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气候研究战略警醒中国:不能让昏官混到日头落

已有 4160 次阅读 2010-3-30 11:0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气候变化, 战略研究, 南旱北涝, 西南干旱

        点评:环球时报的一篇时评指出,GBN的报告是一些科学家通过对格陵兰岛冰芯样本的分析,对历史上气候变化的情景进行了细致回顾而写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一家美国商业机构7年前就注意到了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及环境后果,这的确是个“惊人”消息。网络上开始冒出各路“气象专家”,对此发表评论。有的说,报告对干旱位置的预测有误,实际受灾地是西南;也有的说,信息准确度和可靠性值得推敲;还有的认为是巧合。

        气候的长期预报只能给出大致的变化趋势,难道还要求地点不差分毫,时间不差分秒?有差距就要承认差距,近几年重大灾害毫无准备,这难道不是差距?

        有关部门的不作为起源于没有相关的问责机制,灾害发生了以天灾掩盖人祸,对灾害预测怕得要命,对成功的预测恨之入骨,百般挑剔,自我辩护。这种态度就永远不会有所作为。人们应该记得南郭先生滥芋充数的故事:如果实行一对一的问责制,作假的吹鼓手自然消声灭迹,务实的科学家才会受到官员的青睐。

        2004年对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的研究红极一时,又悄然消退,中国有多少气候变化的真正精英?西南干旱的警钟能否让中国惊醒?

附诗:

 警钟敲不醒
 
跟着变暖唱赞歌,
暖冬冷冬屡出错。
灾害预测无作为,
昏官混到日头落。

附件:

美七年前预测中国大旱 气候研究战略警醒中国

2010年03月29日 07:53   来源:环球时报  
 
  西南大旱仍在一步步吞噬着五省的稻田。与此同时,一份7年前就发表的报告正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

  这份题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由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GBN)于2003年10月发布于其公司网站上。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出资10万美元委托该公司完成的。报告用上百字篇幅对中国当前的气候做了如下预言:“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GBN的报告是一些科学家通过对格陵兰岛冰芯样本的分析,对历史上气候变化的情景进行了细致回顾而写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家美国商业机构7年前就注意到了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及环境后果,这的确是个“惊人”消息。网络上开始冒出各路“气象专家”,对此发表评论。有的说,报告对干旱位置的预测有误,实际受灾地是西南;也有的说,信息准确度和可靠性值得推敲;还有的认为是巧合。

  更值得我们深思的可能是,7年前,中国一些气象专家就看了这份报告,国内媒体也做了报道,甚至部分气象官员也收到了报告。

  近年来,中国的气象投入并不少。以内蒙古为例,从2008年开始,相关项目总计投入7158.34万元。但总体看来,这些投入主要还是用于短期的预报。根据中国气象局有关领导的报告,中国气象投入产出比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1∶40提高到目前的1∶50。其中产出的来源,主要是全国各类电视频道播出的天气预报节目以及超过900万的手机短信接收气象服务的用户。

        对比之下,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的研究分析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而这就不仅仅是气象部门一家的责任了。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气候预警,尤其是灾难性气候来临前的提前预告及应对,都需要最细致、最深入、最长远的研究。几次为了大型活动期间保证蓝天的人工降雨,并不应成为中国气象产业的发展水平的代表。中国需要准确的气象预报,更需要中长期的气候战略。

  也许,美国这家公司对中国大旱的预报真的是“碰巧”。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美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未来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他们不惜花费重金,研究气候变化及其有可能引发的问题,甚至对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的气候变化做出预测,这样的战略远虑值得我们深思。

  这场旱灾被称为“突然”和“不可预料”有一定道理,因为任何气象预测都不能作为我们实际工作的完全依据,但我们要永远记住:中国的国土虽然与美国差不多大,但由于中国人口密度是美国的4倍,从气候影响人的角度看,中国实际上比美国“大”了4倍,中国对气候的战略性预测的动力也应该是美国的4倍。

(责任编辑:袁志丽)
http://civ.ce.cn/main/gd/201003/29/t20100329_21197374.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07390.html

上一篇:西南干旱反思:再论关注地下蓄水空间
下一篇:警钟敲不醒的气象精英
收藏 IP: .*| 热度|

27 鲍得海 陈儒军 李斌 王号 曾纪晴 钟炳 陈国文 毛克彪 杨洪强 李世晋 胡健波 杨正瓴 黄建海 吕喆 陈永金 吕乃基 苗元华 柳东阳 鲍海飞 唐常杰 李海峰 张肖飞 侯振宇 cqq2008 FloatingRose woxing threedoctor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0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