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南太平洋岛国斐济发生7.3级地震:关注9月强震高潮

已有 2657 次阅读 2011-9-16 09:1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地震

    截止于9月16日,2011年9月已发生7级以上地震3次,远远超过每年月平均1.5次的水平。
 
南太平洋岛国斐济发生7.3级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6日05:16  新华网
  新华网苏瓦9月16日电(记者 姜显明)斐济16日清晨发生里氏7.3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报告,此次地震发生在斐济当地时间16日7时31分(北京时间3时31分),震源深度626.1公里,震中位于南纬21.56度、西经179.37度。
  南太平洋岛国斐济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1-09-16 03:30:59 7.0 -21.5 -179.3 590 斐济群岛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9-15 23:27:03 5.5 36.4 82.4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
地图 2011-09-15 16:00:09 6.2 36.3 141.6 6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9-15 09:50:29 3.8 44.4 79.9 8 哈萨克斯坦
地图 2011-09-15 02:10:06 6.0 53.1 173.0 10 阿留申群岛
地图 2011-09-14 20:47:47 3.3 36.3 82.4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
地图 2011-09-14 20:10:05 3.6 36.2 82.5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民丰县交界
地图 2011-09-14 16:10:06 3.2 41.2 83.5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地图 2011-09-11 22:22:37 3.7 35.0 89.9 10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
地图 2011-09-11 17:52:45 3.2 40.7 99.6 9 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
地图 2011-09-11 11:27:45 3.2 24.7 98.0 10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地图 2011-09-10 23:20:30 4.6 29.7 115.4 17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交界地区
地图 2011-09-10 03:41:34 6.4 49.5 -127.0 20 加拿大温哥华岛地区
地图 2011-09-09 14:31:21 3.0 33.9 88.7 9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地图 2011-09-09 11:26:58 4.2 22.2 121.0 8 台湾台东县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9-08 08:15:50 3.6 39.9 75.4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地图 2011-09-07 09:04:23 3.6 35.3 87.4 9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地图 2011-09-06 14:18:50 3.0 24.7 97.9 8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地图 2011-09-06 01:55:10 6.6 3.0 97.9 110 苏门答腊北部
地图 2011-09-05 17:51:57 6.2 -15.3 -173.5 30 汤加
地图 2011-09-05 08:04:10 2.6 39.6 118.2 18 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丰南区交界
地图 2011-09-04 12:13:43 4.3 31.3 103.6 15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交界
地图 2011-09-04 08:56:05 3.2 30.9 103.4 10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成都市崇州市交界
地图 2011-09-04 06:55:36 7.1 -20.6 169.7 140 瓦努阿图
地图 2011-09-03 12:49:00 6.2 -56.5 -27.0 100 南桑威奇群岛
地图 2011-09-02 21:47:11 6.5 -28.4 -63.1 590 阿根廷
地图 2011-09-02 18:55:52 7.2 52.2 -171.7 20 福克斯群岛
地图 2011-09-02 05:18:55 3.4 39.4 74.9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地图 2011-09-01 16:41:41 3.3 37.7 115.3 18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衡水市冀州市、深州市交界
地图 2011-09-01 14:14:38 6.0 -12.5 166.6 30 圣克鲁斯群岛
地图 2011-09-01 03:14:20 3.4 38.5 120.5 7 渤海
地图 2011-08-31 19:22:32 4.3 21.8 120.8 8 台湾恒春县附近海域
地图 2011-08-31 09:13:54 4.8 40.1 100.9 7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
http://www.ceic.ac.cn/
关注全球强震和日本余震动态
       杨学祥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9月太阳潮又重复3月同样状态。
    2011年9月刚进入第4天,全球就发生2次7级以上地震,一南一北,遥相呼应;6级以上地震5次。9月进入地震高潮已成为事实,与9月的强潮汐月相对应。这是拉尼娜或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前兆,东西太平洋海平面的反向升降导致地壳均衡运动。
    2011年3月和9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变少,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3月到9月,太阳从赤道面移向北回归线,又返回赤道面,周期为半年。在太阳潮作用下,地球扁率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地球自转由慢变快,再由快变慢,完成一个周期循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73444
2011年9月潮汐组合:关注太阳潮周期
已有 366 次阅读 2011-8-9 15:08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组合    推荐到群组
                    2011年9月潮汐组合:关注太阳潮周期
                                杨学祥
 
2011年6-7月和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1年1月至5月和8月末至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9月是下半年第二个强潮汐月。
 
夏至和冬至太阳在南北回归线,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小,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春分和秋分太阳在赤道面上,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大,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9月太阳潮又重复3月同样状态。
 
潮汐组合A:2011年9月5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9月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3.04746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潮汐组合B:2011年9月12日为日月大潮,1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22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9月20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2.8903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南北震荡幅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潮汐组合D:9月27日为日月大潮,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110度,28日月亮在近地点。三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为最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变少,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7344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8276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6901.html

上一篇:未来3天华北东北局地降温可超10℃ 局地有霜冻:关注低温冻害
下一篇:日本本州东北部海域发生2次里氏6级以上地震:9月强震高潮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2 全嬿嬿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