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中国去年自然灾害致4.3亿人次受灾 1126人死亡:对比

已有 2433 次阅读 2012-1-12 13:5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周期, 旱涝灾害

中国去年自然灾害致4.3亿人次受灾 1126人死亡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1日10:49  新京报 微博
  中新网1月11日电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2011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4.3亿人次受灾,1126人死亡(含失踪112人),939.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
  据悉,近日,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统计局、林业局、地震局、气象局、保监会、海洋局、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对2011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
  经核定,2011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4.3亿人次受灾,1126人死亡(含失踪112人),939.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3247.1万公顷,其中绝收289.2万公顷;房屋倒塌93.5万间,损坏331.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096.4亿元。
  2011年,中国相继发生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云南盈江5.8级地震、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连旱、南方暴雨洪涝灾害、沿海地区台风灾害、华西秋雨灾害、西藏亚东地震灾害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影响。综合判断,2011年我国自然灾害灾情较常年偏轻,但局部地区受灾严重。其中,四川、陕西、湖南、云南、贵州、湖北等省灾情较重。
  灾情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灾害多发频发,南方损失较重。全国9成以上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南方部分省份由于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阶段性干旱、洪涝灾害影响,重复受灾、连续受灾,损失较为严重。
  二是水灾旱灾并重,旱涝交织影响。旱灾和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30%和40%。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出现旱涝急转,华西、黄淮等地遭受严重秋汛灾害。
  三是台风损失偏轻,地震外强内弱。2011年先后有7个台风登陆我国大陆地区,因台风导致的死亡(含失踪)人口、倒损房屋数量均较常年减少8成以上。地震活动外围强内陆弱,小震大灾事件时有发生。大陆地区共发生17次5级以上地震。
  四是灾贫效应叠加,城市灾害突出。2011年,全国因灾造成的死亡(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超过80%分布于“老、少、边、穷”地区。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再次凸显。汛期全国130余个县级以上城市进水受淹,城市安全运行受到较大影响。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2010-12-18 07: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杨学祥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灾害的最强信号。我们在2009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尼诺事件,因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等重大灾害[1]。事实上,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不仅给全球带来流感爆发,而且给全球带来暴雪和酷暑、干旱和洪水、强震和大风灾害。
    2010年的拉尼娜事件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28]。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29]。
参考文献(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47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28308.html

上一篇:2011冬春初夏连旱60年来罕见:2011年灾害事件回顾
下一篇:哈尔滨“贫雪”历史罕见:与长春对比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张骥 许培扬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0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