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陈主编为何两次呼吁?

已有 2541 次阅读 2021-12-6 14:33 |个人分类:编作交流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image.png

                                                          图1  陈主编的第一次呼吁


image.png

                                                         图2   陈主编的再次呼吁     


[1]陈主编.强烈吁请作者:务必按本刊文章格式撰文[J].编辑学报,2017,29(3):217.

 [2]陈主编.再次强烈吁请投稿者:务必严格按本刊文章格式撰文[J].编辑学报,2017,29(4):397.

       以上两篇文献分别对应图1和图2,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以编辑为职业的从业人员充当作者的时候,也会出现“作者身份”引起的问题:投出的稿件格式不符合目标期刊编辑部的格式要求。  

  《编辑学报》在连续刊登陈主编的呼吁后,对投稿系统进行了规范化。我2019年投稿时,觉得此刊的投稿系统进行了一些(美好的)限定。比如参考文献,在投稿系统中,不仅要求提交全文,还要求单独上传参考文献。虽然这个操作不过是多点几下鼠标和复制粘贴,意义却不容忽视。许多作者,包括编辑先生/女士演化 出来的作者,所提交论文的参考文献往往要素不全。或者缺少了文献类型代码;或者缺少了会议文献的文献收藏(出版)地;或者只录入 第一作者其余作者均用等来代替;或者有卷号的期刊不提供卷号;或者期刊论文不提供起止页码;或者作者的外文姓名录入混乱,等等。这样的论文到了编辑手里,他们逐一核对起来,确实消耗不少精力。有些外文文献无法核对(知网、百度等)查不到或者差不全。这样的论文,一天不用看三篇,头就大了足有三圈儿。

  从收稿环节就堵塞漏洞,是一种不错的做法。明显不规范的论文,在投稿时就得到纠正真是太有必要了。陈主编在呼吁中提到的“在确定给本刊投稿前,认真阅读《<编辑学报>论文格式简介》及其他相关资料,细读几篇已发表的文章,务必严格按其要求撰文。"实在太有必要了。

   作者们可能都有这样的心理,在投稿阶段往往更加耐心和细致;到稿件录用之后,修改起来就不完全是那么回事了。投稿和其后的修改间隔时间越长,修改起来就越“困难”一些。间隔太久了,有些细节会淡忘,无形中增加了修改的难度,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无论作者有多忙,投稿前要阅读目标期刊的投稿须知、要阅读近期发表的论文,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必要步骤。如果把不太规范的论文投出去了,侥幸被录用了,到了编辑加工环节问题才暴露出来,仍然是要解决的。倒不如,在投稿期间就解决问题;不然,等到过了若该个月被编辑加工人员“揪住问题不放”,重新进入情况,那可就有点儿难堪、也划不来了。

(籍利平,2021-12-0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315418.html

上一篇:1981年的合影
下一篇:[转载]蚂蚁与莫比乌斯圈
收藏 IP: 114.64.232.*| 热度|

4 李宏翰 武夷山 段含明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