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时期,老科学家的形象再次进入公众们的视野,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
和许多患者崇拜老中医一样,普通公众对于科学家的崇拜,短期内聚焦于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专家群体,几乎要把他们看成拯救世界的完人了。
在极度崇拜的背后,是一种对于瘟疫的恐惧、对于生命无常的畏惧、对于未来不可把握的惶恐。钟院士在他们的眼里成了真理的代名词,他的语录出来了,他的早年逸事出来了,他的传记流传了、他的漫画也“旺盛”起来。主流媒体与(个人)社交媒体推波助澜,对于老科学家的崇拜,让他成为民众情绪的稳定剂、成了正直、科学、权威的代表。许多公众号的标题是以“钟南山:......”开始的。
与崇拜老科学家对应的是,偏爱低龄科学家。比如三十岁上下的。这些科学家往往被称为神童科学家。有些媒体乐意传播这些男神、女神、男女学霸的故事。对于年轻科学家,人们往往不会求全责备。即使贡献了不当言论、文章,也会被淡化和原谅。
而悲催的就是那些四十出了头、五十上下、尚未到花甲之年的中年科学家。这些人,往往负担较重,距离退休还有些时日,上升的空间却有限了;即使已经获得了被认可的帽子,在“机会成熟的时候”,也会被媒体“吊打”,说是浪得虚名,名不符实。成绩不佳的,被讥讽为白吃了几十年干饭;有了失误的,尤其是在科学与非科学的模糊地带有了不当言语,必会被揪出来,用放大镜观察,用加速器传播。总之是,灰溜溜得抬不起头来。
对待不同年龄的科学家的不同倾向,成为一种(有趣的)现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