,如果孩童淘气,把鸡蛋扔向石头,那后果,我们的所谓宇宙就玩完了。
博主回复:冲兄新年好!
宇-地系统里,宇宙因素的变化,可能会成为地球变化的诱因。
我大学二年纪写过一篇“论文”,主要谈的是宇宙因素对地球生物演化方面的问题,在系里还得了个第一名。大学毕业到现在十五年了,稿子早不在了。今年过年时,想回父母那里找一下原来给他们的复印件,也没有找到。遗憾ing……
——点评:赵冲兄是做教育学的,也思考起宇宙来了,并且注入了浪漫的思想。是啊,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科学工作者不但要讲求实证(借助仪器设备等),还要有一定的奇思妙想(发散思维?灵感?JJ)。
[23]发表评论人:[游客]siccashq [2009-2-13 7:04:09]
玉平兄的地球类比非常有意思!
博主回复:黄庆兄把你的思考拿出来让咱也学习一下,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撒
呵呵,地球是宇宙做的一个“年糕”(馒头不大合适哦)
——点评:“解铃还需系铃人”,提出馒头皮问题的黄庆兄,却卖起官子来了。且耐心等上一段时间,看他有什么说法JJ。
[26]发表评论人:[游客]jianyi [2009-2-13 15:16:32]
地球内部结构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是:从地壳和地幔的分界“莫霍面”(约
在地球内部温度和压力增高到一定程度时,物质的结构、体积和物理化学特性会发生变化,必然对地壳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每隔一段时期,当地壳承受不住原子核反应逐步积聚起的内部压力时,地幔中呈气态和液态的高温物质便冲破地壳,发生猛烈地涌喷,释放出巨大能量,形成大爆发。大爆发是所有星球在每一演变阶段都要经历的过程,如红巨星阶段的“超新星”爆发和白矮星阶段的“新星”爆发。处在行星阶段的地球,每次爆发后,固态外壳(岩石圈)变厚,体积扩大,表层开裂,现在的地球表面形状就是白垩纪末期(距今约7000万年前)大爆发后形成。因为是从一个完整的球体分裂扩展开的,所以把现在的陆地和大陆架部分拼和在一起,正好仍是一个体积比现在小很多的球体的表面。这就是“大陆漂移说”未能作出合理解释的大陆为什么能够完整拼合的真正原因。
作个形象比喻:爆玉米花时,膨胀后的玉米花体积变大,原先玉米粒的完整表皮分裂成小块分布在玉米花凸出的部位,大陆分离正是同样的原理。建一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6350853
博主回复:谢谢补充与探讨、指教!
——点评:小刺猬到建一兄的“自留地”转了一下,有不少独到的见解,看到了民间科学的力量和希望JJ。佩服!
[28]发表评论人:[游客]thq [2009-2-13 16:21:38]
博主回复:我的理解:星子吸积阶段的成分应该是比较均一的,主要是氢等元素,经过核反应衍生出其他元素。不过这个“馒头”大了点,演化过程也就比较复杂了。
——点评:这是小刺猬的一名研究生,呵呵,我认为独立思考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
[29]发表评论人:lix [2009-2-13 17:44:39]
那个馒头为什么开花?
开花震死你我他。
博主回复:我认为是内外压差超过馒头皮的承受极限,不知对否?请先生指教!
——点评:小
[31]发表评论人:[游客]贾洞 [2009-2-13 23:06:27]
回答
因为这里所涉及到的馒头基本为乡下的年吃,所以这里讨论的发酵为微生物酵母发酵,而非工业用的发酵粉。
当生物酵母被掺和到面粉中,并和成面团时,生物酵母在面团中的分布可以被以为是完全均匀的,这就说明,当一个面团被做成馒头的形状,而被放在暖室中醒(就是保温并增温)的时候,馒头的表皮和馒头的内部具有等同的发酵机会。但是,在馒头的最表皮部分被发酵的时候,发酵产生的膨胀气体、而形成的膨胀气泡,却会在渐渐膨胀的过程中将气泡壁越拉越薄,最后,当气泡壁再也无法承受这种膨胀拉力的时候,气泡壁就会破裂,而使气泡中的发酵气体跑掉,这样,跑掉气体而坍塌的原气壁面泡膜,会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而在馒头表面均匀铺张,当馒头表面的所有发酵气泡都产生这种膨胀破裂,而表面铺张物理过程的时候,一定得时间里就会在馒头的表面形成一层无发酵气泡窝的均匀面层,这就成为馒头的原始表皮。而这层原始表皮又恰恰为更内层的发酵气泡形成更厚的膨胀外壁,当相对内层的发酵气泡最大膨胀限度再也无法涨破外壁的时候,这层外壁便成为相对内层的膨胀破坏阙值,这个阙值的厚度,就是后期形成馒头面皮的基本原始厚度,根据这种情况来看,这个阙值的的大小与以下因素有关,这也是决定馒头面皮厚度的基本因素:
1:与原始面团的可塑性拉伸程度有关,原始面团的拉伸程度越大,后期可以形成的馒头皮就越薄。
2;这也就可以变化为,与在揉原始面团的过程中,所做的功夫多少有关。揉原始面团的时间越长,后期所形成的馒头皮就越薄,反之越厚,所以农村常称赞说“啊,那个谁家的勃勃皮真薄啊,嗯,下功夫摉了呗!(揉了)”
3:也可以说明粮食越粗,皮越厚,粮食越精细,皮越薄,这个现象同时也会反映到馒头内部,明粮食越粗,内部气孔越大,粮食越精细,内部气孔越细密,口感也越好,所以农村都多用头粉面做勃勃
博主回复:
[32]发表评论人:[游客]贾洞 [2009-2-13 23:16:28]
回答
第二步的问题就比较易懂了,醒好的馒头一般都为成品馒头的三分之二大,被放进锅里后,由于原始面皮最先受到水分和热量,而迅速被胶化,产生更大可塑性。当馒头内部发酵气泡中的气体被加热而膨胀的时候,就会迅速使馒头体积膨胀,而形成大量联系的气泡室,当内部膨胀的力量可以将馒头可塑性面皮拉开的时候,馒头就会被裂口,而(笑),不可以拉开面皮的时候,馒头就不会被裂开,但无论是裂开与不裂开的馒头气室,由于在一定程度高的温度下(熟了),馒头的晶格结构会发生重要的变化,而定型,所以熟了的馒头不会再有变型、变化了,而成为可口的馒头。
由此可见,在馒头皮的形成过程中,原始面皮的临介面可塑性最大破裂阙值。是馒头皮形成的最关键因素。
馒头面皮的问题是小,但地球壳层的问题是大,地球动力学问题是当前科学家最头疼的问题之一,愿望能更快的看到科学家解决地球问题。为人类减灾造福。也愿望这里的专家、大家能对科学见解一视同仁,也能认真看一看一些民间科学爱好者的文章,(不好意思。做了地球力学方面的两篇文章,先造点声)谢谢!!
请
博主回复:“馒头的晶格结构”,不是晶格结构吧?我认为,面粉之类的有机物分子虽然有一定的结构,但却不属于晶体。
目前,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基本还停留在间接观测(前苏联的超深钻也才12、3公里),地球动力学的认识多数属于推测。本人对此所知寥寥,请多指教!
——点评:贾洞先生,一位自称来自民间的科学爱好者,对馒头皮形成的认识很有见地,远远超过了小刺猬,值得学习。又从馒头说到了地球,足见功力之深厚,小刺猬大大的佩服JJ
科学来自生活,科学立足人民。只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民族才有希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