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ar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art

博文

浪漫主义最后的辉煌

已有 2709 次阅读 2015-8-2 16:0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化, 历史, 情感, 音乐



许多朋友都有过聆听古典音乐的想法,目的不外两个:第一,听懂那些伟大的作品;第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可是,欣赏古典音乐谈何容易,尤其对于当今快节奏的上班族,打工族,为了生计忙得都没有多少自我意识了,加上过去就没有受过多少这方面的熏陶和训练,那就更难了,往往只听到一些音符或者金属的敲击声,面对曲子不知所云。

聆听古典音乐和欣赏任何高雅艺术都是有门路的,好比你走进一家百年老店,往往只有和你最契合的东西才会吸引你的注意。音乐也是一个道理,从你最熟悉的地方开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几段古典音乐,带你走进她的世界!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听过一些古典音乐精彩的片段,通过电影电视。有一些配上电影画面,还曾经令我们深深感动,至今记忆犹新。看过一部老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英文原名:Somewhere in Time,又译《似曾相识》)的观众大概不会对其中的一段旋律感到陌生。

那就是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的第十八变奏,一个很小的片段。人名和曲名都有点长,许多人正是通过这个插曲知道这位作曲家的。然而,很少有人会进一步了解他。其实,在作曲家生前,他就已经是古典钢琴演奏界一位大众的明星了。他是他那个时代一流的作曲家,也是一流的钢琴演奏家,还曾经指挥过一流的乐团。仅北美地区,他就曾在221座城市举办过音乐会,其中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他本人亲自演奏过143次。那还是20世纪的上半期,可见大众对他的喜爱。

如果您有兴趣,不妨先试听两段,然后带着感受来聆听我的解读。

不少人第一次听这首曲子时就被深深地震撼了,第一乐章磅礴的气势和汹涌的节奏让人感受到一种大海的力量,而第二乐章宁静的月光则让人安谧舒缓,而且管乐器和弦乐器的交替倾诉,撼人心肺,催人泪下。整首曲子可谓音潮似海,流波潋滟,虽无惊涛骇浪,却有暗流汹涌。你能感受到一种类似宇宙的力量在大海的深处挥舞,仿佛一段悲情之歌借灵魂的柔弦轻唱。它是一曲华丽的悲伤,一曲庄严的流逝;是震啸前的大海,是月光的清辉流泻的海面。

我第一次听时既被震撼了,也被感动了。以后我多次反复欣赏,渐渐地开始有了疑问:他怎么就能写出这样的曲子呢?于是,我去图书馆找来他的传记,读过后我才知道:伟大的艺术往往是痛苦的产物。他之所以能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与他本人的经历不可分割。作品的独特来自于作曲家的独特。

拉赫玛尼诺夫的父母双方都来自俄国贵族家庭,父系祖先有蒙古贵族血统,外祖父和舅舅都是沙俄将军,父亲也是一位皇家禁卫军团的军官。1873年,他出生时家境殷实,父母都会演奏钢琴,这些天然的条件给了他音乐的滋养。然而那个年代的沙俄军官往往嗜酒如命,风流成性,挥霍无度。他的父亲也没有避免这样的命运,最终一块又一块地产被拍卖抵债,一家人只好迁居圣彼得堡,租住别人破旧的公寓。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人生落差了。然而,厄运并未就此终结。很快,兄妹三人患上了白喉,虽然他和哥哥活了下来,妹妹却被夺去了生命。很快,在不断的争吵过后,父亲离家出走,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哥哥已经上了军校,母亲只好带着他寄居到外祖母家去。这一段家庭破裂、寄人篱下的日子想必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要知道,他这个时候还不到10岁就已经体会到了人生无常和流浪的滋味。有人说,拉赫玛尼诺夫从来不笑。其实,只有少数亲近他的人才有机会看到他少有的笑容。他的面部表情总给人一种刻板、坚毅的印象,这是他内心的反映。从以后的人生来看,他一生都没有获得过长久的安定,一直在流浪一样。少年时从彼得堡音乐学院到莫斯科音乐学院是一次无奈的转学,使他被迫与家人再次离别;中年时出于政治原因,举家从俄罗斯前往美国,使他被迫与故乡和祖国作了永别;来到美国后,为了生存,他不得不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不断地奔波,举办演奏会。在此过程中,他必须放弃作曲的爱好,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演奏会和为演奏会的奔波中。然而,无论人生遇到多少挫折,他总能找到自我,并重新崛起,最终闯进只有少数人才能进入的古典音乐界的高端俱乐部。

《第二钢琴协奏曲》也是一次重大打击和起死回生的结晶。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不久,对未来信心满怀的他创作了一首交响曲《d小调第一交响曲》,然而,1897年首演时惨遭失败。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怀疑自己是否能继续作曲。在接受心理医生的催眠治疗后,他渐渐恢复了平衡,并酝酿出一部新的作品,这就是《第二钢琴协奏曲》,首演获得巨大成功。从此,这首曲子伴随了他的一生,几乎成为他的符号。

晚年的他并未在美国定居,而是辗转到了瑞士,在琉森湖畔落脚。他在此享受难得的宁静和天伦之乐,并且创作了他最后一部出色的浪漫主义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整首曲子节奏或沉重或激烈,气氛有点像电影《指环王》,既神秘又压抑。只有第十八变奏,突然变得舒缓开阔,好像你在重重的山林中攀爬行走,突然翻过一座山峰,眼前一面湖水,一片开阔,你的心情也变得豁然开朗,宁静舒展。电影中正是用了这段旋律,当女主角突然出现在湖边时,她的美也让人眼前忽然亮丽起来。

至此,您或许已经发现,原来古典音乐并不遥远,我们都可以在这家老店里找到想要的东西。如果您确实打开了心门,那么以后跟随我们,您会更加走进古典音乐这家老店的内部,走进她们的世界!


作曲家还有更多更精彩的故事,但是惟有反复聆听他的作品才能理解他的内心,理解他的人生;而理解过去的人是为了关照当下,关照自我。——编者按

【文/编辑:吴卫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99505-910035.html

上一篇: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
下一篇:跟着徐仁修去热带雨林探险(二)
收藏 IP: 124.205.189.*| 热度|

1 吴卫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