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日起北方降温4-10℃ 东北局地有暴雪:关注17-20日潮汐组合
潮汐组合D: 11月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19.53457度,11月17日为日月大潮,22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明起北方降温4-10℃ 东北局地有暴雪
2013年11月15日06:39 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15日),我国大部处于冷空气影响的间歇期,气温以小幅波动为主。明天,一股实力较强冷空气开始影响我国,淮河以北多地将迎大风降温,东北地区还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需注意防范。
今天,我国大部气温以小幅波动为主,江南、华南升温幅度普遍在2-5℃,天气以晴天为主;内蒙古中部、黑龙江北部等地有小雪或阵雪。
明天,新一股实力较强冷空气开始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内蒙古东部、东北一带将会出现大范围降雪,黑龙江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
后天,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中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黑龙江中东部、吉林东部等地有大到暴雪。
在冷空气与雨雪的打压下,内蒙古、东北、华北以及山东北部普遍将会迎来4-8℃的降温。东北地区降温尤其猛烈,累积降温幅度可达10℃左右。哈尔滨、长春18日最高气温或创今年下半年来新低,伴随雨雪,体感将十分寒冷。
专家建议,此次降温幅度较大,并有雨雪,各地应及时对温棚采取防寒和防雪措施,预防温棚蔬菜冷冻害,做好温棚的防风措施。另外,雨雪天气将对交通产生不利影响,驾车出行要降低车速、保持车距,注意路况。
重要天气
1.东北地区将有明显降雪天气
从16日开始,受新一股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普遍降温幅度有4~8℃,局地降温可达10℃以上。黄淮及其以北部分地区将出现4~6级大风。16~17日,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有降雪天气,其中黑龙江中南部、吉林中东部的部分地区有大雪,局地暴雪。
2.江淮江南等地有雾
预计今天早晨到上午,黄淮东部、江淮大部、江南中北部和西部、四川盆地中东部、辽宁中东部等地有轻雾,其中,苏皖中南部、江西中北部、湖南西南部和东部、辽宁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能见度不足1000米的大雾。
未来三天具体预报
15日08时至16日08时,内蒙古中部、黑龙江北部等地有小雪或阵雪;贵州中西部、云南东部、海南、台湾东部等地有小雨或阵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中西部等地有4~6级风。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天气。
16日08时至17日08时,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大部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黑龙江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贵州、云南、海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雨或阵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南部、华北、黄淮等地有4~6级风。渤海、黄海中北部将有7~8级、阵风9级的西北风
17日08时至18日08时,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中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黑龙江中东部、吉林东部等地有大到暴雪;贵州、云南、海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雨或阵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西部、华北北部等地有4~6级风。渤海、黄海、东海北部将有6~8级、阵风9级的西北风。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3/1115/063996374.html
潮汐组合A:10月3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51度,11月3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11月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19.51287度,11月6日为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中等,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1月10日为日月小潮(上弦),1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44度,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 11月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19.53457度,11月17日为日月大潮,22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11月26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1月2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63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32193.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