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我国南冻北旱现极端天气 :拉尼娜预测得到证实

已有 2572 次阅读 2011-1-23 15:48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极端天气

我国南冻北旱现极端天气 偏远农村吃菜出行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3日08:48  新华网
1月19日,返乡民工带着行李在319国道上徒步行走。当日是全国春运首日,渝东南地区受到严重的冰雪天气影响,部分客运车辆停运。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1月19日,返乡民工带着行李在319国道上徒步行走。当日是全国春运首日,渝东南地区受到严重的冰雪天气影响,部分客运车辆停运。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新华网北京1月23日电

  雨雪不止,道路封闭,机场关闭,菜价飞涨……新一轮雨雪冰冻天气正在江西、湖南等南方省份肆虐。刚刚告别灾难频发的2010年,今年初又接连发生大面积极端天气事件。

  南方“千里冰封”,北方“干旱少雪”——“南冻北旱”的极端天气频发,是谁惹的祸?如何应对极端天气下的“生活难题”?当前“南冻北旱”形势对农产品供应和价格影响几何?围绕这些焦点问题,“新华视点”记者深入南方冰冻和华北干旱灾区进行追踪采访。

  “南冻北旱”的极端天气为何频发?

  “上半年干得冒烟,年中遭受大洪灾,现在又来了雨雪冰冻!”1月11日,正在冰路上艰难行走的广西乐业县花坪乡苗族老人何强济对记者说,“我活了60多年,从没见过老天这么多变!”

  站在花坪乡的冰路上眺望,只见冰雪茫茫,南国群山一片“北国风光”。受强冷空气和低温暖湿气流共同影响,1月3日起这里遭遇冰冻雨雪灾害。

  此时,华北干旱正在肆虐。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山东的干旱程度达到50年一遇。去年9月23日至今,全省累计平均降水量1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86%。全省先后有6095万亩农田受旱,目前仍有53%的麦田受旱。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陈振林说,2008年初,我国出现过“北旱南冻”异常现象,时隔两年再次发生。去年是近十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和影响最大的一年。

  不仅中国。眼下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正洪水滔天,一些欧美国家也遭遇雪灾。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阿斯拉尔说,该机构电脑模拟研究预测,世界正进入“极端天气频发时代”。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等专家认为,北半球气候异常源自北极冷风,而南半球目前则主要受海面温度偏冷的拉尼娜现象困扰。极地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强烈影响了中高纬度的国家和地区。而且,同期既没有明显的偏南暖湿气流北上,也没有偏东风从东部海域带来水汽,所以中国华北、黄淮难以形成降水,导致大面积干旱。

  极端天气下的“生活难题”如何应对?

  最近几天,暴雪突袭江西,路面积雪结冰导致九江长江大桥、昌九高速多个路段拥堵,最长达到20多公里,时长达20多个小时。新一轮暴雪冰冻灾害来袭,正给南方多省的百姓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相比两年前损失巨大的南方冰冻灾害,交通、电力、通讯等部门此次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更有经验。但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在偏远农村,吃菜难、出行难、上学难问题仍然较为严重。

  “我家已经好久没有吃青菜了,到乡里购买的粮食也要省着吃。”前期旱灾曾使广西隆林农民罗阿莎家玉米地减产六成。如今冰冻雨雪灾害来袭,生活雪上加霜。

  路面覆冰超过两指厚,装上防滑链的采访车走在上面嘎吱作响,让记者心惊胆战。广西全州县东山瑶族乡因为冰冻断水断电,植物全被冰块包裹,人们外出购买米菜异常艰难。

  瑶族老人蒋祖德告诉记者,家里的米只够吃5天,菜没有了,只能把屋后种的一点萝卜硬是从冰里掏出来,给正在坐月子的儿媳妇吃。

  “冰灾来后,我们家主要靠盐水和辣椒下饭,孩子受不了啊”。全州县蕉江瑶族乡大源村段顺生说。

  灾区孩子上学也成了问题。1月6日起,全州县迎来新一轮冷空气,许多乡镇一片冰封,电力和交通中断,中小学普遍放假、缓考。

  大源村完全小学是没有在冰冻灾害中放假的学校之一。校长凤江全说:“从2日至今,我们学校所有的3名老师,每天都会去两条路上接孩子们安全到校。”

  大源村小学坐落在山坡上,山路每天都会在17时到次日10时被冰层覆盖,无法攀爬。每天,在孩子们到校之前,老师和一些家长都会提前拿着锄头,将路上的冰面挖开。二年级教师凤山鸣说:“这几天,为了送孩子,为了开通通往学校的山路,我踩坏了两双鞋子。”

  “气候极端化,应对常态化”。中国农科院防灾减灾专家李茂松说,极端天气频发,政府应该学会“常态化”地应对,逐渐改变只注重灾害应急管理的做法,更多地做好事前防范。百姓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在身体上和物资储备上未雨绸缪。

  农产品价格何时告别“逢灾必涨”?

  南方冰灾来临,市场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价格应声而涨。在蕉江瑶族乡,胡萝卜3元500克,白菜2元500克。“冰冻灾害发生前,胡萝卜只卖1元一斤,白菜价格现在也涨了一倍。”农民段顺生无奈地说,“这个涨法,吃不起呀!”

  北方旱灾对农业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市场担心因旱减产导致后市粮价上涨。今年以来,小麦期货价格已大幅飙升,郑州强麦主力1109合约14日低开于2705元/吨,但很快就涨到2785元/吨,三天后,郑州强麦期货1205合约又高开于2960元/吨。

  但专家认为,目前断言小麦将因旱大幅减产、粮价将持续攀升还为时尚早。山东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解洪起说,山东十年九旱,产量如何还要看后市气候的发展和抗灾救灾的成效。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等专家表示,天气对物价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我国粮食连续七年丰收,而且库存充裕,为2011年稳定物价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农产品价格‘逢灾必涨’,说明我国农业的抗灾能力仍然薄弱。”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尹小健说,应对极端天气频发态势,必须尽快摸索出新的气候变化规律,通过工程防灾、生物抗灾、技术减灾和制度救灾,变事后被动抵抗为事前主动避防,把灾害对农业的影响降至最低。(执笔:林艳兴,参与:王志伟、潘林青、娄辰、杨金志)

 
关注2010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2010年05月18日 13:43 来源: 光明网-光明观察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
  北京德润林5月13日消息: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601099)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从历史角度来看,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几率在40%。目前太平洋海面下的状况显示水温要远远低于正常水平,说明海面温度可能进一步下降,拉尼娜现象可能在冬末或春季形成。气象局的南方涛动指数(SOI)显示,截止到5月10日 的30天里,SOI值为10,相比之下,截止到4月26日 的30天里,SOI值为16[1]。
  我们在2010年4月7日指出,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2009年6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在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没有消失,表明其能量没有释放完毕,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2]。
  继续监测表明,直至4月22日,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一直处于增温阶段,但是,到5月3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开始下降,5月6日持续下降,5月10日迅速下降[3-6]。
  根据2010年4月29日和5月13日海温异常(矩平)对比,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持续下降[7]。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在北半球是夏季晚期及秋季)[1]。
  夏至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实际上,厄尔尼诺的消失表明其持续能量已完全释放;秋分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预计9月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
  今年日食-厄尔尼诺-拉尼娜系数为-1,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8-11]。由于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现象得到加强,因而有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拉尼娜事件往往伴随严重低温冻害、强沙尘暴、强台风、异常旱涝等自然灾害,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转换期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形成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容易引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频繁地震和火山活动[12-14]。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全球强震频发,与厄尔尼诺的高潮和消失相关。
  有气象专家认为,2009-2010年的“假厄尔尼诺”导致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15]。如果2010-2011年“真拉尼娜”发生,2009-2010年的低温暴雪灾害有可能重演,要认真监测,及时预防。
  目前处于观察阶段,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一旦确认,及时通报。
【作者: 杨学祥】 (责任编辑:徐瑾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07155.html

上一篇:国家气候中心会商“千年极寒”:预估与结果对照
下一篇: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滦县交界地震与潮汐组合、拉马德雷对比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