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博文《记Peter de Chatel教授¾半日之师,终生受益》中讲述了我与Peter de Châtel教授第一次交往的经历。在半天的学术交流中收获的是终生受益的教诲。今天补记Peter de Châtel教授二三事。
上世纪90年代,由于我们课题组的经费状态一直不太好,生存得很艰辛,我一度对于是否坚持从事基础性研究还是转向应用开发这个问题比较纠结。见到Peter,我问他:“到底是在学校或研究单位从事基础性科研工作好?还是在公司里做开发工作好?”他说,“这要看各人的爱好。在学校(或研究单位)你的工资收入肯定会低些,但是你收获的是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做工作。而去公司收入肯定会高很多,但是去公司你在学术上会有损失,甚至你的研究成果都无法发表。相当于是用钱买断了你的时间。”这个道理我其实也早想明白了,但是从Peter口中说出,更坚定了我继续坚持从事基础性研究的决心。因为我知道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讲的这番话。Peter很早就在基础性研究中取得重要的创新性成果,所以他很年轻就当上了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但是他后来长期担任荷兰Elsevier Science B.V.出版社负责物理学科刊物的高级出版编辑职务。我想这肯定占用了他不少时间和精力,从而对他的学术成就有所影响。凭他的聪明才智,如果专心于科研,他肯定能做出更大的学术成就的。
在90年代中期,计算机模拟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约翰·波普与瓦尔特·科恩分别因为发展首个普及的量子化学软件(Gaussian)和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计算材料学成为一个学术界的热点方向。我对坚持做解析理论研究还是转向计算机模拟也有过犹豫。当时对计算材料学也不是非常了解,感到比较迷茫和困惑。我就问Peter,想听听他对计算机模拟的看法。他自嘲说:“我落伍了,跟不上形势了。”言语之中更倾向于解析理论研究。后来,我才知道他本人在材料计算学方面做出合金和化合物的结合力的半经验模型、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形成焓两项重要的工作。可见,他当时回答我的问题,不是根据他本人的学术成就来做价值取向,而是就这个问题本身,根据他内心对科学内涵的评价和学术品位的喜好做了最直接的回答。应该说,他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以后学术研究方向和兴趣。90年代后期我有一些机会可以参与材料计算学方面的大项目,参与进去肯定会极大地改善我们课题组当时的生存状态。但是,我还是追随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选择了放弃。现在看来,当时的选择是正确,否则可能也不会有后来的追梦之旅和激辩猜想的精彩了。时至今日,计算材料学以及计算机模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时尚,基本上每个研究组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我又针对这个问题问Peter。尽管时间过了十多年,他的态度没有发生改变。可见,无论时间流逝多久,有些最本质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
Peter见多识广,风趣幽默。常常根据交谈的场景即时地讲一些笑话以及幽默的小故事等等。当然,有些笑话比较冷,需要一些解释才能领会其中的妙处。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个,博大家一乐。
Peter原来是匈牙利人。二战以后匈牙利长期被前苏联控制,匈牙利人民对前苏联非常不满意,流行许多黑色幽默笑话,其中一个是:匈牙利人非常盼望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并占领布达佩斯,并且希望解放军占领一段时间后再返回中国。这个笑话需要解释,也只有匈牙利人才能有如此独特的角度:解放军攻打并占领布达佩斯之前肯定要先经过前苏联,一定先把前苏联打个稀巴烂。然后从布达佩斯撤退回中国还得经过前苏联,还得蹂躏一次前苏联。所以匈牙利人宁可牺牲自己一次,换取前苏联被蹂躏两次,赚了。
提前祝大家春节快乐,龙年大吉,万事如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