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韩国研究人员Jung等人对三个不同海拔的落叶栎属树种的水分通量进行了定量研究(Influenceof elevation on canopy transpiration of 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s in a complex mountainous terrain of South Korea, Plant Soil (2014) 378:153–172)。树干液流、冠层蒸腾、整树水分利用以及气孔导度的敏感性个体变异很大,但呈现了一定的规律,如他们发现树干液流的波动不是由于海拔造成的,冠层蒸腾也跟海拔没有多大关系,主要受树形大小、生长季长短、气温和蒸汽压亏缺的影响,但950m的气孔导度的敏感性却显著高于其它两个海拔。
那么,气孔导度的敏感性的变异可能是什么造成的呢?他们对叶片全氮和同位素13C的研究发现,生物因子可能是水分通量随海拔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他们最终的结论是,当进行集水区水文过程研究时需要考虑山区地形坡度以及与之对应的温湿度改变、生长季和气孔导度的敏感性。但,研究海拔对水分通量造成的影响估计比较难,作者也只能得出这个一个不算结论的结论了。因为,你找一个山头从下往上进行观测,影响观测的因素简直太多了,土壤养分、温湿度、还有要命的是你不大可能找到从下往上的只有那么一种树供你研究(还要有足够的重复),所以还有树种种间变异、年龄、树形大小以及其它生物胁迫因子等影响因素。
所以,韩国人Jung等人的研究观察到的水分通量的变化可能不是海拔造成的,最起码可能不是最主要的。在他们的讨论中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To thebest of our knowledge, no such study on Ec responseto elevation changes has been conducted in deciduous forests in Asia”,感觉怪怪的,老是想着在亚洲能怎么怎么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