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ntinY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entinYue

博文

身为香港工程师倍感自豪

已有 8559 次阅读 2011-1-9 20:57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香港, 工程師, 土地利用, 自然災害防治

身为香港工程师倍感自豪

岳中琦

1996年从加拿大渥太华来港发展已有十五个春秋了,前四年是在一家工程顾问公司从事山泥倾泻防治工程工作,后十一年是在港大土木工程系任教,从事地质灾害防治教学和科研。十五年来亲身经历了香港回归祖国前后的快速发展和种种变化。感触最深的是众多香港工程师对香港社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贡献和作用。因而,我为能够成为众多香港工程师队伍中的一员倍感自豪,同时为能为香港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点滴贡献而感到无上光荣。

在香港工作和生活,处处可以见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实践和应用。最为突出的实例,是香港做到和实现了人类社会既极大发展而又不与自然界争土地和空间的梦想。香港陆地总面积仅有1104平方千米,是纽约的6%、北京的9%,略大于北京五环内面积。海面总面积也仅有1651平方千米。而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建立和发展了拥有七百多万人口的国际性大都市。这个大都市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实体,具有强大的活力。她是国际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国际上最繁忙的集装箱物流港口,在贸易、旅游及房地产等方面均在世界占领导地位。

我们更知道这些巨大的人类活动主要发生在约230平方千米的开发的土地上。这些开发的土地仅占香港陆地总面积的21%,是伦敦市区面积的14%,小于北京四环内面积。并且,高度开发的土地集中在香港岛北缘和九龙半岛南部沿岸山坡和人工填海面积约40平方千米、维多利亚海港两岸的狭长地带立体进行的。其余79%陆地主要是受法律保护的自然绿色山地和郊野公园。因而,树草覆盖的山岛和蔚蓝的海水形成了香港的全年天然绿色山水景观。香港大都市的建设是青山绿水园林式的、立体空间秀珍式的。

香港的自然资源仅有一个天然海港和几块花岗岩和火山岩岛屿山地。现在的繁荣和财富是在岩石上聚积和产生的。在维多利亚海港两岸「巴掌大的土地」上建设的东方之珠,可以说是遵循科学规律、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世界城市建设的典范。对比世界上所有大城市,可以发现香港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建设典范。香港工程师直接或间接地领导和参与了香港城市建设和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营运。

再一个实例,是香港自然灾害的有效防治和减少。由于种种原因,当今重大自然灾害在世界各地不停发生。香港过去也饱受雨季强台风和暴雨引起的风水灾害和坡地上山泥向坡下倾泻或滑塌引起的滑坡灾害。多年来,香港对防治风灾水灾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建筑、桥梁、山沟、渠道、水库和港口设计和管理规范以及政府台风暴雨预警体系。近年来,香港暴雨、强台风依然很多,但因此而造成的灾害是相对很少的。强台风暴的来临变成了市民不定期的假日和吸引外地游客观赏的自然奇景。

山体滑坡和山泥倾泻在过去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大量经济财产损失,曾是香港最严重的地质与自然灾害现象。这十几年来,香港在山泥倾泻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建立了综合全面性的斜坡安全管理体系。1949年以来数十年间,香港滑坡导致约473人死亡。而1996年至今,香港滑坡仅导致5人死亡。香港滑坡灾害管理与防治工作在世界上已经达到最高级的标准。

香港对自然灾害管治的投入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相比,特别是社会和谐发展、房地产和旅游经济收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多年的自然灾害管治努力和投资已得到丰厚的回报,并且为香港赢得了国际声誉。全社会人人也大大地受惠于绿色安全城市环境。这一切是因为众多香港工程师没有辜负社会的希望,把香港自然灾害管治和安全作为毕生的事业而专心致意、任劳任怨地工作。工程师们领导灾害管治,依据科学技术建立规范和法规,并确切地执行这些规范和法规。

众多香港工程师在最大程度上实践了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极小限度地占有土地,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为香港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和科学环保安全的生活、工作方式和环境。

每当欧美科学工程专业朋友到港访问,我都乐意陪他们参观香港,给他们介绍香港的城市建设。他们对香港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多由衷佩服和赞赏,对自己国家和城市多年来不变、不发展感到困惑和叹息。我内心倍感自豪: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不分东西,在西方不亮了,却在东方亮了,造就了现代化的东方之珠、一个城市建设的楷模。

每次从海外乘飞机返回香港、飞机在香港上空盘旋徐徐降落时,我从机舱窗口可清楚地看到香港大量的充满植被覆盖的绿色山地和清洁的蓝色海水,精神总为之一振¾我又回到居住了十五年的新家乡了。

工程师建造和营运了香港,香港也就培养和成就了工程师。当然,最具科技创新城市的香港也就圆了我个人的科技创新与发展之梦。

2011年1月9日写于港大黄克竞楼602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402732.html


下一篇:也談內地大專校友如何在港發展
收藏 IP: 147.8.134.*| 热度|

3 向峥嵘 袁贤讯 刘庆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