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知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中宇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之不知鱼之乐?

博文

杜鹰:“从来没觉得农业面临的挑战像今天这么大。”

已有 3213 次阅读 2015-3-7 21:34 |个人分类:经济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农业, 茅于轼, 粮食危机, 市场原教旨主义

杜鹰:“从来没觉得农业面临的挑战像今天这么大。

新华网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称:

棉花和糖料已经率先突破了国际天花板,小麦玉米稻谷三大粮食的国内价格已经高出到岸关税配额内的价格,如果主要农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关税外完税后的价格,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将不可避免,“恐怕是不太远的将来的事”。

对当今农业的态势,他描述为:

我搞农业三十多年从来没觉得农业面临的挑战像今天这么大。”上有“天花板”下有“地板”左有“红灯”右有“黄灯”。

1995年有美国学者布朗(Lester R. Brown)《谁来养活中国》一书指出:中国的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的农田减少不可逆转;环境破坏造成的农作物减产不可逆转。虽然中国可以也有能力用足够的外汇储备来购买美国的所有粮食,甚至买上几年美国的收成,但谁又能供应得起十几亿中国人的粮食缺口?

后来他再次指出:中国不能养活自己的原因是耕地不足。他说中国到处都在建高尔夫球场,严重地浪费耕地,必将导致粮食减产,造成危机。

这激怒了茅于轼,他于2004年发表了《虚拟的“粮食危机”》(http://www.chinathink.net/Aindex/documents/200404/3710.shtml)一文,称布朗的书“给中国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大大地推迟了粮食市场自由化的进程,还导致上千亿元的经济损失。

两年后,农业部于2006年底提出了《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对粮食问题做出了如下的总体判断:国内粮食供需关系偏紧的态势将长期存在。

面对中国到底是否存在粮食危机的争论,20080220日我在科学时报发表《粮食危机真实的还是虚拟的?》一文(http://scitech.people.com.cn/GB/6899045.html),从对粮食需求量和产粮能力的预测,旁证了农业部的上述判断。

对茅于轼的观点,我指出,他的论证基础是:

以有效需求替代客观需求,将价格信息视为真实的余缺信息,这是否认存在粮食危机的理论依据,显现出典型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而如果听任市场原教旨主义指导社会公共事务决策,早晚会陷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境地。然而粮食是性命攸关的基本消费品,缺乏支付能力的人群在这样的境地下会做些什么,史有明鉴。

此文引起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注意,将其转给著名小麦专家李振声院士。导致了后来的几次农业论坛。后来我就没再关注此事了。

7年后的今天,杜鹰透露的信息再次将这个问题提到社会公众面前。

问题其实很清楚,从客观需求和产能的角度看,中国的粮食问题是严重的。从茅于轼坚持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角度看,危机是虚构的:只要赚足了钱,什么买不到?何必生产粮食?茅于轼的理论其实不是他创造的。民谣早有云:

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喝淡汤;种田的,吃米糠;炒菜的,光闻香;编席的,睡光炕;……

用时兴的经济学术语,就是搞实体经济的受制于搞虚拟经济的。用古人的话就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力者食(供养)人,劳心者食于人”。这就是茅于轼们热爱并竭力论证其合理性的社会状态。

在粮食问题上,中国到底应作何选择,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自然有不同的判断。如果走茅于轼的道路,让市场力量来主宰社会资源配置,最肥沃的土地就会变成都市、商厦、高尔夫场。说“就会”其实太保守,任何人到苏锡常平原、杭嘉湖平原、川西平原都会看到,这已经是现实了。

除非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摆脱实体经济从业者的地位,而执虚拟经济之牛耳,让美国佬等八国联军的后裔为我们生产实物,并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保证他们必须卖给我们,否则,我们的饭碗必将控制在孟山都之类跨国公司的手里。

对茅于轼们,这是无所谓的,他们自信在这样的经济格局中,不缺他们的饭碗。至于那些有生理需求而无“有效需求”的中国人,不过是垃圾人口,管他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7-872748.html

上一篇:“负熵流”的由来
下一篇:对投入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
收藏 IP: 223.128.17.*| 热度|

3 檀成龙 唐顺明 辛晓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