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物探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ony1984621 噤若寒蝉,惜墨如金,不谈政治,不谈工作,我只代表我自己。

博文

海地地震发生在复杂的地震活跃区

已有 3829 次阅读 2010-1-15 18:35 |个人分类:科普翻译|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地震, 地质, 断裂, 海啸, 海地

资料来源:ScienceDaily (Jan. 14, 2010)
编译:马志飞(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发生在海地的7.0级地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死亡人数越来越多,根据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一位地震专家的说法,这次地震发生在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敛合带附近的复杂断裂区。这位专家一直从事该地区和整个世界的断层研究。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一位资深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Jian Lin,“尽管这次地震很大,但不是特别大”。这次地震之所以造成惨重伤亡,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地震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西南仅仅10公里的位置;第二,地震震源深度很浅,离地表只有10到15公里;第三,更重要的因素是,在这个经济落后的国家里,许多家庭没有能力建造能够承受该级别的地震而不倒塌的房屋建筑。
所有的这些因素综合作用,造成了1月12日的地震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发生的。初步估计死亡人数在数千人到数十万人。“对于整个加勒比地区来说,这应该唤起人们的觉醒了”,Jian Lin说。
这次地震发生在长达500多公里的Enriquillo-Plantain Garden断裂带附近。Enriquillo-Plantain Garden断裂东西方向横穿海地,向东到达多米尼加共和国,向西到达牙买加。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它是一条走滑断层,这意味着断层的两盘是朝着相反的方向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断层线以南的加勒比板块向东滑动,而断层线以北的板块是向西滑动。
但是在大多数时候,地球的板块并不是顺利地彼此滑过。它们能在同一个地方相持不下几年时间甚至几百年,直到有一天储集了足够的压力时,就能够沿着断层突然错动而舒缓压力,释放整个周边地区汇聚的大量能量。与之类似的情况,比如美国加州的圣安德烈亚斯断裂等。
种地震区域是“一直在集聚压力”,Jian Lin说。他对海地的另外一条大断裂——Septentrional断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Septentrional断裂位于伊斯帕尼奥拉岛(分属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北部,东西方向延伸。1946年,一场8.1级的地震,比今年1月12日的海地地震的能量还要大30多倍,就发生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东北角附近。
       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之所以变得复杂,是因为除了
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之外,两者之间的接触带是由一些较小的板块拼凑起来的,这就使得我们难以估计该地区汇聚的压力,而且难以搞清楚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如果你住在这附近,如多米尼加共和国、牙买加和波多黎各等,你就是被许多断层包围着。”
该地区的居民,现在应该将注意力放到如何在地震发生时挽救他们自己和亲人的生命上。“方法就是进行基础的地震安全教育,Jian Lin说。
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应该想方设法加固他们的房屋,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在海地这样的地方,连总统府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这样做也许是更为现实的解决办法。
        一些生活在地震带的居民都知道:当地震发生时,首先是一种能量较小的P波到达,然后会有几秒钟至1分钟的等待,紧接着就是一种能量更大的“S波出现。P波最先到达,但是振幅较小,而且破坏性较小;S波,速度慢一点,但是振幅较大,因而更具破坏性。
“至少要确保在你的房屋或者教室里面的某处有一张足够结实的桌子,”Jian Lin说,“一旦地震来临,你就可以马上钻到桌子下面去。”
海地的这次地震并没有引发海啸,一方面原因是它震级很大但还不是特别大,另一方面原因是震中在陆地而不是海洋,Jian Lin说。
       
地质学家认为,在未来的几天、几周、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还会发生一些余震。但是,由于这里的断裂带已经释放了很多能量,在今后的一百年里几乎不再可能发生同等级别或更高级别的地震了。
        然而,其他90%的断裂和整个加勒比地区的断裂网都是“活动的”。
       “很多人在地震之后也遗忘的很快,” Jian Lin说,“没有把地质学家的话当回事。如果你的房子离活动断裂比较近,最好你不要忘记你住在哪里。”
        改编自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提供的材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8217-287548.html

上一篇:卫星图像:龙尼-菲尔希纳冰架上的海冰迅速解体
下一篇:卫星图像:震后的海地首都太子港
收藏 IP: .*| 热度|

2 刘继顺 苗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