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今日天宇上演全环食:赤道日食有利于拉尼娜形成

已有 3613 次阅读 2013-11-3 11:1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厄尔尼诺, 日食

今日天宇上演全环食:赤道日食有利于拉尼娜形成
                杨学祥

   天文奇观“全环食”11月3日将现身天宇。根据相关预报,本次全环食开始阶段,大西洋西部等地区可观测到日环食,随后日环食转变为日全食,进入非洲中部,在索马里中部结束。南美洲北部、欧洲南部、亚洲西南部等地区可以见到日偏食。
 
   根据林振山等人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多次日食发生在赤道(两极),可导致拉尼娜(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关注11月3日日食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

表1  日食-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预测(据林振山等,1999)
                                                                                     
日食时间   中午见食纬度   日食中心区     ri      R1      R2     预测(实况)
2013-05-10   2                            赤道       -1  
2013-11-03   4                            赤道       -1        -2      0    拉尼娜?
2014-04-29   p                            极区       3
2014-10-23   p                            极区       3          6      4
2015-03-20   p                            极区       3
2015-09-13   p                            极区       3          6      12   厄尔尼诺?
拉尼娜增强趋势难以改变
 
SST Anomaly 201307 (center)  2013 1-12                                                                                      
相关报道:                            


今日天宇上演全环食 我国公众可网络“追日”
 
作者:周润健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3-11-3 10:35:28  
 
 
   天文奇观“全环食”11月3日将现身天宇。天文专家表示,本次全环食的食带主要穿越中非地区多个国家,全环食的发生尤为稀罕,我国有兴趣的公众可借助互联网等方式了解此次盛况。
 
   日食,又叫日蚀,在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并在一条直线上时发生。这时对地球上的部分地区来说,月球位于太阳正前方,来自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被挡住,因此看起来好像是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
 
   日食分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三种。同一次日食,如果一部分地区可见全食,另一部分地区可见环食,则称全环食,也称“混合食”,非常罕见。
 
   那么,“全环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天文专家解释说,如果日食发生期间地月距离恰到好处,那么从地球上观测到的太阳和月球的视直径就会几乎相等。但由于月球的运动以及地球表面起伏会造成地月距离在日食发生期间的数小时内有微小变化,这就会导致“混合食”的形成。
 
   根据相关预报,本次全环食开始阶段,大西洋西部等地区可观测到日环食,随后日环食转变为日全食,进入非洲中部,在索马里中部结束。南美洲北部、欧洲南部、亚洲西南部等地区可以见到日偏食。
 
   “虽然不能亲历现场观赏,但我国感兴趣的公众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机、广播、电视等媒介及时了解此次全环食的盛况。”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提醒说。
 
   据了解,21世纪一共发生7次全环食,上一次发生在2005年4月8日,下一次发生将在2023年4月20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1/284597.s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38557.html

上一篇:汤加附近海域发生6.5级地震:关注10-31至11-3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地球进入强震百年周期:2020-2030年趋势分析
收藏 IP: 202.198.152.*| 热度|

4 杨华磊 张焱 周少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