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全国大部持续升温 黄淮等地最高温将达20℃:关注12-15日潮汐组合

已有 2256 次阅读 2015-2-10 17:4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升温, 雾霾

全国大部持续升温 黄淮等地最高温将达20℃
2015年02月10日07:08   新浪天气 我有话说(1人参与) 收藏本文
最高气温预报最高气温预报
全国霾24小时预报全国霾24小时预报

  中国天气网讯 昨天(9日),较强冷空气对我国的影响进入尾声,中东部大部气温回升。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黄淮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将持续升温。全国降水稀少,仅在东北和西南地区东部有雨雪。同时,华北、黄淮有间歇性轻度霾,江淮、江南雾增多。

  监测显示,受到冷空气余威影响,昨天14时,江南、贵州和广西西部等地较前天同时次有2-6℃的降温。我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普遍回升,尤其是内蒙古中部、东北、华北和黄淮等地,升幅有4-12℃。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且范围有限,大部地区将继续回暖。特别是黄淮、江淮和江南等地,进入2月中旬后,最高气温将达到15℃以上,部分地区可达20℃,气温偏高较为明显。

  未来三天,我国大部雨雪少,天气干燥,雨雪主要出现在黑龙江、吉林东部和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预计,未来三天,贵州、云南东部等地多阴雨天气。

  昨天,华北一带处于冷空气间歇期,霾天气再现。预计到12日,由于冷空气较弱,华北、黄淮一带有间歇性轻度雾、霾,其中9-10日白天有轻度-中度霾,10日夜间-11日雾、霾将逐渐减弱,12日又发展。同时,江南、江淮的雾呈逐渐加重趋势。

  近日,北方天气干燥,加上正处于供暖期,室内外空气湿度都很小。提醒公众注意补水,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必要时可使用加湿器提高室内湿度。另外,相关部门要注意森林草原和城市防火安全。

文章来源:中国天气网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5/0210/0708106259.html

2015年2月潮汐组合:今冬先暖后冷

已有 1436 次阅读 2014-6-20 20:15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组合    推荐到群组

            2015年2月潮汐组合:今冬先暖后冷

                         杨学祥

  2015年1-4月为强潮汐时期,2014年11-12月,2015年5-6月为弱潮汐时期。2015年2月是本时段强潮汐时期的第2个月,地震进入高潮。2014-2015年冬季可能先暖后冷。为配合相关的灾害预测,特提前将2015年1-4月潮汐组合公布于众。

  潮汐组合A:2月7日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2度,2月4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12日为日月小潮,1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18.39835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小,自转变快,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潮汐组合C:2月21日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南纬0.00052度,19日为日月大潮,19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为最大,自转变为最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 2月26日为日月小潮,2月27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18.33230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为最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13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7098.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取决于两种因素的较量:南极海冰和地球自转
下一篇:明日蓉城预计中或重度污染 13日起持续性雾霾:关注2月潮汐组合
收藏 IP: 222.168.41.*| 热度|

3 钟炳 周少祥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