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台湾发现全球首例H6N1禽流感病毒患者:2013年流感流行变强

已有 2470 次阅读 2013-6-24 11:2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光明日报, 禽流感, 台湾地区, 可能性, 年轻女性

台湾发现全球首例H6N1禽流感病毒患者
 
作者:陈海波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3-6-24 9:40:54选择字号:小 中 大
 
近日媒体报道,台湾发现了全球首例H6N1禽流感病毒患者。针对此事,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日前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21日下午,他们接到台湾地区卫生部门通报,确定一名已痊愈出院的年轻女性患者为H6N1病毒感染者,这是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这种病毒,患者的34名密切接触者均未检出H6N1禽流感病毒。卫计委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国大陆还没有发现这种病例,H6N1在家禽中存在广泛,致病性和传播力都比较低,大家不必恐慌;但由于这次是首次在人类身上发现,还没有找到致病源头,卫计委将密切关注。
 
据介绍,H6N1为普遍存在家禽间的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此前全球未曾发现人类感染病例。台湾疾病管制局近日表示,5月20日接获某医院通知,一位轻微肺炎病患的呼吸道检体,分离出无法次分型的A型流感病毒,进一步检验并进行基因定序是H6N1流感病毒,该患者从未离台,也无相关禽鸟接触史。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6/279259.shtm
 

2012-2013年流感大流行变强的可能性

2010-5-1 07:41|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流感爆发,周期  

   点评:流感爆发具有6大气候特征: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一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处于太阳黑子极值年;当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和严重低温冻害。其中,太阳黑子谷年中流感强度较弱,峰年流感强度较强。本周期流感爆发在2009年谷年发生,强度较弱,不排除在2012-2013年太阳黑子峰年变强的可能性。

   2012年厄尔尼诺已经发生,流感增强值得关注。

世界流感大流行周期和亚周期及相关条件表

世界流感大流行周期和亚周期及相关条件表

 

(杨冬红,杨学祥

 
时   期
1890-1924
1925-
1946年
1947-1976
1977-
1999年
2000
-2030
拉马德雷PDO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流感大流行周期
 爆发期
间歇期
爆发期
间歇期
爆发期
亚周期及相关条件
第一亚周期
(1888)-1889
 
1957-1958
 
2009
2012?
第二亚周期
1899-1900
 
1968-1969
 
2019?
2023?
第三亚周期
1918-1919
 
(1976)-1977
 
2030?
2034?
太阳黑子
1889谷年
1901谷年
1917峰年
 
1957峰年
1968峰年
1976谷年
 
2008?
2012?
2019?
东北冷夏年o和低温冷害年*
1888o
1902o
1918o
 
1957o*
1969o*
1976o*
 
2008?
2012?
2019?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2.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3.       杨冬红, 杨学祥.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 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4.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5.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       杨学祥. 正在被证实的三大预警: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 2009-05-15 光明网-光明观察.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5/15/content_921510.htm
7.       杨学祥,杨冬红. 流感流行具有周期性但间隔并非日益变短. 发表于 2009-6-25 2:33:48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0114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0426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7113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1832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2243.html

上一篇:台风或可引发地震:关注潮汐组合增强台风“贝碧嘉”
下一篇:中大西洋海岭北部发生6.4级地震:关注6月潮汐组合
收藏 IP: 221.9.94.*|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1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