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加州两断层一相逢 恐引发7级大地震:验证协查通报的警示作用

已有 2236 次阅读 2016-1-6 06:1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旱震理论, 月亮赤纬角, 加州大震, 气象前兆

加州两断层一相逢 恐引发7级大地震:验证协查通报的警示作用

                    杨学祥,杨冬红


气象极端异常预警加州大震



   图1 美国加州处于暖流中心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月4日报道,科学家警告说,美国加州面临着爆发重大地震的风险。加州地下有两条极其危险的断层线,两者一旦交汇,可能会诱发7.3级大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6-01/8322646.html 

   根据旱震理论,在地震前,由于地下岩浆的旋转带动着地上空气的旋转,旋转的空气中心气压较小,所以会出现日平均气压最低的现象。由于岩浆旋泉会把温度很高的岩浆从下地幔或外核输送到上地幔,热量会扩散到大气中,会使气温升高,所以会出现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最高的现象。又因旋转的岩浆会产生磁场,当磁场较强时,磁场中的分子容易放热,这又会使气温降低,所以会出现日最低气温最低的现象由于临震前气温的降低,空气会下沉,冷暖空气在此汇合会形成降雨,因此会出现日降水量最大的情况。

   值得关注的是,受风暴系统影响,北极遭遇到一股罕见的热浪。2015年12月30日,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比起往年的温度真是高出近30摄氏度。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国际北极浮标项目的监测数据报道,北极附近区域30日气温在-1.1℃至1.7℃之间变化,在某个短暂时段内超过了零摄氏度。这个气温比美国中西部大多数城市要高,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基本持平。

   而北极平时的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大约在-20℉(华氏度,约-28.9℃),而眼下气温已经逼近盛夏时的高温。在同一个风暴系统的影响与低气压的作用下,美国中西部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而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比预期还要严重,对大气环流、天气模式以及北极气温均造成影响。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达到1997年、1998年的强度,即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http://news.jsnol.com/local/2016/0102/25047.html 

   2015年极强厄尔尼诺已经发生,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

   地震前兆已经非常明显,加州两断层引发7级大地震的预警值得关注。


加州大震预警记录:


   2012年2月20日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4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中新网2015年4月2日电据“中央社”报道,由于严重干旱,美国加州州长布朗(JerryBrown)下令实施强制性限水措施。这在加州历史上是第一次。

   据媒体此前报道,依据气象预测,加州连年的干旱似乎将持续下去,当局警告,加州将出现前所未见的水源短缺、森林野火威胁升高、农作物收成和农民收入锐减、更高的电费,以及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面临庞大的经济损失。

   专家表示,加州和西部大部分地区,将对抗预期在未来几个月将更将恶化的干旱。而且负面的冲击更加严重,因为科学家甚至预测在本世纪中期以前,加州将面临超级干旱。

http://news.sina.com.cn/w/2015-04-02/091631674063.shtml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2004-2018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强震的天文背景: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统计数据表明,在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期强震频发。2008年我们撰文指出,全球8级以上强震具有近似9年的变化规律。图1 是根据公元1896年至公元1980年全球8级以上地震目录编绘的。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05-1906年、1923-1925年、1941-1942年、1959-1960年、1977-1979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896-1897年、1913-1914年、1931-1932年、1949-1951年、1968-1970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8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9年变化周期:1897- 1906- 1914- 1923-1932-1941- 1950- 1960- 1971- 1978年。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8级以上地震频发期,1925-1946年的拉马的冷暖位相对应8级以上地震的减少时期。

   1960年智利9.5级地震发生在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04年12月26日、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印尼三次8.5级以上地震就发生在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1004.html 

   强震的气象条件: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6];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7]。1990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1950~1979年期间,共有15个暖水年,其中12年均发生了8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80%。根据公元前2000~公元1979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6405.html 

   地震周期规律:我们在2006年指出,统计数据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0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国外数据4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0次),在2004-200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目前已达到6次)。

   统计结果表明,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2004-2018年是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6547.html 

   人们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 年、1964年4场特大地震和7次8.5级以上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年12 月26日印尼就发生了强地震海啸,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尼的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发生的9级地展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暖位相末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所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就像船的吃水线卸载上升,加载下沉一样)也是冷位相初期强震频发的一个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0440.html 

   目前处于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2015年强厄尔尼诺爆发高峰时期,三者叠加将导致强震频发。

   2004、2005、2007年印尼三次8.5级以上地震就发生在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2006年厄尔尼诺和2007年拉尼娜,这三者叠加导致特大地震频发。

   强潮汐对地震有激发作用。在地球地震能量大量积累的过程中,强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形成的地球潮汐形变、地球自转减慢或加快、地球扁率变大或变小,与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性。2015年10月强震与潮汐组合一一对应,表明地震高发期正在到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9944.html 

   我们在2015年9月12日指出,2015年强厄尔尼诺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将导致大震集中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276.html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4]。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2010年2月27日发生智利8.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发生日本9级地震,2012年4月11日发生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2015年5月30日日本发生8.1级地震,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地区),验证了我们的预测。

   我们在9月14日指出,余下的北美和俄罗斯仍然是高风险地区;海岛地震连续发生,日本依然是高风险地区;回归点中国的高风险地区在西部(包括云南)和台湾,美洲西部山脉的冰川融化也构成回归点。

  2015-2018年为特大地震活跃期,发生概率较高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6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707.html

   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华盛顿大学地质学家布赖恩·阿特瓦特表示:“在一段很长的地质史时期内,智利发生什么,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就会发生什么。这并不是一个有关‘是否’的问题,而是有关‘何时’,即下一场地震何时发生。”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北美的地震也指日可待。最近在南北美洲的周围,6级以上地震频发,2012年-2014年美洲强震频发的趋势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096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065.shtm

   2015年9月17日美洲西部山脉的冰川融化回归点智利发生8.2级地震,并可能发生更大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2724.html 

   美国准备好了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0003.html 

   太空总署喷射推进实验室(JPL)地震学家日前的一篇论文验证了我们的协查通报,南加州未来两年半内地震几率达99.9%,就在我们预测的2015-2018年特大地震活跃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0229.html 

   加州500年大旱是大震临近的前兆,2015-2018年特大地震活跃期是可能性最大的爆发时间,国内外的预估不谋而合。

   希望媒体能及时向美国传送这一重要信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022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022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0288.html

    2016-01-01 02:39:06大公网消息,据法新社、《华盛顿邮报》报道:今年冬天全球天气反常,影响北大西洋的风暴继令美国和英国多区饱受龙捲风或水灾蹂躏后,再席捲北极。北极冬季气温理应在-30℃左右,但周三气温突然上升至0℃,有气象专家形容情况“非常可怕”。

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6/0101/3261999.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230/22/476103_524291670.shtml

   有报道称,北极涛动是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涨的一种跷跷板现象。通常情况下,北极地区冬季受低气压系统支配,而中纬度地区受高气压支配。此时,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限制了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

  美帝官方预测,下月跷跷板上的两泡走弱,高低压间坡度有走缓趋势。这意味着冷空气即将趁虚而入强势回归?那是不是意味着1月雾霾会变少?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5/1231/140111280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384.html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对唐山地震提前提出了告急。

   旱震理论描述: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在月亮和太阳对地球产生的万有摩擦力的作用下,地下岩浆是流动的,流动的岩浆有时会形成旋转上升的岩浆旋泉,岩浆旋泉会在这一地区的下面形成一个高温岩浆洞,使得这一地区的地温长时间较高,地温升高会将地下水蒸发,并会使这一地区的气温升高,空气上升,阻碍高空冷暖空气的汇合,造成这一地区无法降雨形成干旱,同时还会使这一地区的地壳变薄,承受力变小,容易破裂。 在高温岩浆洞的底部,流动的岩浆容易再次形成岩浆旋泉,这时形成的岩浆旋泉阻力小、威力大,它能将地壳顶破,引发地震,因此干旱后容易发生地震。

   在地震前,由于地下岩浆的旋转带动着地上空气的旋转,旋转的空气中心气压较小,所以会出现日平均气压最低的现象。由于岩浆旋泉会把温度很高的岩浆从下地幔或外核输送到上地幔,热量会扩散到大气中,会使气温升高,所以会出现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最高的现象。又因旋转的岩浆会产生磁场,当磁场较强时,磁场中的分子容易放热,这又会使气温降低,所以会出现日最低气温最低的现象。由于临震前气温的降低,空气会下沉,冷暖空气在此汇合会形成降雨,因此会出现日降水量最大的情况。

   受风暴系统影响,北极遭遇到一股罕见的热浪。2015年12月30日,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比起往年的温度真是高出近30摄氏度。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国际北极浮标项目的监测数据报道,北极附近区域30日气温在-1.1℃至1.7℃之间变化,在某个短暂时段内超过了零摄氏度。这个气温比美国中西部大多数城市要高,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基本持平。

   而北极平时的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大约在-20℉(华氏度,约-28.9℃),而眼下气温已经逼近盛夏时的高温。在同一个风暴系统的影响与低气压的作用下,美国中西部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而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比预期还要严重,对大气环流、天气模式以及北极气温均造成影响。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达到1997年、1998年的强度,即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http://news.jsnol.com/local/2016/0102/25047.html 

   2015年极强厄尔尼诺已经发生,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

   加州两断层引发7级大地震的预警值得关注。

 

相关报道


地质学家:加州两断层一相逢 恐引发7级大地震

2016-01-05 20:14:00中国日报网 分享 参与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月4日报道,科学家警告说,美国加州面临着爆发重大地震的风险。加州地下有两条极其危险的断层线,两者一旦交汇,可能会诱发7.3级大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中一条断层名叫“海沃德断层”,是全世界断层之中,常住人口最为密集的一个。另一个名叫“罗杰斯·克里克断层”。美国地质学家珍妮特·瓦特科担心,这两个断层有可能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巴勃罗湾的地下“暗结连理”,有机会诱发7.3级的大规模地震。

   中国1976年爆发的唐山大地震为7.8级,造成了逾24万人死亡、16.4万人重伤。

   这两条断层究竟会不会连上,学界对此已经争论了多年。断层附近的当地居民也早早收到警告说,地震可能爆发,百姓要做好准备。

   瓦特说:“我们现在拥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些断层在湾区越来越近,或者有可能已经直接相连。如果这两条断层都发生地震,后果将是灾难性的——那可是非同小可的地震。”瓦特在圣巴勃罗湾利用声学设备进行水下调查时,得到了这一发现。瓦特认为,湾区当地居民应该做好准备,以防地震当真发生。

   旧版地图显示,两个断层之间相隔大约4公立。不过,瓦特的最新发现显示,两个断层已经相当接近了。

    2014年8月,旧金山湾区北部爆发了6级地震,导致3人受伤。地震持续在凌晨3点30分左右发生,持续了30秒。这是湾区20多年来最大的一场地震。(信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6-01/832264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8379.html

上一篇:日本九州出现高浓度PM2.5:全球多国出现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
下一篇:从城市污染到区域性污染:污染企业外迁绝非治本之策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3 苏德辰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1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