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夏志
对于那些想进入分子生物学世界的入门者而言,读读史蒂芬·J奥布莱恩的这本《猎豹的眼泪》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了。要知道,那些早期的生物化学家们曾经大声疾呼:分子生物学会灭掉其它生物学科,且其中的某位专家曾喊道“只能有一种生物学,那就是分子生物学”。没有比这更不靠谱的话了,因为,事实正好相反: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仅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个体生物学,还导致了几乎所有生物分枝学科的诸多项重大发现。
在此书中,奥布莱恩用14个章节的篇幅,每章节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道出了小说家们所无法想象的曲折婉转故事。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案例分析,展现了基因组的分子发掘是如何给猎豹、佛罗里达豹,以及亚洲狮子的基因多样性的缺失研究带来新的思路的;鲸鱼、印尼红毛猩猩,以及许多种分类地位不确定的种群之间的遗传学差异是如何被找到的;为何狮子的那套独有的交配系统与亲缘选择并不冲突;艾滋病(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为何它是如此的难治?免疫基因是如何将千百年前的流行病历史泄露给我们…诸如此般引人入胜的内容被奥布莱恩巧夺天工的娴熟文笔信手拈来,娓娓道来,让人手不释卷,如痴如醉。
粗略的扫一眼,里面好像只是提及了几个为我们所熟知且钟爱的濒危动物-猎豹、驼背鲸、大熊猫的故事。然而在其脆弱的野生表象之下,却反映出了他们或生存或不堪一击的生活之道和处世之艰。而通过读取活物遗传密码这一监测新法,我们更好的了解到了它们,而这一切的一切,缘于新一代的基因组学技术。
毋庸置疑,基因组学的出现,在生物学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前景。犹如印刷机发明之初,我们可以预见与之有关的思想、看法、感受及经验将会广泛的传播并深刻的影响整整一代人。正如化学周期表和硅晶片让一切变得计算机化一样,我们也将会开启基因组学,并让之作为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物学事件之根基的重大转折点而被铭记。
其实,反观进化论就不难发现,基因组学已经让数以千计的预言浮出水面了。那些为扭转物种灭绝而开始的事儿让人大开眼界,如伟大的生物史那样绚烂多彩,让人无法想象。基因的线索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激励着我们思考,使得我们可以乐观的去尝试解决那些关于生命为何这般背后那数不胜数的谜:要知道,野生动物没有医院的急诊室,没有卫生维护组织(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或药店供看病治病。同时它们还常常受到与人类类似的天灾,如癌症,如像艾滋病和肝炎之类的致命传染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及关节炎等退行性疾病的袭击和折磨。许多受害者因此死去。广为人知的是,99.9%的曾行走于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物种现已消亡,而那些幸运的物种却在悄无声息中平静的生存到现在,并在他们的遗传禀赋中,携带着让他们成功进化的秘诀。医学科学能从野生的猩猩、狮子、美洲狮以及仓鼠对遗传的、有传染性的、肿瘤性疾病的天然解决方案中找到启迪么?
问题尚待思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故事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打开了一扇窗。
由于经常与高科技打交道并兼具有超凡的文字掌控能力,奥布莱恩用它如诗般的字句将那些生涩难懂的生物学知识在笔尖流淌,将平时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高深科学普及民间大众,走入你我之间-即使你是完全外行。并且他还使我们相信:这些幸存者们的希望和教训的集粹,将为后基因组时代将呈现的绚丽风景提供惊鸿一瞥。而动物学上的重要发现,往往对人类医学也是颇有裨益的。
注:本书作者Stephen J. O’Brien,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国际比较基因组学领域的创始人之一。曾任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科学家委员会主席和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比较基因组图谱委员会主席。1986-2011年,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NCI)基因组多样性实验室主任,现任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基因组生物信息学中心首席科学家。1982年,O’Brien教授发表了一份全面的家猫基因图谱,被《科学》杂志刊登为封面文章;1983年,O’ Brien教授及他的合作者发现了非洲猎豹中惊人的遗传一致性并开启了濒危物种保护遗传学的先河;1996年,其团队在全世界首先报告了第一个影响人类HIV-1感染和艾滋病进展的人体抵抗基因CCR5- 32,这一发现开创了遗传学研究应用于药物开发的先河。他是Journal of Heredity主编、Genomics、Human Genomics、Mammalian Genome、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等杂志副主编。已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科学论著14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