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灾害预测

已有 4580 次阅读 2010-9-3 03:50 |个人分类:诗词|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诗词

灾害预测
——《山区强震次生灾害的防控与管理》一书问世了吗?

 杨学祥

身处险境问专家,
几时科技安中华?
十百千万钱何在,
东西南北哪安家?

有钱先生忙走穴,
无门淑女闲品茶。
多少才子成看客,
如今伯乐不识马!

附件:


云南保山地质灾害直击:几秒钟什么都没了(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9月02日20:31

  9月2日,云南保山当地民众面对因山体滑坡而被毁的家园陷入深思。云南省保山市政府当日下午向媒体通报,截止到2日14时30分,该市瓦马乡特大地质灾害已造成8人死亡,8人受伤,40人失踪,灾害原因已初步查明。

  中新网保山9月2日电 (记者 蒋晨 史广林)“就在那短短的几秒钟,我的房子没了,猪圈也被冲垮了,现在我老伴和儿媳妇都找不到了。”云南保山隆阳区瓦马乡河东村大石房村民小组村民张宝贵2日晚见到记者时,正蹲在自家被冲垮的房前抽泣着。

  “我今年78岁了,家里就我和老伴还有一个儿媳妇。昨晚儿媳妇才给我老伴按摩完腿,给我送了药,转身走出门,只听见"嗡"的几声,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张宝贵蹲在自家被冲垮的房头上,翘首企盼着亲人的消息。放眼望去,已想象不出原本宁静的村子原来是个什么摸样。

  张宝贵带着记者走在泥泞的山路上,时断时续的雨水打在我们身上,脚下的路也是深一脚浅一脚。“我儿子在外打工,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把通讯全部中断了,他现在一定很着急。”雨继续在下,张老汉的泪水和着悲惨回忆一直没有停止。

  记者走在泥泞的山路上,灾害现场一片狼藉,这个原本有着20多户人家的山村已经被被整片滑落的山石完全掩埋。失踪人员的家属蹲守在灾害现场等待自己亲人的消息。在已经看不出村子模样的灾害现场,消防官兵、武警战士、医疗卫生人员、民兵、电力通讯抢修人员都全力投入到救灾之中。

  据在现场救援的消防官兵介绍,此次地质灾害中垮塌的山体冲埋了山下近一半的村子。由于发生灾害的地方处于偏远山区,地理位置复杂,通往灾区的道路泥泞不堪,加之一直没有停止的大雨,随时有可能再次发生山体滑坡,给救灾工作带来巨大的阻碍。

  经初步调查,造成这次特大地质灾害的原因是由于大石房村民小组所处地域地质条件脆弱、岩土体松软,近十天降水已超过120毫米,加之山高坡陡,平均坡度超过45度,土质饱水软化形成浅层小型土质滑坡。截止目前,灾害已造成8人死亡,40人失踪,21户89人受灾。现场救援工作正有序展开。
(责任编辑:黄珊)
http://news.sohu.com/20100902/n274667910.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1-14 3:32:21 
 
山区强震次生灾害的防控与管理:网上修改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杨学祥 [2010-1-14 3:21:25]    
第一章原文:
2.2.1.1.1 海底藏冷效应和海洋锅炉效应[3]
2.2.1.1.2 季林的强潮汐降温作用
2.2.1.1.3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
2.2.1.1.4 相关证据

我们认为,导致气候变冷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2000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变冷时期正在开始。1957、1969、1972和1976年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年“拉马德雷” 的“冷位相”。其二,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了地震海啸。这次地震是20世纪以来第二大强震,仅次于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智利大地震后,全球进入60-70年代的低温期,期间共发生7次大于8.5级地震。

综上所述,2009年9月30日萨摩亚8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由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拉尼娜年和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冻害,地震和强潮汐导致的气候变冷将加剧流感的爆发强度[13]。这一预测已经得到2009年12月袭击欧美的暴雪低温天气所证实。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杨学祥 [2010-1-14 3:22:40]    
根据我们在网上的预测和在文汇报发表的文章,作修改如下:
3.2.1.1.1 海底藏冷效应和海洋锅炉效应[3]
3.2.1.1.2 季林的强潮汐降温作用
3.2.1.1.3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
3.2.1.1.4 相关证据
2010年伊始,寒流席卷了北半球多个地区,许多国家遭受了暴雪和严寒的侵袭。印度北部地区、中国的华北地区、韩国大部分地区以及俄罗斯、西欧和北美的大部分地区均遭遇冰雪、寒流袭击,上述不少地方的积雪和低温已创下几十年来的最大纪录。

尽管2009年全球平均温度数据尚未公布,但这次如此大范围的冰雪寒流无疑使全球变暖的理论遭遇新的考验。全球变暖理论能预测低温暴雪吗?2009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暖冬的预测麻痹了全球公众,低温暴雪的事实教训了我们:要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全球变暖的总趋势下,气温波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1979-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对应暖冬,2004-2009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与暖冬无缘?这些现象用温室效应无法解释。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杨学祥 [2010-1-14 3:23:10]    
我们在2009年10月14日提出了2009年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其一,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低温冷害。2000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变冷时期正在开始。2009年发生了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其二,2009年9月30日南大洋萨摩亚群岛发生了8级地震海啸。其三、2008-2009年处于太阳活动低值时期。其四、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

我们在2009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尼诺事件,因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低温冻害、干旱洪涝等重大灾害。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发生罕见的冰雪冻灾,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2009年4月全球甲型流感在墨西哥开始向全球蔓延。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还将频繁发生。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三大预警正在被一一证实。

在冷冬预测的问题上,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值得关注:

其一,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对应中国暖冬,1986-2004年中国部分省份连续18年暖冬就发生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暖冬滞后5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对应中国的冷冬和严重低温冻害。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换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是严重低温冻害被忽视的原因。

其二,2008年1月中国南方严重冰雪冻灾和2009年11月中国暴雪灾害之前,美国都发生了暴雪灾害。西半球的暴雪为东半球暴雪敲响了警钟。

综上所述,2009年9月30日萨摩亚8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由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拉尼娜年和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冻害,地震和强潮汐导致的气候变冷将加剧流感的爆发强度[13]。这一预测已经得到2009年12月袭击欧美的暴雪低温天气和2010年1月袭击北半球的低温暴雪灾害所证实。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951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7017 
 
 
学者苗元华 发表于2010-1-13 20:53:56
 
生活的感悟
 
希望海地灾难中的人们很快得到援助--暨我们书的大纲 

    看新闻,海地地震了。希望灾难中的人们,能很快得到援助。希望震后的次生灾害,能尽可能的少发生伤亡。

    看来我们要编写的书,还是有用的。下面发上来写作大纲,供大家审阅,如能给与建议和指导,自然更感激不尽。

山区强震次生灾害的防控与管理

――汶川大地震的启示 

序    : 本书写作由来及背景

前言  : 本书写作的目的、意义

第一章:强震发生机理及次生灾害类型

第二章:强震次生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的监测与防治

第三章:建筑物与构筑物震损机理及安全评估

第四章:震后防疫及疾病控制

第五章: 强震次生灾害的救援管理

第六章: 震后应急中的资源管理

第七章:震后社会组织与管理

第八章:灾后重建规划与建筑物合理避险

结语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951 

第一章:强震发生机理及次生灾害类型(节选)
 
3.2.2 大震后的滑坡与泥石流灾害

        汶川大地震触发了大量的大(巨)型滑坡,如北川县唐家山滑坡、王家岩滑坡、景家山乱石窖滑塌、青川县东河口滑坡、石板沟滑坡、窝前滑坡、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滑坡、安县大光包滑坡等,其中安县大光包滑坡是我国乃至世界目前发现的最大地震滑坡,分布面积约为7.12 km2,估算体积达7.42×108 m3。将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掌握的大(巨)型滑坡崩塌距发震断层的距离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和图6。在统计的105 个大(巨)型滑坡中有80 个距发震断层距离小于5 km,占总数的76.19%,安县大光包滑坡、唐家山滑坡、王家岩滑坡、文家沟滑坡等巨型滑坡都分布在这个距离范围内;有98 个距发震断层距离小于10 km,占总数的93.33%;距发震断层距离大于10 km 的仅有7 个。这说明大(巨)型滑坡的分布受发震断层控制,地震波对坡体强烈的冲击是触发大(巨)型滑坡的决定性因素。距发震断层越近,地震波对坡体的作用越强烈,就越容易触发大(巨)型滑坡;反之,随距发震断层距离增大,地震波对坡体作用迅速减弱,地震触发的滑坡崩塌规模也就相对较小(黄润秋等,2008)。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极震区地震加速度高,加之地形放大效应,大型滑坡一般具有抛射现象,抛射物着地后或与障碍物,由于等能巨大,瞬时转化成碎屑流,继续做下坡运动,运动过程中具有泥石流弯道超高、遇障碍转弯等特点,危害性极大,一些位于极震区的村庄(如青川东河口)和民舍(如文家沟)被碎屑流掩埋。

         强大的地震波将震前处于临界状态或安全度不高的斜坡触发而失稳,因此,地震期间是滑坡高发期,汶川地震触发滑坡数千处,大型和特大型有近百处。由于山体震松,支沟堆积大量地震期间崩塌或滑坡的松散堆积物,2008年9月24日和2009年7月16日分别在北川和青川出现特大暴雨,分别将老北川县城和青川东河口地震遗迹破坏。因此,地震过后的数年甚至数十年是泥石流的高发期。龙门山地区2008年和2009年两个雨季均爆发了大规模泥石流,就是很好的证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58788.html

上一篇:2010年8月30日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矩平)
下一篇:拉尼娜进展:9月2日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
收藏 IP: .*| 热度|

2 钟炳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2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