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个发明技巧使用率与特征转换规则
序号 | 发明技巧(发明原理) | 使用率排位 | 实现的特征转换规则 |
1 | 化整为零(分割) | 3 | 产生新的特征(包含空间、时间和物质的分割) |
2 | 拨沙捡金(抽取) | 5 | 抽取出有用的特征,隔离有害的特征 |
3 | 天圆地方(局部质量) | 12 | 局部具有特殊的特征,确保相互作用中产生所需的功能 |
4 | 错落不齐(不对称) | 24 | 形状特征最佳化 |
5 | 珠联璧合(组合) | 33 | 利用多种效应和特征组合成创新产品 |
6 | 一应俱全(多用性) | 20 | 一物具有多种特征,运用不同的特征产生组合的功能 |
7 | 层出不穷(嵌套) | 34 | 协调利用空间资源 |
8 | 分庭抗礼(重量补偿) | 32 | 施加反向力,抵消重力 |
9 | 先发制人(预加反作用) | 39 | 产生需要的反向特征 |
10 | 未雨绸缪(预操作) | 2 | 构造方便操作的特征 |
11 | 防患未然(预先防范) | 29 | 预防产生不需要的特征 |
12 | 平起平坐(等势性) | 37 | 在重力(势力)场中稳定高度(位置)不变 |
13 | 倒行逆施(反向) | 10 | 利用反向特征实现所需的功能 |
14 | 毁方投圆(曲面化) | 21 | 利用曲面形状的各种特征 |
15 | 随心所欲(动态化) | 6 | 构建柔性、可移动、可控性好的结构或产品 |
16 | 多退少补(不足或过度作用) | 16 | 特征量值的选择最优化 |
17 | 山不转水转(维数变化) | 19 | 空间特征的协调转换 |
18 | 天撼地动(振动) | 8 | 振动功能的利用 |
19 | 周而复始(周期性作用) | 7 | 时间特征的协调转换 |
20 | 马不停蹄(有效作用的连续性) | 40 | 特征在时间维度的稳定协调作用 |
21 | 快刀斩乱麻(减少有害作用时间) | 35 | 特征在时间维度的快速协调作用 |
22 | 修旧利废(变害为利) | 22 | 利用有害特征实现有益的功能 |
23 | 察言观色(反馈) | 36 | 信息特征的有效利用,时间特征和时间流的利用 |
24 | 穿针引线(中介物) | 18 | 利用中介物的特有特征实现功能 |
25 | 自动自发(自服务) | 28 | 利用物体自身的特征完成补充、修复的功能 |
26 | 以假乱真(复制) | 11 | 利用廉价的复制特征资源替代各种昂贵资源 |
27 | 鱼目混珠(廉价替代) | 13 | 利用物体特有的廉价特征,确保一次执行所需的功能 |
28 | 李代桃僵(机械系统替代) | 4 | 利用光、声、电、磁、人的感官等新的替代特征,高效率地执行所需的功能 |
29 | 水涨船高(气压和液压结构) | 14 | 利用液压和气动特征实现力的传递 |
30 | 薄如蝉翼(柔性壳体或薄膜) | 25 | 利用柔性壳体和薄膜的特有作用实现功能 |
31 | 无孔不入(多孔材料) | 30 | 利用多孔材料所具有的比重小、过滤性、毛细力等特有特征 |
32 | 五光十色(改变颜色) | 9 | 利用物体的颜色特征 |
33 | 物以类聚(同质性) | 38 | 利用相同的某个特定的特征 |
34 | 自生自灭(抛弃与修复) | 15 | 使物体随着某一功能的完成而消失,或获得重生 |
35 | 随机应变(参数变化) | 1 | 利用变、增、减、稳、测改变物体的各种特征,高效率地执行所需的功能 |
36 | 沧海桑田(相变) | 26 | 利用物体相变时产生的体积膨胀、热量变化等特征实现所需功能 |
37 | 热胀冷缩(热膨胀) | 27 | 利用物体的热膨胀实现所需功能 |
38 | 推波助澜(加速氧化) | 31 | 利用强氧化的化学作用实现所需功能 |
39 | 孟母三迁(惰性环境) | 23 | 利用化学惰性气体或真空的特征改变环境 |
40 | 相辅相成(复合材料) | 17 | 组合不同特征的物体,构建具有优良特征的物体来实现所需功能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