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面对面:20年8级以上地震发生可能性增大
杨学祥
从2005年第一篇论文中地震活跃期的判定,到2011地震事件的检验和地震专家的认定,全球和中国的地震活跃期判定经历了大约6年的时间,这对防震减灾具有现实意义。
陈学忠:20年8级以上地震发生可能性增大
2011-04-04 19:50:21作者:新浪出处:MSN数码IT责编:王和浩
日本9级强震留下的梦魇尚未散去,东南亚缅甸7级地震就在3月24日接踵而至。如此频繁的强震,不免让人们忧心忡忡:是这个蓝色星球真的进入地震活跃期,还是埋藏于地壳下的恶魔被意外激活?这些强震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未来一段时间会不会发生更大强震?3月26日,南方周末记者就上述问题访问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学忠。
南方周末:今年3月以来,云南盈江、日本东北海岸、缅甸先后发生5.8级、9.0级、7.2级地震,已造成两万余人遇难。据您分析,这三次地震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陈学忠:这次日本9级地震与缅甸7.2级地震,前者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后者属于欧亚地震带,发生在两个不同板块边界上,分属不同断裂带,没有直接关联。缅甸地震与盈江地震有联系,尽管震中相距数百公里,但都属一个较大范围内的滇西—滇南地震活动区。
从统计分析来看,地震界一直有地震百年循环周期的看法,通常前50年比较活跃,后50年趋于平静,我国20世纪前50年就符合这个规律,而当时全球也同处于强震十分活跃的时期。从2001年昆仑山发生8.1级地震后,尤其是印尼发生9级地震以来,全球进入新一轮百年尺度地震活跃期。
目前还只是百年尺度地震活跃期的初期,它的高潮还没到。未来20年之内,8级或8.5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但估计不超过9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大陆的各个地震带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危险性肯定会加强。
南方周末:从板块角度来看,最近一段时期是否意味着欧亚板块或印度板块又开始活动或被激活了?从地震发生趋势上又有何变化?
陈学忠:现在地球处于地震活动期,无所谓激不激活。在这个大背景下还有其它波动,这个板块少一点,那个板块多一点,此外时间尺度也有波动变化。
板块活动是相互更替的,比如印尼9级地震属于亚欧带,智利地震属于太平洋东带,日本地震属于太平洋西带或北西带,所以地震都是沿着地震带在发生,亚欧带完了,太平洋东带,然后太平洋北西带。当然,这种9级地震可能还会转移到将来的亚欧带西段、地中海及西亚部分,因为那边现在地震还比较少,印尼属于亚欧带东段。然后还可能转到太平洋东带的北段,智利地震在太平洋东带的南段。
南方周末:针对此次缅甸地震,有专业研究人员做出这样趋势判断,“若以2004年苏门答腊9.3级地震为起点,活跃期至少持续10年,也就是到2013年左右”,也有专家认为,“新一次的地震活跃期可能持续到2030年,其间可能还会发生2到3次9级大地震”。对此,您持什么看法?
陈学忠:这种观点很难判断对错,但不排除后面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每年年底国家地震局都会召开来年震情趋势会商会,会商完了以后要做年度的跟踪,比如哪个区域是危险区域,比如震情、等级,都会仔细跟踪、比对。至于会把哪些区域划为敏感区或危险区,可能发生什么级别的地震等等,这些都属保密内容。目前,震情会商趋势结果一年后将自行解密。
http://msn.chinabyte.com/652535/481913867465.shtml
专家面对面:中国随同世界一道进入地震活跃期
2010-5-18 06:13
中国随同世界一道进入地震活跃期
从2005年第一篇论文中地震活跃期的判定,到2010年地震事件的检验和地震专家的认定,全球和中国的地震活跃期判定经历了大约5年的时间,这对防震减灾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2004,47(4):616-621。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世界地质, 2004, 23(4): 407-410.
杨冬红,杨学祥。地震周期的数值估计。国际地震动态。2005,(12):37-43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杨学祥. 流感和强震爆发的预测. 百科知识. 2005, (24): 13-14.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0-204。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5-209。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杨学祥,杨冬红。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的变化趋势。生命与灾害,2009,(11):4-7.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日期:2010-01-12 来源: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
杨学祥,杨冬红。对2010年的灾害预测。刊发时间:2010-02-24 09:47:31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2/24/content_1059201.htm
刘洪宇。地震专家: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图)。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ohu.com/20100318/n270921740.shtml
杨学祥。江苏地震局称该省未来10年可能有6级以上地震 ——气候冷暖变化和地壳均衡运动。刊发时间:2010-05-13 03:18:16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5/13/content_1119344.htm
相关信息:
中国随同世界一道进入地震活跃期。一般认为,全球地震有活跃期,也有平静期。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每个地震的活跃期延续3至4年,它们之间就是地震活动的平静期,通常为3到5年,多的是10年。最近,中外学者纷纷发表言论称地球已经进入新一轮地震频发期,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根据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的数据,通过数学、物理模型的模拟计算,认为从2004年印尼海啸开始,到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来源:杨学祥。 [转载]中国国家地理:世界或进入强震周期(图) 。发表于 2010-5-11 11:03:57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2679
我们在2007年指出,地震数据统计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发生6次(国外资料1900-1924年2次),在1925-1945年发生1次(1次),在1946-1977年发生11次(7次),在1978-2003年发生0次(0次),在2004-2007年已发生3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年4场9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发生,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第六次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2010年,2014年,2018年,2022年)。这一预测符合最强和较强潮汐四年变化规律[5-13]。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这是20世纪以来发生的第五强地震,验证了我们关于2010年发生特大地震的预测。2001年发生昆仑山以西8.1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地震,2008年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2010年0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也验证了我国进入地震活跃期的预测[5-13]。
我们在2010年4月11日指出,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2000-2035年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也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20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后10年发生20次,中间10年发生10次,前后10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14]。
我们在2010年4月14日6点零8分指出,1947年至1999年中国7级以上地震数据统计结果表明,1-5月和7-8月地震次数较多,6月和9-12月地震次数较少,1月和7月地震次数达到最大值。上半年地震次数为33次,下半年为27次,上半年多6次,地震活动较强烈[15]。
北京时间2010年04月14日0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在主震7.1级地震后,台网中心又监测到数十次的余震,最高余震震级达到6.3级。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处主任刘杰表示,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很大关联,自04年印尼海啸起,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16]。
针对这次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专访。他分析,从地质构造上看,玉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地震。玉树地处青藏高原块体的中部,该板块的地质活动较为强烈,中强度以上的地震在历史上持续不断,因此玉树地震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台湾、青海今天相继地震,虽然属于不同板块,但是反应了全球地震活动进入高活跃期。
孙士鋐介绍,从2009年7月15日至今的9个月以来,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共24次,平均每月2.6次;相比20世纪百年每年19次,每月1.6次的平均记录高出不少。而7.7级以上地震的百年平均值是每年两次,而最近9个月内全球则发生了6次。
孙士鋐认为,地球进入高活跃期时段,对于是否后期会出现更强烈(8级或8.5级以上)的地震,地震科研人员需要密切关注[17]。
来源:杨学祥。自印尼海啸起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刊发时间:2010-04-15 09:47:26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15/content_1094706.htm
专家谈解决地震预报关键:弄清地下结构和演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7日16:37 CCTV《面对面》
刘杰:地震后的思考,以下为节目实录:
记者:/是不是全球进入一个活跃期?
刘杰:对,/这个活跃期可能还会再持续10年。
记者:/究竟现在中国构造稳不稳定?
刘杰:/中国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很活跃的一个区。
人物简介:
刘杰 45岁 河南许昌人,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 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有:地震预测、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危险性评估等。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5-17/163720289725.shtml
刘杰:全球地震活动进入活跃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7日16:37 CCTV《面对面》
记者:/是不是全球进入一个活跃期?
刘杰:全球进入活跃期,就是这样,这张图展示的是一个全球的活动状态,上面这张图是8级地震,这个是8.5级地震,它这个看法就是说一个柱子代表一个地震,/我们现在一个看法,就是说,2004年大家知道有一个特大号的地震,现在的说法是9.1级,就是引起印度洋海啸死亡20万人那个地震,/从这个地震开始,全球进入一个活跃状态。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5-17/163720289725_4.shtml
我国地震活跃期还将持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7日16:37 CCTV《面对面》
记者:/就是所谓的传言很多,究竟现在中国构造稳不稳定?
刘杰:/中国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很活跃的一个期,……
刘杰:现在才9年,活跃期还要持续,所以汶川地震以后,我们向来不认为中国大陆是平静,还会有大的地震,这是第二。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5-17/163720289725_5.shtml
“未来几年,中国大陆可能有7.8级地震”
刘杰说,从2004年印尼地震开始全球可能进入了活跃期,这个活跃期可能还会持续10年,从现在2010年到2020年。
这个活跃的区域就在中国西部,包括南北地震带、天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实际上地震带顺着山形,形成这个大三角,还包括缅甸、印度。所以,应该加强对于地震的预防,实际上各个省份都应有所准备。
汶川地震以后,我们向来不认为中国大陆是平静,未来几年,还可能有7.8级地震。 据央视《面对面》
□ 相关新闻
“地震谣言”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关于社会上的这些现象,我认为是人们开始关注这些风险,这是全社会进步的象征。”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师大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在昨日举行的“2010中国科协学术报告会”上回答记者有关“这两年全球包括我们国家地震挺多的,现在社会各种议论、谣言也很多,怎么看这个现象”的提问时作出了上述回应。
据《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
http://www.wccdaily.com.cn/epaper/hxdsb/html/2010-05/18/content_189924.ht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2562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