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 Xiangx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ngXiangxi

博文

《南开花事》开始销售

已有 3890 次阅读 2015-1-5 21:2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植物, 南开

天津师范大学莫训强博士的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南开花事》终于在今天开始销售了。

初次听说这本书是2013年的夏天,当时是武健羽神秘兮兮的告诉我虫哥在准备出版此书。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但是武健羽告诉我别外传,因为虫哥想低调。可是不久之后我就发现周围的人似乎都知道这本书的情况,因为我一不小心认识了该部作品的编辑,以及为此书做出贡献的另一位师姐。

从那时起这本书就成为了讨论的焦点。而由于各种各样奇怪的原因,此书上市的时间一再推迟。2013年我和武健羽趁我们和虫哥都从南开毕业的时候约定等她第一学年结束回来的时候一起找虫哥签字,结果第二学年已经过半,我还是没有拿到该书。希望虫哥的签名承诺不要过期作废。

这段时间我也在线上和线下持续的骚扰本书编辑,大叔张棽。在出版过程中,我有幸几次在和观鸟有关的场合遇见这位北京著名鸟人,每次都缠着他逼问出版的情况。而他也总会一边抱怨一边带来很多有用的信息。关于这次发售,也是他告诉我购买链接(附后)的。本来我是在Amazon上下单了,可是Amazon无货,只有出版社直销的网店可以发。

这本书源于于虫哥放在网上的一个同名PDF文档,那个文档我一直没有完整的读过。据说和原始文档相比,出版的版本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使我尤其期待。网店里头四本书都是我买下的,我和大叔把购买链接一公开,30套备货很快就卖出去三分之一。我向张编辑吹牛过,这本书以南开的购买力,第一次印刷的五千本准脱销,肯定要再加印的。不知道事实会不会证伪之。


作为软文,最后自然是要放一个购买链接的: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id=43311502988

存货不多,欲购从速。



(盗图自豆瓣,貌似是张棽大叔上传的,他肯定不会追究我的)



再写两句兼捉虫

http://book.douban.com/review/7342224/

开头本来想引个典,奈何逼格太低想不起来典出何处,也查不到原文了。引文的大意就是一本书出版之后,它的生命就结束了,它的全部遗憾就定格了。望博雅通人指正。
  
  我想反过来用这个典,一个出版本的书籍出版了,那么它在读者心中又焕发了一次生命。《南开花事》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些虫哥和责编大师也都回忆了。而作为一个旁观者,在一边儿干着急使不上劲儿,对它的期待只能是不断蓄积。因此拿到书后,完全是对待一个新生儿那样,盲目的看不到任何缺点了。(如果一定要说缺点,和原先流传的某版本比较似乎图片对植物特征的反映程度略差。)
  
  对于它的新生命,我有一些期许。这些期许可能完全超出了作者的初衷,甚至会冒犯作者的本意。不过我不在乎,一旦出版了那么评判的权利就交给了读者,对作品有什么期许也都是读者的天然权利了。
  
  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在校园构建博物学文化的媒介。也是通过虫哥我才意识到,其实南开拥有着深厚的民间博物学传统。通过进一步调研我发现这一传统面临着很严重的断层的风险。无法否认,虫哥本人在南开的民间博物学传播和研习方面,是一个卓有成就的践行者,也是一个积极推动者,甚至是一个有些符号化的领袖人物。14年夏天我和一些不同学科背景的南开同学讨论了南开究竟要不要博物学(文化)这个问题,经过一些辩论大家一致的认为它是十分重要的。但现实是如前所述,南开的民间博物学至少没有在良好的发展。我十分期待虫哥这一部作品(在正式出版后)能够广泛的在同学中间引起共鸣,继而唤醒他们的博物学意识,让博物学的思想理念重新在校园内萌芽。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物候监测的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该部作品是源于南开2011年春季的物候记录,只是比一般的物候记录更加充实,融入了作者的博物学思考和自然体验。物候监测直至今日仍然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虽然高光谱等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在大尺度上采集分析某些物候数据,但是微观的、最贴近人类生活的的那些细微现象是非人力所难以达成的。我在2011年的时候谈论过群众性科学实践(不是民科!)对于基础科学数据的重要性,当时谈的是观鸟和记录固废,物候其实也可以作为典型的一种。不过更为重要的是,物候检测背后也不乏人文情怀,说起来太虚,但是读者应该能体会到。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沟通天津南开人情感的纽带。我反复引用龚克校长在2013届毕业典礼(我没去)上对南开校园的一句评论:“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也是我在毕业之际写作一篇《南开十植物》的初衷,因为很多情思牵扯草木,校园草木以一种动态又永恒的方式纪念南开的每一位过客。然而南开的草木是天津的水土所养育,南开花事是华北地区草木代谢的一个缩影,所以这本书对更多的人也具有启发性。
  
  我在很多场合都呼吁大家购买这本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跟责编张大师吹的一个牛。我告诉他第一个印次5000本根本不够塞牙缝的,很快就会卖光,肯定要重印。不过后来想想倒是挺没底儿的。不过无论如何我都会期待第二次印刷,所以才会在这下面列一个替虫哥捉虫的列表,不断更新,希望在下一个印次有所改进。
  
  1. 图例页 雄花序 应为 雌花序
  2. 112页右上角第一行 主楼公会 应为 主楼工会




附:转载daviddvd@豆瓣——《南开花事》编辑手记

http://book.douban.com/review/7323411/


《南开花事》编辑手记

我一直愿意把《南开花事》当成第一个完整的工作成果。虽然之前参与了工作的书包括《怎样看到鹿》之类的几本,但是《南开花事》是第一本由我自主(当然少不了前辈同事的协助)完成了各种流程步骤的书。我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并回顾一下这一年多来的故事。
  
  仔细说来,我并没有完成全部的流程——毕竟这本书的选题早在我入职之前就已经完成了。13年夏天,毕业来这边工作,还没有办好入职手续的时候,这部稿子从外编手里返回来了。我确实是自告奋勇地把这个稿子要了过来——当时连上实习我才干了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对于编辑加工的工作远没有到上手的地步——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外编的编加,另一方面也是有私心的。虫哥是我的朋友。虽然认识时间不长,从我读研之后开始看鸟之后的一个夏天我们才首次见面,不过交情也不算浅了。按照某种流行的算法,我们俩的交情至少有一个红角鸮(东方角鸮)那么深厚,这是在燕园那次见面的成果。其实更进一步说,我的工作还是他居中介绍的,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这……就溢于言表了。
  
  交情暂且不表。这书到手的时候,还是不折不扣的“稿子”。一摞A4纸上画得满满都是红色,虽然一年半后的今天,我自己手头的稿子已经只用红色都不足以清晰地做出标示了,但在当时,还是给了我不小的震撼。那是我第一次明白如何把口头语改成书面语,但又不失去轻松的语气。原书还有大量的附录,但是考虑到成书的容量,咬牙删掉了。
  
  一本书从原稿到校对到付型,至少要出三四个纸样,所有的改动都在纸上完成。这堆故纸至少要留存三年,万一出了问题,扯皮的时候总要知道是谁犯了错。从故纸堆中翻出原稿,由于翻动次数太多,加上原本纸质就不怎么样,纸都已经软塌塌的了。
  
  在外编修改的基础上,我又把书稿过了一遍,另外对照植物志把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标明,返给虫哥查证。与此同时,请我们的美编卿松开始设计内文版式,为进一步的排版工作做好准备。
  
  排版是很复杂的。从八月底完成发稿到基本定下版式花了不到一个月,然而从确定版式到排好(一校样),就已经年底了。每一页的图大小、数量、主体都不尽相同,文字量也各有差异,为了协调图文比例,我也不知道卿松到底下了多少工夫。还好小虫提供了超量的图片,但在方便选用的同时也增加了挑选照片的工作量。当然,卿松同学是个单干户,手头接活儿又多,我又是头一次和他合作,不会催活,这几个月也有不少拖延的成分在里面。
  
  这之前还有一个故事,在决定采用我们惯常合作的美编卿松之前,我们的时任领导还考虑说小虫这边有没有朋友能完成排版——因为在之前这个稿子在网上流传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漂亮的版式,后来三方联系之后还是作罢,我也很庆幸这个决定。美编的工作不仅仅是把图片和文字摆在一起,前面的版式设计、后面包括所有文字修正的录入、目录及封面的设计,各种图片的调整,乃至印制,都要参与其中。这些步骤当时我都不尽了解,也幸亏没有节外生枝。
  
  总而言之,在新的一年,校样排好了。这本书终于从稿子转变成了书的样子。不过样子终归只是样子,或者对于一本书来说,只是做好了里子,还没有做好面子。面子就是封面。没有从排好版开始就盯住卿松做封面是我犯的第二个错误。
  
  一校样看起来很美。一方面,我把它返给小虫进行修改,另一方面交给校对去核红和第一二次校对。在进行了必要的文字修改并做了相应的图注之后,很快三校样出来了。这时候还没过年。三校样之后叫做付型样,过完年不知道怎么,就到了五月。也许是春光短暂吧。我当初真的满心以为,一月排好版的书在春天就能够出版。
  
  到了内文基本定下来,我们才着手进行封面的设计。最初的原则是,以花为主,辅以南开的元素。又不能因为南开二字失去大部分的潜在读者,又不能放弃这一个针对性很强的群体。尝试了许多种方向,但是始终不如人意。直到有一天,我想到用南开校园地图(这还是随着最初的照片虫哥发给我的)作为封面展示南开的元素——因为书中每种植物都提到了它们的发现地点,配上地图就可以直接去看了——加上卿松找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透明纸,完成了他最初想用开窗来表现透的想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现在的风格。原本想的是把花透出来,做到最后成了把南开透出来。这样也好,这毕竟是一本讲花的故事的书。
  
  封面花的选取也是颇费周章,不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紫丁香和西府海棠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其实我还是喜欢海棠的,但是没有约更好的画师也是个遗憾。护封倒是很快就决定了,由小虫那里约来了一副手绘的南开地图。
  
  为了封面,又折腾了两三个月。图案定下来,勒口的文字定下来,又出现了问题。为了腾出一页空间放图例,把目录重新排过,压缩了地方出来。挪腾躲闪,也要把总页数控制在256页,要不超出个三页五页,印张超过整整8个,又要加价了。为了印张,还忍痛把物种和花期名录扔掉了,这里有5年的数据,其实挺有意思的,但是如果要上,就得砍掉物种了——或者定价飙升超过50块也未尝不可。不过定价50也是心理的一个坎,现在选择的定价,一个是在不赔本的前提下尽量压缩,还有就是但凡打到7折,就不到30块了,也是个心理因素。其实现在国内的书真不值几个钱的。
  
  还记的之前说的透明纸吧。这种纸我们馆从来没有用过,而且与我们有合作关系的纸厂没有货,各方协调终于同意让我们合作的纸厂去别的纸厂调一批纸,再发给印厂去。
  
  万事俱备,已经起了冬天的北风。把一串pdf文件发给工厂那边,还好现在可以直接电子文件印刷,不一定非要出胶片才可以,能缩短一点点时间。改掉最后几个错误,想想终于可以开机了,心里那叫一个激动。
  
  11月的一天,我和卿松坐上15号线远赴俸伯。地铁出站之后又做了一刻钟的小车到了印厂。一下午督着印厂调好颜色,看着他们印好了封面和护封以及内文的第一个印张。心里总算是松了口气。经过不算漫长的等待,我们拿到了第一批的样书。
  
  拖后腿的事情还没完,11月底来的样书,直到年底封库都没有把货发出来。原来是外封的纸比较薄,印厂折起来比较慢……直到昨天,也就是1月5号,终于才把书入库了。
  
  废话不说啦,我这里只是讲了做这本书的经历,并没有提及书的内容,这个还是留大家自己来探索。由于发行人员的工作效率限制,现在只有在本馆的天猫旗舰店才有发售,估计一周左右能上三大网店。想要找虫哥签名的都把书备好吧!春天又快要来了!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1.w4004-4728599087.2.84kypE&id=4331150298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0448-856743.html

上一篇:用LibSim模拟北京大学图书馆存包柜占用情况
下一篇:磁力搅拌器跳子的问题
收藏 IP: 124.205.76.*| 热度|

1 蔡小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