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让气候研究回归科学:低温暴雪质疑哥本哈根

已有 4686 次阅读 2010-3-11 03:45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全球变暖, 气候变冷

                   让气候研究回归科学:低温暴雪质疑哥本哈根

                                  杨学祥

 

2009127,备受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正式开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波尔(Yvo de Boer)表示,协议应该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立即执行包括减缓、适应、融资、技术、能力建设在内行动;其次是执行富有雄心的减排承诺和行动,包括短期内发达国家应提供每年100亿美元的减排资助,并就长期融资做出安排;最后则包括在气候变化长期合作的行动和目标方面,与会各方形成共同意见[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于当地时间十九日下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沉重落幕。会议通过的《哥本哈根协议》无法律约束力,低于外界预期。潘基文说,他对此次大会所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本次会议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绿色和平组织在大会闭幕后发表声明,对峰会的最终成果表示“极度失望”,认为“各国元首错失了拯救人类气候的最佳历史时机”[2]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世界各国领导人聚集一堂,焦点话题就是:谁应为全球气候变暖承担更多责任与义务。但就在会场外,有人就高举标语牌,上面写着:“全球变暖是一个谎言!

 

哥本哈根刚走酷寒就来了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天公也给哥本哈根会议帮倒忙:就在一个月后,一场酷寒席卷了北美、欧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不少居住在城市的人面临着截然相反的问题:低温暴雪的袭击[3]。大自然惩罚了人们背道而驰的救援行动:变化的决定权不在人类而在自然。

西方媒体称,天气与人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全球大雪代替了全球变暖”。不过世界大部分主流媒体和主流科学家依然在捍卫气候变暖的观点,甚至提出正是全球变暖才让天气变得极端异常。不过他们也承认,这个罕见的寒冷冬天让气候学家关于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宣传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事前没有预测到低温事件的发生,马后炮式的解释难以服众。

人们看到的事实是,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全球变暖”讨论刚刚结束,北半球就集体遭遇了几十年难遇的极寒严冬。2009 12月中旬开始,先是整个欧洲突现极寒天气,多国同时遭遇暴雪低温。受暴雪、冻雨等天气影响,欧洲部分地区气温跌至零下20,已有六个国家打破低温纪录,积雪厚度近1

在美国东部地区,北达科他州14 日气温达到全美最低的零下46 摄氏度。佛罗里达州杰克森维尔和奥兰多气温降至零下6.7 度与零下2.8 度,双双创下新纪录。目前,美国50 个州中有46 个州遭遇暴风雪,12 个州积雪超过30 厘米,积雪最深的威斯康辛州达50厘米

在亚洲,中国的一些地区正经历过去20 年来最寒冷的天气。中国北方在新年之初普降大雪,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日降雪量,均突破1951 年以来的1 月份历史极值。韩国首都首尔市14 日的积雪已高达25.7 厘米,这是韩国自1937 年开始进行积雪量观测以来的最新纪录[4]

 

严寒中升温的“全球变暖”怀疑论

 

200912月至20103月在全球多处发生极度严冬后,让质疑“全球变暖”的观点骤然加温。虽然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地球变暖的观点,但是仍然有许多科学家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全球正在变冷。

2008 11 月《自然》杂志刊登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托马斯?克罗利和多伦多大学威廉?海德合著的论文,称地球按照它的自然周期规律和轨道变化,应该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冰河纪,但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延缓了这一过程。

克罗利团队开始用他们的模型模拟30 亿年前的冰川。当时,地球是由一整块大陆构成的,而他们通过气候模型得出的远古冰川居然与其他地质学家推测的冰川位置几乎契合。同时,他们模拟的冰川增长和消融,也恰好都与第三方科研机构提供的同一时期海平面上升下降幅度相符合。

克罗利强调,由于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大量出现,正在延缓地球进入冰川纪的时间,它们没有办法阻碍整个地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但是,如果人们不及时采取措施,气候短期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超过进入新冰河时代。

2008俄罗斯科学家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也提出了新“地球变冷说”。他认为地球在1998 年到2005 年度过了全球变暖的高峰期,未来10 年,全球变暖将逐渐停止,即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了4%。全球变暖主要是太阳几乎在整个20 世纪持续保持不寻常的高发光度造成的,现在太阳的发光强度正在逐渐下降,大约在2041 年会降到最低点。正是这一点将成为地球显著变冷的原因,但海洋会推迟地球显著变冷的过程,全球变冷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55 年到2060 [4]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宗慈在最近的一篇报告中,提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四次评估报告都过分强调了人的因素,而忽略了包括太阳活动、地球磁场变化、火山喷发等自然因素对气候的巨大影响。她预测自然因素将使中国在2020 年到2030 年之间的平均温度下降0.8 摄氏度,而人为因素仅会让中国平均温度上升0.5 摄氏度,中国的气候将越来越冷。

中国气候专家,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教授承继成在接受《外滩画报》记者采访时,对IPCC和国际非政府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NIPCC)双方的评估报告都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承继成教授认为,说地球在“变暖”或“变冷”,都为时过早。他用竺可桢在1972-1973 年发表的一系列有关“ 中国过去五千年温度变化”的文章举例,说明无论是近几十年持续升高的气温,还是最近一个月出现的极端天气,都是地球气候的正常波动。“不仅仅是中国,欧洲也存在这样的文献,能够证明在古代欧洲的温度同样要高于今天。所以说,现在就提出全球变暖是属于妄下定论。有一些科学家,比如‘气候门’中作弊的英国气候学家者,正是他们这些人有选择地提供数据,才促成了‘气候变暖说’。最可笑的是,今天还仍然有很多人相信地球上的冰河纪、以及最近的寒潮也都需要用‘温室效应’来解释。不要说‘二氧化碳’的影响仍然备受争议,地球气候的变化本身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地球正在变冷、变暖还是异常,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论证,而不是人云亦云和别有用心。尽管最近20 年,地球的均温在上升,但是并没有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温度,这和极端天气一样仍然属于正常的气候波动[4]。”

西华盛顿大学的丹·伊斯特布鲁克教授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来“太平洋年代际震荡”(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拉马德雷现象)的说法,并认为这是影响全球气候冷暖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一种冷暖交替的周期,” 伊斯特布鲁克说,“在30年的暖周期后,太平洋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在散失热量,现在它已经开始变冷了。”他认为,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之前海洋温度的上升,“而绝对不是从1945年起浓度只增加了0.008%的二氧化碳”。在他的模型中,地球在1945年至1977年的变冷就与太平洋上一次的冷周期时间一致。这一回他确信,人类将进入持续30年的气候变冷期。还有人提出“冰川说”。一位俄罗斯的科学家预测,人类即将步入地球历史上一个新的冰川期,全球即将呈现降温趋势[3]

 

                  永不停止的科学争论:变暖和变冷之争

 

气候变暖和变冷之争并不是从今天开始。20世纪70年代初就曾经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推算,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日本气象厅朝仓正在197333的《东洋经济周刊》上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第四小冰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赖森(Bryson)也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当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代表人物有前苏联列宁格勒地球物理观象总台布迪柯、列宁格勒大学施涅特尼柯夫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保护厅的彼得森。几十年后的现在,他们的理论成为了主流。

媒体多次披露,对于气候冷暖变迁这一全球重大问题的预测,科学界可谓出尔反尔。20世纪70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冰期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5]。自70 年代中期以来,气温不但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出现了回升,这个事实促成了今天人们对于气候变暖学说的认可。

不过,不同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2004年有媒体披露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称,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象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将下降达28摄氏度,北欧下降33摄氏度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4华氏度(22摄氏度)。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6]。显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报告,而中国却缺乏这样的综合性的研究,甚至漠视这种综合性研究。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超脱专业局限,不能从全局看待全球变化[7]

200911月至20101月北半球遭遇50年一遇的低温暴雪袭击,2009年南半球达到气温最高值。美国国防部的报告在温度变化上与全球变暖持续论者完全不一致,但低温和暴风雪已经被实践所证实[8]。同样在2004年,我们提出了地球已进入变冷周期[9]

2004-2005年中国连续18年的暖冬结束[10],低温冻害事件频发;20081月中国遭遇罕见的冰雪冻灾;2010年初,北半球遭受到了强寒流及创纪录的大雪侵袭,可以说是冷到了极点:从东北亚到俄罗斯、从西欧至美国大平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强降雪和大降温。种种迹象显示,2009-2910年的冬天将是30多年来最冷的。

如同全球变冷理论在20世纪面临兴起和低落的考验一样,全球变暖理论也将在21世纪初的2010年伊始经历了同样的考验。

 

             全球变暖向全球变冷的转变:冷暖周期转换

 

140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化和我国近1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表明,1890-1924年是低温期,1925-1946年是高温期,1947-1976(在中国为1986年)年是低温期,1977-2000年为高温期[11]。温室效应无法解释其中的两个低温期的产生原因。在IPCC的各种因子造成的辐射强迫一览表中,有温室气体、平流层臭氧、对流层臭氧、硫化物、矿物燃料产生的有机碳气溶胶、矿物燃料产生的烟尘气溶胶、火山、太阳共8种因子。云层厚度、潮汐强弱、深海强震的多寡等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的因子都没有考虑。

提出温室效应的美国科学家季林(Keeling),在2000年又提出潮汐气候效应。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为1800年。潮汐大时,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潮汐小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12]。潮汐有13.6天、27.21天、27.55天、29.53天、2.2年、11年、22年、55年、60.6年、220年、1800年和5000年的强弱变化周期。

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发生后,异常寒流突袭全球。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13]

我们发现,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2次。在1889-1924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次,在1978-1999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10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应该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14-20]

据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预测, 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这看似对立的两种现象共存正是物极必反的辩证规律。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发生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引发全球变冷。同样,全球变暖导致云层厚度增加,阻挡太阳辐射进入地表,又导致全球变冷;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这都是大自然的自组织和自调节作用。没有考虑云层厚度、潮汐强弱、深海强震的多寡等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因子的数学气候模拟,其可靠性应当受到质疑。

地质学家们已经得出了一个推论,即地球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分为:震旦纪大冰期气候,发生在距今约6 亿年前,曾发生过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气候,发生在距今3-6 亿年,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四个地质时期,共经历了3.3 亿年;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2-3 亿年;三迭纪―第三纪大间冰期气候,发生在距今2 亿到250 万年前,包括整个中生代的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第四纪大冰期气候,从距今250 万年开始直至现在。在这次大冰期中,气候变动很大,冰川多次进退。

在一个以万年为单位时间领域内对冰河纪周期规律的研究。200 多万年前,地球进入了第四纪冰期,其中经过了十几次波动,冷暖相互交替。每次变冷的时候,被称为亚冰期,大约持续十万年左右。而两次亚冰期之间的时段被称为间冰期,约为两万年。根据米兰克维奇的天文冰期理论,亚冰期和亚间冰期受到地球轨道三要素(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变化10万年周期、黄赤交角变化四万年周期和地球近日点进动2万年周期)的控制。

拉马德雷冷暖60周期变化可以解释众多的60年一遇的突发灾害的发生,而全球变暖理论预言的气候变化没有周期性,无法准确预测气候的未来变化,2010年初的低温暴雪事件就是一个铁证如山的事实。

 

                  气候变冷是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历史上,世界粮食危机与全球气候变冷的灾害天气有关,气候导演了世界战争[21-23]2007年粮食危机早于气象灾害,表明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政策失误和利益冲突。

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主要着眼于气候变化在过去1000年里对中国东部地区战争频率的影响。作者调查了公元1000年到1911年间发生的899次战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均记录在《古代中国战争记事表》中。他们把对这些数据与同时期北半球气候的一系列温度数据进行了相互对照。他们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尤其是部分南方地区的战争频率与温度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几乎所有战争的最高潮和王朝变更都发生在严寒时期。温度的波动对农业和园艺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技术水平有限的社会里,比如前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温度的降低会极大地影响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据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称,在这样的生态压力下,战争将成为重新分配资源的最终手段。作者们总结称:“正是长期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产量变化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的循环转换”。他们建议研究人员在思考人类历史上战争的成因时应把气候变化这一因素考虑进去[24]

气候政治化、奥运政治化、粮食危机政治化,富国在气候危机到来之前力图凭借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的优势向穷国转嫁灾害危机,抑制不发达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全球化的经济遭遇不和谐的非全球化的不公正的政治,世界经济市场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急于发展的中国人过于相信世界政治的公正,世界市场的公平,奥运圣火传递风波和世界粮食危机敲响了盲目相信国际社会和盲目依赖世界市场的警钟:如果中国真正变为世界加工厂,世界市场能否成为中国稳定可靠的粮仓?

世界市场经济中的财富是不断变化的,中国人的财富观应该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我们用资源、环境和数十年的辛劳赚得的美元,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又能买回多少石油和粮食?在西方经济规则控制下的世界市场中,穷国永远是受害者。

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把此轮粮食危机比喻成8亿辆汽车与8亿饥民间的“夺粮大战”,联合国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让·齐格勒20日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正导致一场“无声的大规模谋杀”。中国的经济学家目前还缺乏这种勇气和远见。不过,有一点已经得到确认:依赖世界粮食市场无异于国家自杀,多国在粮食危机中的动荡正在证实这一观点。

我在20084月指出,结构性的动荡已经使世界粮食陷入深度危机,随之而来的气候灾害将使欧洲的“减排计划”黯然失色,换句话说,“减排计划”造成的高成本将推动世界粮食危机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断粮的穷国饥民,“减排计划”无异于画饼充饥,更有甚者是雪上加霜。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将在2010-2020年进入高潮[25]。这一预测已经得到证实。

美国五角大楼向布什总统递交的一份“秘密”报告,报告警告说: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超过恐怖主义[7]。这些“预言”绝不是空穴来风。

早在1998年华人学者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世界粮食危机验证了这一远见[26]

早在200611月,设在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先生就大声疾呼:爆炸性的美国乙醇生产用粮需求,将威胁世界粮食安全和政治稳定。遗憾的是,布朗的这一担忧今天已得到验证。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宣称,全球粮价大幅上涨,已经在36个国家内诱发粮食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警告:“粮价继续上涨会引发战争。”[24]

气候变冷不仅导致粮食危机,石油、水电、煤炭、燃气等能源危机也会加剧。伴随人类生存成本的增加,社会将面临更多的经济压力。

 

                  气候问题的政治化:让研究回归科学

 

伴随学术界对全球变暖的质疑,人们对气候问题的政治化也疑虑重重。200911月,一名电脑黑客窃取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电子邮件服务器,窃取英国气候学家之间交流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内容,也由此窥探到过去十几年里气象专家们之间私下的思想交流。黑客把电子邮件公之于众,并声称从邮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气象专家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换句话说,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这一说法,也许是谎言和欺骗!这让反对“人类影响气候”说法的人感到非常愤怒。这一事件也在整个世界引起讨论和争论,并被媒体称为“气候门”。

2009年年底遭到黑客曝光的“气候门”事件使得人们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气候暖化问题上,一批气候学家被指人为夸大气候暖化对人类的影响,使得人们开始质疑气候研究机构的声誉。由此,英国气象局决定重新审查过去150年来所有的气候数据,以澄清“气候门”丑闻。身处事件中心的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小组前主任菲尔.琼斯31承认,自己当时确实写了一些“极其糟糕”的电子邮件,曾拒绝应要求给质疑者关于气候暖化的数据。丑闻被曝光后,迫于压力,琼斯辞去了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主任一职。他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死亡威胁,使他遭受巨大的精神创伤,他甚至多次考虑自杀。

糟糕的情况还不仅仅如此,就在大众对气候暖化的质疑愈演愈烈的时候,今年1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正式对外道歉,坦承对喜马拉雅山冰川将在2035年融化的报告有错。无独有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有关气候变化将威胁到40%的亚马逊雨林的报告最近也遭到质疑,全球暖化政策协会成员怀豪斯表示,“现在大众对该委员会的正确性跟声誉存在很大疑问,一名联合国气候专家也说,“这996页的报告通通有争议”[27]

我在2007320发表的论文《气候恐怖主义能维持多久?》中指出,大国博弈的基本目标就是经济利益,文化、外交、政治、战争都是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和途径。欧洲发达国家开发较早,资源和能源不足是其软肋。与其高价购买石油和天然气,受中东和俄国的制约和限制,不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兼得改善环境的目的。没有尾巴的狐狸提倡大家都割去尾巴,可惜石油和天然气并没有因为欧洲的说教而丧失其经济价值。如果欧洲找不到让大家都割去“石化燃料”尾巴的强有力的理由,缺少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大国支持的减排计划就必然失败。气候恐怖的宣传就会变成没有结果和没有救星的恐怖末日。美国花费倾国之力打造的石油基地,怎能因为欧洲一句话就一文不值?未来90亿人口能靠可再生能源生存吗?欧洲都办不到,发展中国家还能生存吗[28]?这一预言已经得到部分证实,并将继续得到证实。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减排计划是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的,英国科学家的造假也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利益。由于全球变暖理论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为了丰厚的项目资金支持,科学家不惜一切代价,甘冒违背科学良心的风险。

我们不反对政治家利用科学观点为国民服务,为人类造福。不同派别的政治家可以根据选民的意愿,在不同时期应用不同的科学观点,成败与否取决于其科学素质,并决定其政治命运。但是,科学不同于神学,它是不断发展的,用法律条文确定某一学术观点的正确与否,是非常荒谬的,直接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这无异于让神学重新获得对世俗的统治权。

“哥本哈根刚走酷寒就来了”,这不仅是对科学家的讽刺,而且使政治家尴尬。让气候问题回归科学,让全球变暖回归自然,这不仅是政治家的责任,也是科学家的使命。

 

             两个会议的强烈对比:科学会议和政治会议

 

20世纪70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证明,全球冰期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气温不但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出现了回升,这个事实促成了今天人们对于气候变暖学说的认可,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和主流[5]

21世纪初,110名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出席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为制止全球变暖,讨论如何执行包括减缓、适应、融资、技术、能力建设在内行动,执行富有雄心的减排承诺和行动,在气候变化长期合作的行动和目标方面达成共识。这种目标否实现,可持续多久?

1980-2004年全球变暖是事实,1960-1980年全球低温也是事实,全球气候冷暖周期变化更是不可抹杀的历史事实。

2010年初的北半球低温暴雪使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蒙上无法摆脱的阴影,气候变暖还是变冷我们将拭目以待[29]

 

 

参考文献

 

1.  胡舒立。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开幕。20091207 20:32  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j/20091207/20327068408.shtml

2.  李洋。联合国气候峰会在争议中结束 达成无约束力协议。20091220 02:00  中国新闻网。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gjjj/20091220/02007127925.shtml

3.  哥本哈根刚走酷寒就来了。2010012111:41  大众网-齐鲁晚报。http://news.sina.com.cn/c/2010-01-21/114116969865s.shtml

4.  严寒中升温的“全球变暖”怀疑论。2010-01-14 12:12 来源:外滩画报。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1/14/3347955.html

5.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6.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07070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7.  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发表于 2010-1-30 12:03:04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74

8.  杨学祥,杨冬红。对2010年的灾害预测。刊发时间:2010-02-24 09:47:31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2/24/content_1059201.htm

9.  杨学祥.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2004-3-23)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3/23/1122001.htm

10.              杨学祥. 全球变暖:从科学到神话. 2005-3-16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学术观点.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1844

11.              丁一汇,张锦,徐影,宋亚芳。气候系统的演变及其预测。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73170

12.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J]. PNAS, 2000, 97(8): 3814-3819

13.              杨冬红,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J]. 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14.              杨学祥。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2004-5-2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76

15.              杨学祥,杨冬红。冷静看待全球变暖:谁控制了21世纪全球温度变化? 2005-8-15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学术观点.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695

16.              杨学祥。全球变暖:从科学到神话。国家气候中心。关于我们-相关消息专栏。http://ncc.cma.gov.cn/Website/index.php?ChannelID=83&NewsID=792

17.              杨学祥。科学家间的较量:全球变暖与全球变冷的一场特殊争论。 2005-8-21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419.htm

18.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19.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20.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21.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32第五版。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22.              杨学祥。气候导演战争。新发现。200712月号:68-73

23.              杨学祥. 历史的足迹: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战争.刊发时间:2007-11-27 光明网-光明观察. 经济·科技。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1/27/content_702985.htm

24.              雅龙。研究暗示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20070710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707/1_20070710_157896.html

25.              杨学祥。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刊发时间:2008-04-22 11:40:09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4/22/content_764829.htm

26.              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D辑),1998284):366-384

27.              英“气候门”学者承认曾写邮件拒公布暖化数据。2010-03-02 17:15:48 华夏经纬网。http://www.huaxia.com/xw/gdxw/2010/03/1775340.html

28.              杨学祥。气候恐怖主义能维持多久?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7-3-20 8:19:37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012

29.              冯玲玲。全球气候:变暖还是变冷? 2010011508:29  来源:《科技日报》。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77211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01793.html

上一篇:严寒中升温的“全球变暖”怀疑论
下一篇:2月转暖的预测带来2-3月暴雪
收藏 IP: .*| 热度|

2 钟炳 鲍海飞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