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nia到bien
籍利平
河北高邑人,不爱听的是nia。和高邑不过一条季节河之隔的河北临城人,就觉得很自然(指别人)。法国人爱听的是bien,高邑人、临城人,甚至许多地方的中国人,听了都得冒火,以为有骂人的贬义。
在河南话里,有一个bia字,很形象、有表现力。大意是,把一个东西贴上去。比如在后背上bia一张膏药。不知道,这两个ia之间有没有渊源?
再比如,chua这个方言词,也很有表现力。是不是开口幅度比较大的(比如青蛙的wa),表现力也比较强?
有好些含义丰富的单词(比如河南话里的zhua?,侯宝林先生有取材于次的相声段子),口语里有,普通话文字里却没有。
亚洲、欧洲,不过是地球上两块裸露的石头,“方言”差别如此之大。
bien,在法国人听来,是“好”“不错”的意思,前面可以加副词“非常”等等。法国电影《芳芳郁金香》引进来的时候,国际电台主持人曹老师,参加应约参加首映式。她以委婉的南方口音,对听法语课的学生说,这个bien有点像中国人的一句粗话。
语言就是这样和山水地形有关。山脉,不仅决定了人脉还决定了文脉(语言)。一条小小的季节河,一座矮矮的山丘,就把语言隔开了(比如上文提到的高邑、临城不过一条已经干涸的午河相隔)。
单单从语言分歧上看,空间距离很近的人,也会为简单的一个字的解读打架。
何况相隔千山万水的人呢。
世界可以大同。但语言无法大同。几十亿人,都用一种“世界语”的梦想难以实现。同样的读音,不同地方的人觉得含义不同,谁能说服得了谁呢。
所以,入乡随俗很重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很重要。
到什么地方,说什么地方的语言,也很重要。不然,是难以深层交流的。除非,交谈双方都认可并且熟练掌握同一种语言。
科技术语的翻译中,会不会有类似的情景?虽然差异没有上文提到的那么大。的确难为了翻译者,有的词语不易转换。于是乎,有人就主张用原文了,不顾忌听众的感受了。这是偷懒,也是无奈之举吧。
(北京海淀,2020-11-1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0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