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新疆吉林将迎来强降雪 北方局地降温可超10℃:关注低温冻害

已有 2562 次阅读 2011-11-21 12:2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降温, 吉林

新疆吉林将迎来强降雪 北方局地降温可超10℃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1日11:47  中国新闻网
11月20日,新疆阿勒泰市民在大雪中出行。当日,受寒冷气流影响,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普降大雪。降雪给当地居民出行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中新社发 唐晓波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11月20日,新疆阿勒泰市民在大雪中出行。当日,受寒冷气流影响,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普降大雪。降雪给当地居民出行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中新社发 唐晓波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中新社北京11月21日电(刘辰瑶) 据中央气象台21日预计,未来几天中国新疆北部、吉林东部等地将有较强降雪,北方冷空气未来一周活动频繁,气温表现低迷。自上周以来在中国西北部、东北部持续的降雪和低温气候,在本周仍将持续。

  据气象监测资料显示,新疆北部在20日再度迎来强降雪,其中阿勒泰、富蕴、青河降雪量达7毫米。预计21日白天到夜间,降雪将有所减弱,主要出现在新疆天山西部地区,22-23日,降雪范围将继续扩大,新疆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东北地区中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其中阿勒泰地区、伊犁地区将有中到大雪。新疆西北部、辽宁中东部、吉林东部局地有5~10毫米的大雪。

  中央气象台预计,21-23日,内蒙古、东北、华北、黄淮、江淮东部、江南东部等地气温将下降4~6℃,部分地区降温可达8~10℃以上,上述大部地区并将伴有4~6级偏北风。

  此外,中央气象台今早继续发布海上大风黄色 ,预计21日14时至21日20时,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南海东北部海域将有9级、阵风10级的东北风,台湾以东洋面、南海西北部和中部海域将有7~8级、阵风9级的东北风。

  气象专家提醒,目前北方地区进入冬季,天气寒冷,降雪增多,对交通运输有所不利,相关地区需及时做好道路除冰除雪和交通引导等工作。(完)

今年冷冬提前出现:美国暴雪是中国暴雪的前兆
2011-10-31 06:32
 
当地时间10月29日,美国东海岸遭遇罕见十月大雪。在纽约中央公园,人行道的积雪已经超过7厘米。
   当地时间10月29日,美国东海岸遭遇罕见十月大雪。罕见的提前降雪已致美国东海岸数百万人断电,纽约州有超过20万人断电。

今年冷冬提前出现:美国暴雪是中国暴雪的前兆
               杨学祥
    由于2011年8月拉尼娜现象的重现,国内外气象部门纷纷预测了今年的冷冬。很多网友询问最冷时间是在前、中、后哪一段?
    2011年8-11月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为弱潮汐时期,我的初步判断为前期暖,后期冷,时间较长,有利于倒春寒发生。因为按照惯例冬季为12月至次年的2月,与实际的入冬时间有出入。
    美国10月的暴雪为我们揭开了谜团:今年冷冬提前出现,我们必须做好预防准备。
    冷冬都出现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前后,太阳黑子谷值年出现极寒,太阳黑子峰值年出现冷冬和严重低温冻害,一般发生在强潮汐时期。
    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0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2010年5月消失,8月重现,预计在11月结束,2009年为太阳黑子异常低的谷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和海啸,这些条件有利于冷冬的发生。由于2011年8-11月为强潮汐时期,美国10月暴雪表明冷冬提前出现。
    根据近年的观测记录,美国暴雪是中国暴雪的前兆。中国冷冬可能在11月至12月初发生,11月末到12月初有发生严重低温冻害的可能性很大。希望有关部门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0289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0183.html

上一篇:密切关注拉尼娜对南美大豆的影响:持续到2012年第一季度?
下一篇:拉尼娜现象11月末开始减弱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