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中好声音(二)
赵序茅 付丹丹 西锐
蓝点颏 西锐拍摄
书接上回,鸟中好声音,继续评选!
蓝点颏(Luscinia svecica),亦称“蓝喉歌鸲”。身体大小和麻雀相似,羽毛褐色。雄的喉部天蓝色,叫的声音很好听。通称蓝靛颏儿。鸣声饱满似铃声,节拍加快,包括部分模仿其他鸟的鸣声。有时在夜间鸣叫。繁殖期发出嘹亮的优美歌声,也能仿效昆虫鸣声。
欧亚鸲(Erithacusrubecula),俗称知更鸟;是一种小型鸣禽,体长约350px,长着红色的胸羽,黑色的脑袋,明亮的眼睛。嘴短健,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钩。在乌鲁木齐可以在林地、灌丛、森林、城市地区及周边的公园和花园看到它们。主要捕食昆虫,有时也啄食浆果和水果。
欧亚鸲是最早报晓的鸟儿,也是最后唱“小夜曲”的鸟儿,有成为知更鸟。欧亚鸲的鸣声为强起伏的清晰哀怨声,音调及音速均有瞬息变化。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
说起欧亚鸲还有一个小故事,它属于中国鸟类新纪录,为了参加好声音的评选,竟然不远万里从欧洲赶来,精神可嘉。此外在十大最忠贞爱情鸟排名名列第十,根据科学考证,在动物界中,此鸟“忠贞不渝”,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只不过在中国不太知晓。
除了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乌鲁木齐也有自己的歌鸲—新疆歌鸲(Luscinia megarhynchos)其实它原来生活在欧洲,偶尔跑到亚洲的森林里闹腾,只不过在新疆待的时间长了,亲切的称之为新疆歌鸲。此鸟体大(412.5px),羽毛暖褐色为主,尾棕色,下体偏白,颈侧及两胁灰皮黄色,臀棕黄色,体圆而嘴细。出自歌鸲之家,唱功自然不一般。它鸣声出色而备受赞赏—悠远清晰哨音,加以多变的弹舌音且叫速快。据说这种鸟有一种鸟,好逞强,听到别人的声音高过自己的叫声了,就会把叫声提的更高,以压过其他的鸟叫。其实是它的声音拉的老长,听起来特像在叫自己的名字:新疆歌鸲。
白喉林莺—烟酒嗓
白喉林莺(Sylvia curruca),体型略小(337.5px),头灰,上体褐色,喉白,下体近白。耳羽深黑灰,胸侧及两胁沾皮黄色。似沙白喉林莺但体羽色较深,脚色较深且嘴较大。较漠地林莺色深而少棕色。
白喉林莺的唱歌的典型特点就是烟酒嗓,类似第一季好声音的导师杨坤。鸣声以细弱的悦耳颤鸣声开始,发展成尖厉刺耳的嘟音重复有序。叫声为沙哑的。
白喉林莺 西锐拍摄
大山雀——美声歌手
一般山雀科的鸟体形都非常小,而大山雀(Parus major)比较例外体形较大(14 cm),雄雌同形同色,体形大小与麻雀相似,但形态与麻雀有较大差别,不似麻雀那般粗笨,显得更加灵秀。成年大山雀头部整体为黑色,两颊各有一个椭圆形大白斑;头部的黑色在颌下汇聚成一条黑线,这条黑线沿着胸腹的中线一直延伸到下腹部的尾下覆羽,在淡黄绿色胸腹的衬托下,这条黑色的“拉链”颇为抢眼,这也是辨识大山雀的一个重要特征。
大山雀 西锐拍摄
大山雀是一种很活泼的小鸟,胆大易近人,好奇心极强,有非常出色的即兴行为和动作。大山雀除睡眠外很少静止下来。它们鸣声悦耳,在乌鲁木齐它们常光顾公园、林园及开阔林,时而在树顶雀跃,时而在地面蹦跳。大山雀善鸣叫,鸣声清脆悦耳,在野外可以依靠其特征性的鸣叫来区分,鸣唱变化较多并有不同含义,但无论何种鸣唱其基调为“仔嘿-仔仔嘿-仔仔嘿嘿”或“仔仔嘿嘿嘿”它在中国华北地区的土名“仔仔黑”就是来自它鸣唱的拟声。
它们鸣声清脆悦耳,长相清秀,在中国是传统的宠物鸟类,亦是中国非法鸟市中交易量最大的鸟类之一。但大山雀始终没有实现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因此鸟类贸易中所有的大山雀均直接从野外捕捉,这种非法鸟类贸易对野生鸟类种群造成极大的威胁。
金黄鹂——金衣公主
要论几种鸣禽中谁的歌声最好,恐怕一时间难以选择,不过要论长相,非金黄鹂莫属。金黄鹂(Oriolus oriolus)中型鸣禽,喙长而粗壮,约等于头长,先端稍下曲,上喙端有缺刻;鼻孔裸露,盖以薄膜;翅尖长;尾短圆,跗跖短而弱。体羽鲜丽,主要由为黄和黑的颜色组合。主要栖息南山、雅玛里克山等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天然次生阔叶林、混交林,也出入于农田、原野、村寨附近和城市公园的树上。金黄鹂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见3-5只的松散群。主要在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活动,很少下到地面。
金黄鹂 西锐拍摄
金黄鹂是典型的偶像派歌手,身材苗条、羽毛艳丽。好声音的舞台只论唱功不过,不看长相,对于金黄鹂明显不利。不过既然敢于参加,水平还是有的。繁殖期间喜欢隐藏在树冠层枝叶丛中鸣叫,鸣声清脆婉转,富有弹音,并且能变换腔调和模仿其他鸟的鸣叫,清晨鸣叫最为频繁,有时边飞边鸣,飞行呈波浪式。每年5月迁至繁殖区,多为雄鸟先出现,不久即配对,鸣声宏亮而多变。
好声音,开播以来,既有鲜花与掌声也有种种不和谐的非议,鸟类好声音事关重大,究竟谁能成为年度最佳好声音,还是读者来评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1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