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发生7.0级地震: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

已有 3666 次阅读 2012-2-27 05:3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震, 俄罗斯, 高潮, 北半球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发生7.0级地震: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
                 杨学祥
    我在2月25-26日相继指出,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表明,全球强震向北半球转移,北半球强震将进入高潮。以下相关原因值得关注:
    其一、气象学家只关心全球变暖导致的气象灾害,忽略了相关地质灾害的发生。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破坏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冰融陆地上升、海洋地壳下降的地壳均衡运动和水均衡运动,这是形成地震火山活动的重要原因。
    欧洲一些气候专家称,北极地区巴伦支―卡拉海海冰的急剧减少,是大寒潮的直接原因。巴伦支海位于挪威与俄罗斯北部,海区大部分有结冰现象。随着海冰消失,大量的热量从海里释放到上面的冷空气中。上升的空气使大气失去稳定,改变了北极地区与南面地区之间的空气压差,改变了气流的模式。与此同时,地表大量的物质转移也导致强烈的地壳均衡运动。
    其二、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世纪所有4场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1952年堪察加发生9级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60年智利发生9.5级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9.2级地震。这一时期的特大地震特征是,先从北半球开始(2次),然后转向南半球(1次),再次转回到北半球(1次),即北半球强震先进入高潮,这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在前十年频发的原因。
    在2000-201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岛连续发生了9.1级以上强震,2010年智利发生了8.8级强震,2011年日本发生了9级强震。8.5级以上地震,2004、2005、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三次、2010年智利发生一次,全部集中在南半球。这一时期的特大地震特征是,特大地震先从南半球开始(2次),然后转向北半球(1次),并可能再次在北半球发生,即南半球强震先进入高潮,这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在前十年未达到高潮的原因。
    伴随特大地震向北半球的转移,中国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的中间十年和后十年将进入地震高潮,东部地震和中西部地震都值得关注。
    其三、除了8.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年的连续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3次8.5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也发生了3次强震(见表1)。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相关新闻: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发生6.8级地震
2012-02-26 16:4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莫斯科2月26日电(记者周良)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图瓦共和国26日发生6.8级地震。据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公布的初步消息,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也没有给当地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发生在莫斯科时间10时17分(北京时间14时17分),震中位于图瓦共和国首府克孜勒市以东107公里处,震源深度11.7公里。地震发生时,克孜勒市有强烈震感,当地居民纷纷跑出大楼。邻近图瓦共和国的哈卡斯共和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鄂木斯克州以及伊尔库茨克州均有不同程度震感。首次地震发生后,图瓦共和国还发生了强烈余震。该共和国紧急情况委员会呼吁当地居民保持镇定,不必过度恐慌。
  另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的震级为7.0级。
  去年12月27日,克孜勒市以东100公里处曾发生过6.7级地震。
责编:蓝天鹏
http://www.cnr.cn/gundong/201202/t20120226_509208427.shtml
2012年3月潮汐组合:关注强震活跃期
2012-2-5 13:49
                  2012年3月潮汐组合:关注强震活跃期
                                杨学祥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2012年8月-9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2年3月-7月,2012年10-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2年3月是上半年第1个强潮汐月,3-7月为超长强潮汐时期和地震活跃期,潮汐强度相对变大,地震活动增强,5月进入地震高潮。今年冬春弱潮汐在前,强潮汐在后,后期较冷,时间延长,有利于出现倒春寒。
    本月为强潮汐时期,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448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1513
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的标志:日本9级地震
2012-2-26 04:58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地震 统计规律 拉马德雷 冷位相
               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的标志:日本9级地震
                                杨学祥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踪。
    这次地震给出的预警信号是,北半球强震将进入高潮。
 拉马德雷冷位相
  北极涛动和拉尼娜被公认为是此次欧洲极寒的成因之一,可是,为什么1977至1999年的拉尼娜年
不发生欧洲寒流?中国地球物理专家杨学祥说到一个无人提及的气候现象:拉马德雷。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分
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据杨学祥
称,目前地球处于长周期的变暖高峰,中短周期的变冷初期。2000~2030年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
温阶段和冷冬开始频繁发生。
  规律也显示,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8.5级以上)的集中爆发时期。
  海冰剧减
  欧洲一些气候专家称,北极地区巴伦支―卡拉海海冰的急剧减少,是大寒潮的直接原因。
  巴伦支海位于挪威与俄罗斯北部,海区大部分有结冰现象。
  随着海冰消失,大量的热量从海里释放到上面的冷空气中。上升的空气使大气失去稳定,改变了
北极地区与南面地区之间的空气压差,改变了气流的模式。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科学家拉姆斯多夫(Stefan Rahmstorf)说:“海洋中的无冰区,
类似于加热器,因为海水的温度高于北极空气。这样就有利于在巴伦支海附近形成高气压,将寒潮引
入欧洲。”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数据支持。
  巨震降温说
  2000年美国科学家季林(Charles Keeling)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
候变冷。
  2002年,中科院研究员郭增建进一步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
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翻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
  尤其是最近两年,2010年智利地震后,2010年12月欧美暴雪低温、英国遭遇三百年来的最强寒流
;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2012年1~2月出现了欧亚大寒潮。强震和低温之间到底有多大联系,至今还是
一个谜。
  微冰期
  英国《每日邮报》抛出“忘记全球变暖,要担心的是变冷”的言论,并引用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
局科学家对于太阳活动减弱的说法,称地球或进入微冰期(mini Ice Age)。
  微冰期是指,冷的程度不如过去地球经历过的小冰期(Little Ice Age),后者是指16至17世纪
为主的全球性寒冷阶段,结束于20世纪初期。在小冰期,全球平均气温降低了0.5℃―1.5℃。
  但是,微冰期的说法很快遭到世界气象组织的反对,称其断章取义。各国气候学家也说,全球变
暖大趋势未变,但可能在局部出现相对冷期。
  小冰期的周期为1800年,400年前发生了上一次小冰期,因此理论上我们离下次小冰期还早得很。
  据南都周刊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2/02/25/13788581.html
http://tech.hexun.com/2012-02-25/138654436.html
http://www.nbweekly.com/news/tech/201202/29055.aspx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153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1699.html

上一篇: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发生6.8级地震:关注3-7月强潮汐时期
下一篇:与强震相伴:金星和木星与月神共舞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钟炳 金小伟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0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