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正值清王朝废止科举制度百年之际,科举的作用与意义也引起了许多人士的重新认识和评断。近来国内外出版了许多关于科学历史和意义的专著,加之当前对“古董”的热爱与追奉,一时间大有出现“科举热”之势。
十 九世纪初识中国的外国人曾誉科举“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的变革”。或许科举的理念对英美近代文官考试 制度的形成,的确有过实在的影响。然而,在中国科举是一个不断挨骂并长期为中国近代的衰败背“黑锅”的东西。在以文化或传统之名思考为科举“平反”之前, 深入研究科举复杂而漫长的演化过程,认清这一制度的实质与利弊,不但是对历史的负责,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对未来科技事业发展和评价政策的制定,将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科举源于千四百年前的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 其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经文扩展至算学、玄学和史学,还算注重实际和充满活力,也毫无疑问为当时真正的“国际领先”。科举的固化始于宋朝,为其 制定了完善的考试制度与规格;至明朝,科举制度更加细化,八股文的引入,等级规则的明确,使其系统性发展到极至;科举到了它的鼎盛时代,也加剧了科举的目的与作用的异化过程。满清入关之后,康熙曾因八股文“空疏无用,实与政事无涉”为由废止八股文考试5年,但终因“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而复之。毕竟科举已变成维持中国社会“闭合金字塔结构”之“黏合剂”,是保证一个封闭社会相对“稳定、和谐”的基础。
科举的出现,使之前的“杀”而优则仕,“血”而优则仕,一跃变成“学”而优则仕,实为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理念与实践。然而,它的形式化与固化,最终导致了其初始目的与实际作用的异化和分道扬镳,也导致了这一制度最后的废弃与终结。
尽 管有人说“科举制度是因时代而失败的制度,并不是因为其本身而失败的制度”。有人更认为如果没有外界的作用,闭合的中国社会将会在连绵不断的科举考试下和 谐稳定的发展,因为科举有“均衡贫富”,形成人才在不同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问题是时代在不断变化,中国之外,还有整个世界,更有落后必挨打的残酷教训。
梁 启超曾有“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目不足致用也”之评说。但正如近人所指出的:古人又不是傻子,何尝不知科举考的全是无用之 物?只不过一个人能否将无用的东西学好,可以看出其人的资质智能,所以科举并不是用来选学有所成之士,而是在选可堪造就之人。
这一认识用到现实的科技评估制度之中也很有益处。许多论文其实也是“无用之物”,因此以论文评价人才时,应该认清评价的实质是什么,是实在的成就还是潜在的资质?选出的是“有所成之士”还是“可堪造就之人”?更关键核心之处在于:选出之人的定位和作用是什么?
钱 穆曾言“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始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这话有道理,但什么人“开”进来了,又把政权“放”在何处?我们也可以说目前的 “科技评价体系之内在意义在开放政府资源”,我们也不得不想想同样的问题:什么人“开”进来,又把资源“放”在何处?科举的固化与异化,会不会在百年之后,又有了现代的翻版?
无论是好与坏,恨与爱,科举在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我们必须珍惜总结这一“科举”历程,从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避免杜牧在《阿房宫赋》最后所感叹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2006年2月16日于Camelback Inn, A JW Marriott Resort & Spa , Scottsdale, Arizona
此文作为“千字文”发表于《科学新闻》2006年第7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