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全球增温平台与增暖协议捉迷藏:拉马德雷周期

已有 3574 次阅读 2009-12-3 06:13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全球变暖, 低温冻害, 拉马德雷周期, 气候变化自然周期

点评:

 近十年研究发现,El NinoLa Nina的发生与更大时间尺度的“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缩写为PDO)密切相关PDO是近年来揭示的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它是叠加在长期气候趋势变化上的一种扰动,直接造成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影响ENSO事件的频率和强度。1976-1977年北太平洋出现了一次显著的气候年代际突变现象,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人们才开始对引起这种现象原因予以关注,其变化周期为50-70年

    “拉马德雷”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年—1924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25年—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年—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年—1999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Lamadre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El NinoLa Nina的母亲。其形成原因尚待研究。为叙述简便,文中“太平洋十年涛动”也用“拉马德雷”表达。

    拉马德雷现象第一周期用时55年(1890-1945年),第二周期用时53年(1946-1999年),与显著的潮汐52-56年合成周期相对应。PDO最显著的变化周期为50 a,其次为5.6aENSO最显著的变化周期为3.6a。在10-33a周期波段上,除了12.5a周期外,PDO其余的周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ENSO也有33201412.5a这几个周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与5.5a5.57a10a18.6a22a51a52a54a55a55.8a的潮汐周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潮汐3.1a4.1a周期的平均值为3.6a,与ENSO最显著的变化周期3.6a相对应。5.57a55.7a显著周期表明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在PDO中的重要作用。全球已经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时期:强震、低温和流感爆发。

评论:全球增温平台与增暖协议捉迷藏?

——北京大学教授钱维宏谈气候变化

 

王静
 

 

2009年12月02日09:13  来源:《科学时报》

             
 

 

 

(责任编辑:乔舟(实习))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493167.html

 



 

 

 
  钱维宏说:“事实上,最近10年来,界出现了与IPCC的预测完全不同的温度变化。”但IPCC的增温报告一如既往地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产生直接影响,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前提并没有因事实的变化而变化。
 
  温度变化没有公认的解释
 
开始,即出现了社会所关注的全球增暖期(GWP)。在温度的转变过程中,从中世纪暖期到小冰期之间,全球平均温度曾突然出现过温度下降0.24℃的现象。
 
  截至目前,气候学界并不清楚中世纪暖期到小冰期之间温度突然下降0.24℃的原因。20世纪的前70年,温度已经恢复到了中世纪暖期的水平,在1980年后的20年中,温度超过了中世纪暖期。这种增温现象受许多因素控制,但IPCC的多次报告只是把最近100多年的温度上升归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值得思考的是,最近10年,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有增无减,同时地球温度出现了一个10年的高温平台。这该作怎样的解释?真的是温室气体在控制地球的温度吗?
 
  有科学家说,要“等着瞧”
 

 
  该文章介绍了对地球温度出现的10年平台业已开展的一些研究。有研究认为,这一现象是暂时的,全球增暖仍将继续。也有研究认为,过去的10年中,温室气体增暖的痕迹已经终止。前者推测,气候系统中的海洋环流部分会使全球降温,使温室增暖暂缓了10年;对于后者,有研究推测,温度下降可能与火山频繁活动有关。不同声音中的共同期望只能是“等着瞧”。
 
  钱维宏说,直面10年温度平台的新挑战,不同声音的研究者都处于两难。IPCC的报告对21世纪温度预测的信息主要来自数值模拟。模拟预测,地球温度不仅到21世纪末会继续上升2℃,还可以找到类似的10年温度变化的平台。但很多模式存在局限,甚至不能很好地模拟出太阳辐射变化对气候的作用。在这些模式中,尚没有一种能够模拟我国华北降水出现的“七下八上”现象和江淮地区暑夏大伏的季风气候特征。所以,国际上也有一些著名科学家抱怨,当前的模式尚不能再现观测到季风区降水空间结构和季节、年际以及年代际等时间尺度变化的方差。可见,现阶段的气候模式并不能解决争议。
 
  历史资料显示,1850年以来,全球温度经历了2次降温期,第一次是从1880年到1910年,第二次从1940年到1970年。这些降温都开始于火山频繁活动之前。所以,认为火山活动影响气温年代际温度升降的解释,理由不充分,因为最近出现了10年全球温度平台,但并没有频繁的火山活动。
 
  中国可以说“不用等”
 
  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认为,《科学》发表的这篇文章表明,“从1999年来的10年,全球气温并没有再升高,尽管温室气体至少增加了20ppm二氧化碳。这个现象或许在进一步强调此前有不少科学家提到过的65~70年的气候周期的作用。上一个周期是从上世纪初开始升温到40年代达到峰值,尔后到上世纪70年代一直呈降温趋势,而此时段内,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正在快速增加。最近的一个周期从上世纪80年代升温到2000年前,可能已经达到峰值。接下来到2030年,很可能以降温为主。如果这样,即便温室气体增加,升温的一部分也很可能被降温的一部分抵消。关于这个周期,不少科学家都将原因归因于海洋环流的自我调整,而IPCC的报告对此却没有考虑”。
 
  钱维宏研究小组持第三种观点。他们赞同全球增暖仍将继续,但不赞同这一“温度持续平台”是暂时的。他们认为,自然变化减缓了全球增暖的趋势,并不赞同温室气体增暖的痕迹已经终止。更重要的是,人类不要在争论不清的时候“等着瞧”,而要以科学的态度回答科学预测中出现的问题。
 
  钱维宏研究小组找到了近10年来全球温度平台出现的合理解释,因此,中国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世界,“不用等”。
 
  他说:“早在2002年,我们研究小组就注意到北半球过去1000年温度变化中存在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振荡。如果把千年来的温度变化用图表绘制出来,就会发现,自然温度振荡会出现60~70年和百年尺度的两种规则的振荡波。60~70年的振荡属于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化,而百年的振荡与外强迫太阳辐射变化有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多个时间尺度的振荡波发生了过去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正的峰值叠加。也就是说,多尺度振荡发生了共振,与此同时,这种峰值的叠加又遇上了1998年的世纪强海洋增暖事件,于是形成了近十多年来的温度峰值平台。”
 
  钱维宏及研究人员在发表的论文中进一步推测,如果这种趋势延续,自然温度振荡从1998年后会导致全球温度下降,并将在21世纪40年代出现一个冷态,而在21世纪70年代附近会出现一个暖态。
 
  气候学家被自然愚弄不鲜见
 
  钱维宏还介绍,气候学家们都记得,当1982年强厄尔尼诺暖海洋事件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悄悄发生的时候,气候学家在科学预测会上曾坦然预测不可能发生暖水事件。厄尔尼诺暖水事件是自然现象,有观测记载以来,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事件发生过。
 
  钱维宏说,在1975年《自然》和《科学》这两个著名的刊物上可以查阅到全球降温的文章。这是对上世纪50~70年代冷期的记载。最早提出全球降温的文章发表在1972年。上世纪70年代全球降温可索引的文章有6篇,80年代有12篇,90年代篇数减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增暖的现实打断了70年代全球降温的声音。全球增暖的第一篇文章,也是70年代唯一的全球增暖文章,发表在1975年的《科学》上。这篇文章实际上是面对当时70年代冷平台而提出的一种可能增暖的预测。80年代全球增暖的文章增加到了235篇,90年代增加到4000多篇。21世纪以来的9年,全球增暖的文章达到了9000多篇。这上万篇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文章应该是1975年发表在《科学》上的,它最早怀疑了全球增温的可能。
 
  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全球增暖能够维持多少个10年呢?在温室气体增暖下,有研究认为模式模拟很难有15年持续的温度平台出现。如果目前出现的温度平台再持续几年,模式的预测能力将面临新的挑战。既然在冷平台出现的时候,科学家可以怀疑全球气候是否走到了增暖的边缘;同样,面对当前的暖平台,科学家也可以怀疑,当前是否走到了全球降温的边缘。
 
  他说:“自然变化已经不止一次地戏弄了科学家。继续的温度平台,甚至温度下降,也许正在与哥本哈根国际全球增暖协议签字大会捉迷藏。”如果把时间倒退至20世纪后20年,当时全球增暖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能源的使用几乎是成正比的。联合国环境署2009年的报告称:21世纪以来,中国和印度的经济仍然在增长,能源利用仍然在增加,甚至比20世纪90年代增加了3倍;可是,10年前的关系对这10年的趋势却不好解释了。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和全世界的科学家一道,都面临着这一新的难题。
自然自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5716.html

上一篇:关注12月2-4日强潮汐组合:冷空气继续东移
下一篇:2-4日潮汐组合:未来三天北方多冷空气活动 局地降温幅度达8℃
收藏 IP: .*| 热度|

1 钟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