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huxm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zhuxm

博文

从“ 化学家分子式 C3H3 ”说开来 精选

已有 14477 次阅读 2009-9-23 13:49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张资珙先生是中国化学会创始人之一,著名化学教育家。他于1930 年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厦门大学(1930-1931),武昌华中大学(1931-1941),香港岭南大学(1941-1942)和武汉大学(1947-1968)执教。来武汉大学前,曾应邀到英,法和比利时讲授中国科技史,并受聘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他为我国的化学教育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幸在64岁时先生受迫害惨死在珞珈山。
 
张先生26岁就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在厦大短短一年中,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他引导当时主修数学辅修化学的卢嘉锡改为主修化学辅修数学,从此卢嘉锡走进了他的化学王国;另一是他提出了作为化学家应当具备的素质,那就是要求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Clear Head),灵巧的双手(Clever Hands) 和洁净的习惯(Clean Habit),这也就是他所谓的” 化学家分子式 ”C3H3的由来,说来已近八十年前的事了。
 
与我国传统的“映雪囊萤”,“悬樑刺骨”的“死读书”训导完全不同,先生的要求反映了他培育现代科技人才的一种教育思想。受业的卢嘉锡不仅身体力行,把这个思想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而且在“科学的春天”到来后在不同的场合宣传教育,让我国化学界甚至很多中小学生都知道这个“名人名言”,反映卢嘉锡先生期待为四化做贡献的一代新人尽快地成长,也是为了缅怀终生难忘的恩师张资珙先生。
 
当新中国于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时,卢先生受教育部的委托正式招收物质结构专业首届研究生。我是那年提前毕业,从武汉大学有幸被分配到他名下继续学习的。当年秋天我拿着张先生的介绍信来到厦大来求见卢先生的,不过当时我不知道他们之间的深厚师生情谊。回想在厦大跟随先生的三年学习和以后的两年工作期间,并不曾听说过上述的化学家分子式,但回想起受他身传言教,有些事让我至今仍是记忆犹新。
 
在那个学习苏联, 号召全国“一边倒”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学不学习和如何学习苏联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但是他在批判“共振论”,积极介绍俄罗斯和苏联化学科学成就的同时,仍坚持努力学习西方一切先进的东西。他要求我们要重视英文的文献查阅,了解各个方面的信息情报。而他在文革前组织力量翻译出版另一恩师,诺贝尔奖两次获得者L. 鲍林的专著“化学键的本质”,这在当时真可谓距有战略意义的大胆策划。
我们一班研究生共五人,后陆续有从湖北, 四川,山东,浙江,陕西和广东来听课的进修生。先生还肩负繁重的校行政工作, 他是忙的不亦乐乎。记得他曾说过,我国的科学技术要上去,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他说印度发现拉曼光谱的拉曼早在1930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是亚洲得此殊荣的第一人,那么印度是个科技强国吗?他胸怀大志,放眼世界,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些教诲就是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科技中心正从欧洲向北美转移时, 先生从英国来到鲍林所在的加州理工,1945年回国前还在马里兰州美国国防部所属研究所从事一年的炸药研究。他的实验技术精湛,涉及分离提纯直到X光和电子衍射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精密测定, 受到各方的肯定和表彰。在根跟随先生的三年学习期间, 厦大并不具备作结构化学研究的实验条件。卢先生在积极争取设备的同时,自力更生创造条件。他曾告诫我们, 仪器设备非常之重要, 但人的素质不可忽视。你们知道吗,与美国形成对比的是, 在欧洲是奉行用比较陈旧的设备做出上乘的研究工作。
 
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不断加大科技工作的经费投入, 我们的硬件设备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接近。以X光单晶衍射仪为例, 一两百万人民币一台的设备购置速度和规模, 可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由于一个结构可以发篇SCI收录的论文, 现今杂志大量涌现出的结构报道大有雷霆万钧的形势。 实际上冷静下来思考, 我们还远不是一个晶体学领域的强国。国际晶体学杂志去年有接连删除我国学者两篇论文, 不是更正补充而是撤除, 在该杂志创刊以来从未有过, 这只是一例而已。
 
卢先生有那难得的灵巧双手,实验做的漂亮,就连他的中文英文书法都是那样的娟秀,他批改的作业看起来真像是艺术品。可令人深思的是,一双灵巧的手如不用在正路上,例如把人家的工作打磨或包装成自己的成果,这就非常可悲了。不禁要问,在当今的社会风气巨变的情况下,化学家C3H3 是不是不够用了呢?
 
从网络我们看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的“中学化学史教学”设计中,介绍了张资珙先生的化学家分子式是 C4H4 而不是C3H3,多出了一个“好奇心”(Curious Heart), 引起我的好奇。C3H3的提出显示出张先生的智慧和修养,它不仅是一个化学家要具备这样的品质,对其它科技工作者也可当作座右铭。非常赞同大力宣扬和深入研究我们前辈的先进的科学成就和教育思想,但为了尊重历史,我们完全不能同意改动张先生的原文,特别写在教科书或者是教学参考书中。
 
虽然我们要求一字不差的介绍C3H3,另一方面也完全尊重每个人都有发表任何修改意见的权利。我想,如把“好奇心”改为“童心”(Childlike Heart), 期盼科学家和教育家都能有颗童稚之心,天真无邪,不谙世故,既不弄虚作假,更不欺世盗名,是不是会更切时弊而具有现实的意义呢?当前社会似乎是相互吹捧和包涵逐渐已变成显规则,而正常的学术交流和批评倒变成了奢侈品。千呼万唤“不唯书,不唯上”,看来只有回归一颗童心,才会好奇地追问我是从那里来到这个世界的,也才敢大胆地说出皇帝没穿什么衣裳,光着身子哩。是不是可以说,即使国家有了正确的政策和比较完美的体制,仍然需要呼唤具有一颗“童心”,回归到那“人之初,性本善”。
 
最后讨论一个专业问题:世界上是否真有这类C3H3 或是C4H4 的碳氢化合物呢?回答是肯定的。不过不像通常稳定的分子,如甲烷CH4从天上甚至到海底都有存在,而C3H3和C4H4仅存在于非常特殊的场合。至今仅在金属钯(Pd)的 (111)晶面上才有发现它们,这是近年的固体表面化学的研究成果。在介绍张先生的化学家分子式,或者现在冒昧提出的修订科学家分子式时,就不必说它们没有客观存在性了。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几十年前就肯定这种分子的客观存在,你说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7444-257347.html


下一篇:究竟什么是晶体?
收藏 IP: .*| 热度|

12 王晓明 刘全慧 桂耀荣 吴飞鹏 陈国文 马乐宽 吴明火 余坚 szhu haiming xyrui520 greensleeves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