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jia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jia2009

博文

中途岛海战

已有 10404 次阅读 2013-7-28 12:3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海军, 航空母舰, 战机, 海战, 中途岛

中途岛海战

贾伟

科学网魏东平博主写过几篇包括夏威夷和中途岛的太平洋岛屿形成的科普。我想在电影《中途岛》和海战史的基础上,说说发生在这个区域的人类“文明板块”之间的碰撞 – 一场美日航母大战。

人类近代史上几次航母大战,均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都是在美日之间展开。二战期间,日本自主研发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母舰及舰载战斗机,曾拥有大、中、小型配套、攻击与护航兼顾的各类航母共二十九艘之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帝国海军。

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先发制人地袭击了美珍珠港太平洋舰队基地并大获全胜,并在环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部和印度洋东部所向披靡,痛击英美荷澳舰队,击沉击毁各种舰艇飞机无数。1942年5月上旬继珍珠港海战后日美海军再度碰撞,发生了珊瑚海海战。日军分别击沉美“列克星敦”号和“约克”两艘航母以及其他一批舰只,日军航母“翔鹤”号和“瑞鹤”号也受到重创。第一次航母大战以日军小胜而结束。但这场珊瑚海海战,使得日本联合舰队统帅山本五十六发觉美海军航母是一个巨大威胁,因此他以中途岛为核心,制订了一个宏伟的作战计划以图一举全歼美军太平洋舰队的航母。

日军作战计划是由“赤城”、“加贺”、“飞龙”和“苍龙”号4艘航母在强大的水面部队支援下空袭中途岛,并以此为战场歼灭前来救援的美太平洋舰队。但此计划有致命弱点:第一,庞大的海空军长途联合行动无法做到攻其不备– 事实上美军基本掌握了日军的作战意图和动向;第二,日军对美国航空母舰的数量和位置情报有误,他们以为上次海战中“约克号”被击沉。实际上"约克"号并未死去,它奄奄一息之下在珍珠港经过三天的抢修,令人难以置信地恢复了战力,并很快与"企业"号及"大黄蜂"号航母一起奔赴中途岛参战。

6月3日傍晚,日美舰队逼近中途岛,双方相聚2-3百海里,但谁也不知道对方的位置。

6月4日拂晓,日军指挥官南云中将命令108架飞机起飞,对中途岛的地面防御工事进行轰炸。他谨慎地保留了90 多架飞机,以便一旦发现美国军舰立即发动攻击,但他根本没想到附近海域会有3艘美国航空母舰。

美军舰队虽然作战经验不如日方,但侦察能力略胜一筹,他们首先发现了敌人的位置,于是率先派出飞机对日军舰队进行空袭。可惜几波攻击都未奏效,几十架飞机均被日本战斗巡逻机和高射炮火击落。而此时日方指挥官南云犯晕了,他错误地判断这些飞机是中途岛飞来的,也就是说他先前对中途岛的攻击没有奏效,于是他下令派出更多的轰炸机再次攻击中途岛。

尽管美军舰队占了先机,但可怜的美军轰炸机编队,一支一支在茫茫大海中分头寻找目标,发现敌舰后,多数在没有章法的攻击中被日方战斗机和舰炮打得稀里哗啦,损失惨重。不过,所幸有一个例外,美“企业”号航空母舰第6飞行大队的50架侦察俯冲轰炸机飞到预定目标时,没有发现日本军舰,但在返航时意外发现了敌航空母舰编队的位置,他们立即分三个编队对日军“加贺”、“赤城”、“苍龙”号航母实施突袭。

没曾想这次攻击战果辉煌,3艘日军航母无一幸免地吃到了美军轰炸机投下的每枚数百公斤的重磅炸弹,这3艘海上庞然大物在熊熊大火和接连的爆炸声中相继沉没。

很快,日军仅存的一艘航母“飞龙”号开始反击,美军“约克”号在日军战机长达数小时的集中攻击中两度受到重创,最终被击沉。

在日军攻击“约克”号前后,美军舰队指挥基本上锁定了日军“飞龙”号的位置,在“飞龙”号尽遣战机攻击美“约克”号时,美军“企业号”和“大黄蜂”号也孤注一掷,搜罗了两只船上所有能飞的战机向日军舰队最后一艘航母扑了过去。在这些飞机“群殴”之下,“飞龙”号终于支持不住,身中数弹,一夜大火后沉入太平洋。

中途岛海战美军大胜。日本人原本想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结果自己四艘主力航空母舰被击沉,飞机至少损失了260架,而美军尽管也是伤亡惨重,却借此大大提升了大型海战经验和对日作战的士气,加上美国超强的经济实力和军工产能,新的航母和军舰陆续投入战场。此消彼长之下,太平洋战争胜利的天平开始往美方倾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5898-711937.html

上一篇:关于药学研究的一点随想
下一篇:战战兢兢的校长们
收藏 IP: 98.155.245.*| 热度|

27 杨月琴 朱晓刚 金拓 王锟 王善勇 陆俊茜 丛远新 杨正瓴 张洁 乔中东 李学宽 陈湘明 李天成 张全成 郭向云 梁进 魏东平 董明 王守业 邓旭坤 陈冬生 文克玲 qqlisten anran123 zzjtcm biofans chaij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