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今年是冷冬吗?
杨学祥
2008年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1]。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21天,其中雨凇持续15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达23天,最低气温为-14.6℃,累积降水量75.4毫米,积雪深度32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11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1/4。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24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1964年出现严重雨凇。这次过程于1964年2月8日开始,雨雪过程持续达13天,灾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汉平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雨凇天气,16日至20日又出现了轻度的雨凇。雨凇对邮电通讯造成很大危害,压倒电线杆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结冰,使得武汉市部分汽车、电车停开。2月5日至26日,应山县冻死耕牛2848头,夏粮减产16.3%。
1977年出现历史极端最低温。这次过程开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我省,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异常低温农业产生毁灭性的冻害。这次低温严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冻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武汉市就冻坏了几千万公斤蔬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1]。
通过统计鉴别,我们发现湖南冻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冻害年,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拉马德雷现象决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两种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1953年、1963年、1976-1977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4.4;196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0.2;1976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2.6,197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阳黑子数为27.5。湖南冻害都处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强沙尘暴年。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内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2-5]。
我们在2008年2月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发生了湖南严重雪灾冻害,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类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就有可能发生。
前三次灾害链为:
1954-1958年灾害链:1954年4月-1956年2月发生了强度为121的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6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发生强度为9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57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7年2月-1958年爆发亚洲流感。
1963-1969年灾害链:1963年7月-1964年1月发生强度为30的弱厄尔尼诺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发生强度为44的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发生强度为72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发生强度为75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69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发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灾害链:1975年5月-1976年2月发生强度为51的强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发生强度为5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76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发俄罗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1954、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雪灾冻害年,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冻害的共同特征。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2-5]。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5],第8大特征是湖南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若流感爆发在2008年(m+1),其强度较弱(类似1977年);若流感爆发在2011年(M),其强度较强(类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8]。
事实上,2007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2008年1月10日到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发生太阳黑子异常低值和厄尔尼诺事件,流感大流行六大气候特征完全具备,2009年4月世界流感大流行爆发。
表1 拉尼娜、厄尔尼诺、低温冻害和潮汐组合对比
低温冻害时间 强潮汐时期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 1954年9月至1955年1月
1964年2月8日至21日 1963年9月至12月
1977年1月21日至31日 1976年9月至12月
2008年1月10日至2月初 2007年9月至12月
1957年1月 1956年12月至1957年4月
1969年1月 1968年10月至1969年1月
2012年1-2月?? 2011年8-11月
这四次严重低温冻害都以强潮汐为冬季的开始(12月),分别发生了拉尼娜、拉尼娜、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在太阳黑子谷值附近。
以拉尼娜事件一定发生为背景的冷冬和极寒的预测国内外都有,但是,拉尼娜近期在不断减弱,很难形成,而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为弱潮汐时期,即使发生冷冬,也不会出现严重低温冻害和极寒,冬季前暖后冷,初春较冷,可能发生倒春寒。
今年冬季可能与1957年、1969年相同:前后分别发生了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太阳黑子峰年附近,伴有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发生,发生了冷冬和低温冻害,但没有达到1954、1964、1977年的最大值。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和海啸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有利于中国东部冷冬出现。
2010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如果2012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和严重低温冻害,2013年发生太阳黑子峰值,世界流感大流行就可能在2012-2013年爆发。
参考文献
1. 于丽娟, 周月华. 1954年、1964年、1977年——当年我们多次战胜雪灾冻害[EB/OL].日期:2008-01-31. 来源:楚天金报。http://www.jjxww.com/show.aspx?id=75237&cid=106
2. 杨学祥。灾害预报:学术研究的多样性与国家安全。上传日期:2008-2-17上海环境热线 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07.htm
3.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4.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5.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 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7. 杨学祥. 严密监测2008年的拉尼娜结束和厄尔尼诺爆发非常重要. 2008-1-20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156.htm
8. 杨学祥. 厄尔尼诺、拉尼娜和流感世界大流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程序. 2007-2-18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098.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