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b470170583 探求人生之道,科研之道,爱情之道,友情之道,道可道。

博文

[转载]可以分享的教育秘密 ——走近和走进孩子的世界-(4)

已有 1313 次阅读 2022-12-28 16:2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文章来源:转载

可以分享的教育秘密 ——走近和走进孩子的世界-(4)

作者:黄敏 (华中师大一附中 ) 

    【编者按:202018日晚华中师大一附中家长学校大讲堂第48期,华师一附中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语文骨干教师黄敏老师,在1号报告厅为500多位家长做了一场《可以分享的教育秘密——走近和走进孩子的世界》的讲座,讲座结合家庭教育四个方面问题交流见解和方法——语言鲜活、妙语连珠、精彩纷呈,饱含教育哲理、智慧和方法。会后多位家长盛赞黄老师的讲座指点迷津,受益匪浅,希望阅读黄老师讲座的文章加深领悟。这里把黄敏老师在家长学校讲座的整理文稿发表,供更多家长学习参考】


四、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何在,过程即结果

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何在,教育的终极目的何在?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新的人才观的定义和即将到来的新人才评价机制。

新的人才观中对人才的定义的核心是,具备优秀的核心素养。

未来,综合素质评价会以更快速更迅猛的方式进入评价体系。很多材料要预先递交供审核。上海纽约大学录取时评委全是外国人,一个中国人都没有。几千位报考考生的材料放在那里,评委用几个月的时间来寻找报考考生的亮点,选拔他们所需要的人才。

 复旦的自主招生问考生是否会做饭,一个考生把自己做蛋炒饭的流程,把他会做的蛋炒饭的种类津津有味地讲给评委听,获得评委的青睐,因为评委认为能把这样一件小事做好,做得这么认真,这么有热情,这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不是会做多种蛋炒饭有什么了不起,而是积极阳光的心态,这种热情积极认真的素养很可贵。 

还有一个成绩很普通的孩子参加复旦的自主招生面试。复旦的自主招生的面试是五个教授面对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进去后,教授们问了五个问题,分别是,一碗稀饭在微波炉中加热后拿出来,碗底是凉的还是热的,不会;请你对《红与黑》中的某个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没看过,不看外国小说;那你看着中国小说,你谈谈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的理解,还是不会,五个教授一连问了五个问题,这个孩子一个都不会,这就一下子陷入僵局中了。可是这个孩子在这个时候对五位教授说:你们问的都是你们会的,我问你们一个问题。教授说,可以啊,就是这么一句话,马上打开了僵局,后面的交流就非常顺畅了。面试结束后,孩子感觉一般,过了不久,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他居然通过了复旦的面试。

这些事例都说明,评价的标准在悄悄发生着改变,我们的学生将面临非常宽广的选择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不断的比较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评价本身就应该是多元的。从评价的改变,我们的教育观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是高分,是状元,是清北,是600分以上,这些都对,又不完全对。或者我们平时说的都对,做的不一定对。单一的评价早就过时了。无论是从高考评价制度的改革,还是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多元的评价成为主流,而在多元之中,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从对一个人的根本性的评价出发来考查。未来的评价将分为选拔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两个方面。前者着眼于教育的筛选、选拔功能,后者着眼于教育的发展功能,即着眼于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再比如有一所国外名牌大学的考试,没有试卷试题,而是给了一段音乐让考生听,然后要求你根据这段音乐画一幅画,或者根据这段音乐设计一个耳环。将来的中、高考会沿着多元质的方向走,因为人的九种智慧是等质等价的。

卓越教育要求有教无类,人人发展,每个人都能达到他能达到的高度。

在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忠旨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在牛津,大学本科教育的忠旨是培养有教养的公民,这都是着眼于公民教育的人才培养。

今天的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靠几个精英是远远不够的,这是整体主义的教育思潮,即整体的人。教育和学校应该是标准化,统一化,创新拔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回归基础教育本来的功能,即人格与人性的培养。基础教育培养的两个重点,首先是人格,其次是学力,学习能力。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学校教育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发现自我,这个过程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

教育是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的过程。

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來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愛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連接。教育是让一个学生学会关心(关爱、关切、关联),这里重点讲的是关爱伦理,讲的是人性化,人情味。学生要学会关心,关爱,关切,关联,关切是指有探究的欲望。人是最高级的探究动物,教育就是张扬探究的欲望。关联是指解读自然,解读人类社会的关系和能力,这是发达国家都知道的新三关,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智慧,健全品格。

人们对人才的认识在改变,全世界对人才培养的观念在改变,教育的思想在转型。

全世界的先进教育都换了赛场,我们怎能还在旧的赛道上拼命?

教育是为了民族复兴和学生发展。没有健全的人性,就没有健全的经济和社会,现在是大众教育的时代,而非精英教育的时代。1985年发表的《学习权宣言》专门提出了学习权学习权,即每个人天生就有阅读、写作的权利,提问、深思的权利,想象、创造的权利,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保障学习权意味着,我們面对的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学习的主权者。这个思想起点很高,这是教育民主的具体体现。

高中,是人的基本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是真正的基础教育,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高中阶段兼备国民基础教育和人才预备教育两个方面。

教育和医学一样,只是教育是用课程来完成对人的心智、心理的干预。

    从本质上来讲,教育就是让孩子形成世界观,也就通过教育,让孩子知道,世界是什么。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通过受教育来实现的。具体地说,教育就是通过学科的思维与眼光认识世界是什么,之所以有不同学科,就是要通过多门学科的学习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完善世界观。

北大教授渠敬东认为,教育要不断反思其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他认为,应该是是重回孩子的健康。即学生要刻苦,而不要痛苦。即洛克所说的,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也就是是华师一附中周鹏程校长提出的身心健康,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任何的透支都不可能让一个孩子走得更远,哪怕实现了目的,也会留下心理阴影,那不是成功的经验。而一个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长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热爱与忠贞,才是教育需要的。

他需要体力,需要健康的身体。身体的健康、体魄的强健是一切的基础。

他需要健康的心理。心理不健康目前最突出表现是脆弱和孤独。脆弱是指不能面对失败,不能接受批评,不能忍受长时间处于失意状态的考验。而心理健康强大的人,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于面对失败的,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你就不是人才。成就居里夫人的,不就是几千次的失败吗?换句话说,她能人别人忍不了的。人当然要聪明,但最根本不的不是聪明,是能够忍受失败的考验,是能够够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勇于承认自己的缺陷。凭什么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按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全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再说孤独,孤独疏离的人不能聚集周围人的能量,也无法从别人那里获得能量,又如何会成就自我呢?

他需要精神的健康。在华师一,在我们这优秀学子荟萃的名校,这是我们在课堂内外,在教育教学中反复渗透的东西。那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应该有无我之境,不能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成功,要对伟大的人和事物有敬畏感,要对以往的历史和传统有敬畏感。那些榜样,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物,是引领我们自己的力量。国之栋梁,还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和舍我其谁的担当。

令人无奈又无力的是,今天的教育有很强的竞争色彩和功利色彩,个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种全面的彻底的竞争状态。在无所不在的丛林中,,每个人必须在每一刻胜出,最后才能胜出。其实,每个人在每一刻胜出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注定失败了。这就是弗洛伊德讲的,庞大的超我结构使得每个人在竞争中最后的心灵处于一个全面压抑的状态。

这样的学习历程,让人如何保持对知识的纯真兴趣?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持久热爱?长期经历这个过程,会让人不再感受到知识的神圣。因为获得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赢。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会扼杀教育,扼杀未来。

所以要留住孩子们单纯朴素的心,让他们有能力去喜欢他喜欢的事情,去追寻他所敬仰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在于它能够和世界和解,能够在前辈和后代之间,扩展出连续的生命,而不是在每一次竞争中,得只剩下自己,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破的心灵。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要落实到生命个体的具体情境中,研究学生比研究教学更重要,教师的思维已经开始从教好一节课转向读懂一个人,给予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全球教育领航者的共识是:人生之路比升学之路更长,更重要。

所以,我们终于必须回到教育最本质最朴素的意义——育人。

国际中小学改革惯例是改革以10年为一个周期,但是无论教育怎么改,方式方法方案体制机制如何变,我想,万变不离其中,那就是教育最本质的功能——促进人的成长,促进人的全面成长和终身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他自己。

这就是我希望传递给大家的真诚与理性的力量。与其说是回到真实与常识,不如说是回归传统,回归尊师重道、尊师重教的传统。这种美好传统风尚的回归,必将让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家庭受益,也必将造福全社会。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所有成功与幸福的花儿,当初都浸透了汗水与泪水。新的一年,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愿大家继续真诚且执着的付出,也愿大家都有好运的眷顾!

 谢谢大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2560-1369524.html

上一篇:[转载]可以分享的教育秘密 ——走近和走进孩子的世界-(3)
收藏 IP: 218.200.9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