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jing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科技哲学、环境哲学。

博文

好的归科学,坏的归技术吗

已有 4932 次阅读 2009-11-12 21:04 |个人分类:科技哲学与环境|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不可否认,科学确实与技术不同,这种不同不胜枚举。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十方面:

一从对象上看,科学以自在的自然物为研究对象,而技术面对的则是自为的或拟想的人造物。

二从目的上看,科学以求真致知为鹄的,其意趣在于探索和认识自然;技术以应用厚生为归宿,其意图在于利用和改造自然。

三从取向上看,科学是好奇取向的(curiosity-oriented),与社会现实关系疏远;技术是任务取向的(mission-oriented),与社会现实关系密切。

四从过程上看,科学发现的目标常常不甚明了,摸索性很强,偶然性较多;技术发明的目标往往事先就十分明确,有的放矢,偶然性较少。

五从问题上看,科学需要了解“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而技术面对的问题则是“做什么”(do what)和“如何做”(how do)。

六从方法上看,科学主要运用实验推理、归纳演绎诸方法,而技术多用调查设计、试验修正等方法。

七从结果上看,科学研究所得的最终结果是某种理论或知识体系,技术活动所得的重要结果是某种程序或人工器物。

八从评价上看,对科学的评价是是非正误,以真理为准绳;对技术的评价是利弊得失,以功利为尺度。

九从价值上看,科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价值中立(value-neutrality)的,或者说本身仅蕴涵少量的价值成分;而技术处处渗透价值,时时体现价值,与价值有不解之缘。

十从规范上看,科学的规范是美国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King. Merton19102003)所谓的普遍性(universalism)、公有性(communism)、无私性(disinterestedness)、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cepticism);技术的规范与此大相径庭,它以获取经济效益和物质福利为旨归,其特质是事前多保密,事后有专利。[5]

如果我们有足够耐心进一步去寻找,肯定还会发现科学与技术之间更多的区别。或许正是基于这种种区别,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科学是求知的,技术是求利的;科学是对自然的认识,技术是对自然的改造。以此为基础,他们进一步认为,科学不能直接物化,因而不会对自然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技术的应用才会引起直接的不良后果……总之一句话,好的归科学,坏的归技术,环境问题是由技术产生的!

诚然,科学和技术是有区别的,不清楚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这种种区别,将会混淆科学与技术,把本是科学/技术的或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当成是技术/科学或与技术/科学相关的,从而造成对科学/技术的错误认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与技术一点关系也没有,更不意味着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只是由技术造成的,与科学一点关系也没有。对于这一点只要考察历史上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就可明了。

16世纪以前,技术常常来源于一些偶然的经验发现;1617世纪,除航海业外,科学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或很少转化为技术;真正的转化是从18世纪蒸汽机的应用开始的。但是,“直到18世纪末,科学获益于工业的,远多于它当时所能给还工业的,在化学和生物学两方面,至少要再过一百年,然后科学家才能给出任何可以取代或改进传统的方法,而在医学方面甚至还要更久些。”[6]

然而,到了19世纪中叶,情况发生了变化。科学开始走在技术的前面,科学引导技术发展,甚至促使新的技术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引起新的技术革命,进而成为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的最重要驱动力,成为技术的源泉和生产活动的基础。这使人们认识到,“为了认识而认识”的科学能够被应用于改造自然,进而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从电磁理论到电力革命,从粒子物理学、质能方程到核能的应用等,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推动科学向技术的转化以及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那么,科学又是怎样成为技术的源泉和生产活动的基础的呢?原来,出于实践的目的,现代技术利用科学中所包含的原理去创造产品。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发挥着自己的非凡价值。现代科学所获得的认识体系以及嵌入其中的实验操作过程为技术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预示着新技术领域的产生。例如,链式反应的核能利用、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激光器的研制、基因重组生物技术的产生等等,都是来自科学理论的引导,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来自经验探索或已有技术的延伸。

一般而言,科学向技术、生产转化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科学原理(自然规律性)+目的性      技术原理(含目的的自然规律性);(2)技术原理+功效性      技术发明(技术可能性实现);(3)技术发明+经济、社会性      生产技术(社会经济可行性实现)。[7]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技术不仅是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系统,是一种人类借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体系,而且还是人类把科学认识能动地整合到自己的目的性预期中,进而将科学认识原理现实化的系统体系;相应地,科学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知识基础。没有技术,科学的应用不可能实现,技术使科学物化,使科学认识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从而应用于物质产品的生产之中;而没有科学,很多技术创新就失去了创新的可能性空间,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技术在很多时候就不知道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也不知道生产的产品可以用来干什么,有时甚至不知道应该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来生产某种产品。可见,在科学应用的过程中,并不是科学转化为技术了,而是人们通过变革技术使得科学认识所揭示的原理以及可能的现实应用物质化了。由此可知,那种为人们普遍知晓和接受的“科学应用就是科学转化为技术”的说法严格说来是不恰当的。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现在可以这么说,即科学是使技术所以可能的内在根据,而技术是使科学受到社会重视从而得以持续发展的外在条件。就此而言,科学类似于受精卵,技术就是孕育受精卵的子宫,我们的社会则类似于母体环境。没有科学认识,很多技术创新将不能实现,很多物质新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也将不再可能;相应地,由生产过程和生产出来的新产品的使用过程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也就不再可能了。

    试想:

——如果没有核物理学的发展,怎么会有原子弹的诞生,又怎么会有所谓“核冬天”的威胁?

——如果没有化学的发展,怎么会有化学工业的诞生,又怎么会有化学污染的出现?

——如果没有纳米科学的发展,怎么会有纳米材料的应用,又怎么会有纳米科学技术应用中的潜在风险?

——如果没有生物科学的发展,怎么会有转基因生物的出现,又怎么会有转基因生物潜在可能的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

……

总而言之,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展,怎么会有与科学的应用密切相关的技术,又怎么会有科学应用所产生的负效应?正是科学使得种种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可能,而技术则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两者缺一不可。那种认为“科学没有过错,环境问题只是由技术产生”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好的归科学,坏的归技术,这种看法从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来看,既是对技术的不公平,也是对科学的不负责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5-270587.html

上一篇:好的归科学,坏的归人类吗
下一篇:科学-——受精卵,技术——子宫,社会——母体:以合成硫酸为例
收藏 IP: .*| 热度|

2 蔣勁松 iwesun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