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关于地震、天文条件和气象变化关系的讨论

已有 5837 次阅读 2009-6-12 04:34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震, 天文条件, 气象变化

编者按:这里是几篇关于地震、天文条件和气象变化关系的讨论文章,公开争论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新民网 > 新闻 台湾学者称台风会引发慢地震 有助避免大地震发生2009-06-11 09:54来源:中国台湾网作者:高大林
  中国台湾网6月11日消息 台风会引发慢地震,却可能减少了大地震一次大爆发时所带来的损害。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中研院”地球科学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员刘启清研究团队,在台湾东部首度监测到慢地震讯息,并发现慢地震往往伴随台风来袭而发生,这种长期而缓慢的地壳破裂,有助于释放大地震的能量。

  刘启清表示,人们一直以为地震和台风是两个不同的自然现象,都会造成伤害,但是这个研究证实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

  所谓慢地震是包括低频地震、超低频地震、深部不连续颤动地震、缓移地震及静默地震等,都被统称为慢地震,其形成主因与剪切滑移相关,特征就是发震持续时间较长。

  这篇独步全球、在英国《自然》期刊发表的论文指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或许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侵袭。

  刘启清与美国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地质学家Alan Linde合作进行的这项研究,在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的台湾东部,地下200到270米深处凿孔摆放井下应变仪,观测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情况,结果监测到慢地震讯息,刘启清说,一般地震发生所引起的地盘振动可借着地震仪观测,但是时时发生在自然环境周遭的慢地震却因为缓慢、微量,无法被发现及记录。

  慢地震的断层能量以数小时、数天缓慢释放,而非突然的剧烈活动,研究进行的5年期间记录到20场这种慢地震,其中11场刚好碰到台风,而且比其它的慢地震还要强烈、地震波形更复杂,研究证实台风与慢地震的相关性。

  报告共同作者Alan Linde表示:“这些资料明确指出台风是这些慢地震的促发因子。他们出于偶然碰巧一起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研究指出,台风造成大气压力降低,减轻断层上陆地压力,结果断层的一边微微升起,释放出断层内累积的压力。研究推论,台风对于存在于海床的断层并不具这种促发地震的作用,因为海床断层压力差会被海水抵销。

  Alan Linde说,日本西南部的南开海槽也同样位于菲律宾和欧亚板块聚合带,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以每年4厘米速度聚合,约是台湾板块聚合活动量的一半,理论上来说,台湾因为滑动量较大,应该比南开海槽更容易发生大地震,但是纪录显示并非如此,反而是南开海槽平均每100到150年会发生规模8级的大地震。(高大林)

(新民网编辑:)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6/11/2080094.html


地震“预报”学术评价2009年05月12日14:40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姚振兴:

  对于几篇文章(7、15、17、20),我认为,地震预测的问题到现在也没有解决,通过气象能达到预测的目的,基本上是不行的。 
 
        但是,我经常见他们报到地震局。地震预报要有完整的三要素,他们基本都是马后炮的做法,不可能真正预测准确,他们预测的位置和时间都相差很多。对于我来说,不相信他们作的这些事情。他们声称预测了唐山地震等,都是似是而非的,实际并不是他们预测了什么。震级相差一个级别,破坏程度要差一个数量级,精确预测是很难的。依靠月亮等天体的引力的一些东西作为预报依据也基本不可能,因为月亮是对整个地球的,并非对应地球的某个点发生作用。地震预测到目前还是没有解决的难题。

  天气预报会通过测量、方程计算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来,但地震到底要测量哪些量都不清楚,对于一些前兆和地震到底是什么关系也不清楚,无法预测。天气因素,如旱涝和地震的关系基本不大。对于他们的论证逻辑,我不太欣赏,因为地震毕竟是一个物理过程和地质过程,而他们的东西太玄乎。对于他们提到的东方科学,我认为所有科学都是一样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志峰:

  已经读过这些文章(15、17、18、21),这个仅仅是通过现象提出的假说吧。就统计上而言,灾害少,地震也少,缺乏大样本量的统计。目前整个地震的预测都没有过关,而造成地震的真正的原因不是很清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倪四道:

  已看过这些文章(1、11、13、14),地震预测问题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固体潮伴随的应力变化而触发地震的研究一直有争议,正反观点都有,目前没有确定的结论。固体潮触发地震的结论具有统计学的基础,但是固体潮与地震发生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似乎只比50%大了一些。基于前震的地震预测是地震学界认可的指标,但是前震有广义及狭义两种。狭义的前震(离主震非常近的、机制类似的前震)对于地震预测效果较好。其它的地震预测指标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无法发表意见。地震不能预报这个断言,我不认可。科学的发展,会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地震孕震过程。当我们理解了孕震过程后,我们才能知道地震是否能预报。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李国平:

  这组文章(15、17、18、20)论文格式还算较规范,但比较单薄,不够系统、详实。对天文、地质构造、地震带方面的论证比较好,起码有一些定量的分析,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可信度;但对与气象灾害的关系、物理机理则分析得很不够,推测、牵强的成分很重,有一些关于气象学中天气系统和大气环流系统的论述不够严谨、专业。

  建议根据地震——气象系统现有观测资料开展一些客观、定量的统计研究,还要分析系统在空间尺度上的关系(如龙卷风是中小尺度,西太副高是行星尺度),并且对于提出的地震——气象灾害之间的关联以及预测,进行全面客观的检验、评分,不能只讲预测成功的例子;应给出一段时间内,应用某种方法得出的完整的预测准确率(包括空报、漏报)。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

  冯向东、魏东平的“地震活动性与日月引潮力相关性统计分析”,该文对天体对地球的作用,以及统计分析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考虑地震本身的情况,因此,虽然样本量很大,但结论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国内外一些研究都采用类似方法,却得到地震活动性与日月引潮力无关的结论。建议参考Cochran等人的方法对地震进行分类及量化分析。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笼统将所有东西放在一起,是得不到有用的结果的。

  李勇的“太阳系天体位置、固体潮与地震预测”存在如下问题:太阳系中各天体对地球的作用是通过固体潮的作用反映出来的,月亮和太阳作用占的比例非常大。

  因此,天体的作用最好是通过固体潮来表征,而不是用位置,后者突出了其它天体的作用。另一个问题是即使是北京一个较小区域,地震类型也有差别,也应分别考虑。最后是天体作用是个外因,对地震发生时间有一定作用,但与发生多大地震本质上没有多大关系。

  任振球等人的“大地震临震预测的研究进展”是将很多东西放在了一起。首先,天体(包括月亮)对地震的作用有很多研究成果,对预测发震时间是有用的,但地震是否在这个时间发生取决于地震所在地区的介质是否已接近破裂,仅有这个因素是无法作地震预测的,最简单的,每个月均有一次最大、最小值。而地震接近发生时,震源区会出现一定异常,包括地应力突跳、地电和地磁异常、卫星红外异常、重力高频脉冲等在一些地震前能够观测到,也是目前地震预测使用的方法。

  现在主要问题是每次地震前表现形式并不一样,即不是一一对应。地震前有一些慢破裂现象,目前已有所观测,但有待深入研究。这可能是产生上述前兆现象的原因,但是否可产生传播距离很远的次声波异常,并没有公认,但也不要否认。

  不过,利用虎皮鹦鹉跳跃次数报地震就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不可否认,某些动物可能对一些频段的波比较敏感,但动物本身一些其它行为的排除是很难的。上述的一些仪器观测在实际工作中也在做,但综合起来达到40%的成功率是不可能的。

  (本文由实习记者邸利会整理)

  参考资料:

  1.任振球,李均之,曾小苹:《大地震临震预测的研究进展》,地学前缘,2001年第2期。

  2.任振球:《突发性特大自然灾害触发因子的发现及其物理研究方案》,中国工程科学,2004年第12期。

  3.任振球:《走中西两种文化优势融合道路争取实现地震预报的突破性进展》,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第5期。

  4.任振球:《用天地耦合方法预测重大自然灾害》,科学决策,2008年第4期。

  5.任振球,孙丽娟:《从科学观反思汶川特大地震的深层次教训》,前沿科学,2009年第1期。

  6.龙小霞,延军平,孙虎,王祖正:《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灾害学,2006年第3期。

  7.徐道一,王明太,耿庆国,汪纬林:《翁文波院士的信息预测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及其意义》,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第4期。

  8.杨杰,李爱群:《<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之质疑》,东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9.高伟,许绍燮,刘蒲雄,彭克银:《地震与太阳、月亮位置的关系(一)——强震孕育区广义前震序列的某些时间特征》,地震学报,1996年第1期。

  10.高伟,许绍燮,刘蒲雄,彭克银:《地震与太阳、月亮位置的关系(二)——强震孕育区广义前震序列的某些时间特征》,地震学报,1996年第3期。

  11.E. S. Cochran, J. E. Vidale, S. Tanaka;朱大庆、邹本良译:《地球潮汐能够触发浅源逆冲断层地震》,世界地震译丛,2006年第2期。

  12.冯向东、魏东平:《地震活动性与日月引潮力相关性统计分析》,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第5期。

  13.李勇:《太阳系天体位置、固体潮与地震预测》,中国科学G辑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5年第3期。

  14.郭增建、韩延本、吴瑾冰、郭安宁:《固体潮与矿井坍塌事故》,内陆地震,2004年第4期。

  15.郭增建、荣代潞:《从地气耦合讨论某些天灾预测问题》,自然灾害学报,1996年4期。

  16.郭增建:《地球系统科学提出前我国科学界的某些思维》,灾害学,2005年第1期。

  17.郭增建,郭安红,张颖:《孟加拉特大风暴潮与滇缅地区大震的关系》,灾害学,2007年第3期。

  18.郭增建:《我国天灾预测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地球物理学报,1997年第40卷增刊。

  19.郭增建:《穴位论与地球物理灾害链》,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第4期。

  20.郭增建、秦保燕、郭安宁:《灾害互斥链研究》,灾害学,2006年第3期。

  21.高建国、王涌泉、郭增建等:《印尼苏门答腊三次大地震与中国珠江洪水关系的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第4期。

  22.门可佩、高建国:《重大灾害链及其防御》,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第1期。

(责任编辑:罗园)
http://it.sohu.com/20090512/n263915908.shtml


国家地震局专家称我国地震活动开始进入活跃期

2008年10月07日05:03  来源:东方网  

[提要] 十一长假最后一天深夜,新疆乌恰发生6.8级地震,几乎与此同时,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发生6.3级地震,昨天早上6时56分左右,阿富汗发生6.2级地震,大约10个小时后,西藏拉萨当雄发生6.6级地震……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表示中国地震活动开始进入活跃期。[点击进入专题]

  国家地震局专家称我国地震活动开始进入活跃期

  □晨报记者 李艳秋

  长假最后一天深夜,新疆乌恰发生6.8级地震,几乎与此同时,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发生6.3级地震,已造成70余人死亡,100余间房屋倒塌。昨天早上6时56分左右,阿富汗发生6.2级地震,大约10个小时后,西藏拉萨当雄发生6.6级地震……地球似乎在频频“触发”震动档,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测定,整个黄金周期间发生了20多次大小地震。  

  地震开始进入活跃期

  8月25日西藏仲巴6.8级地震,8月30日攀枝花6.1级地震,9月10日与9月11日短短两天内,伊朗、印尼、日本相继发生地震……人们困惑:这些地震相互之间是否有关联?下一次地震又会出现在哪里?

  “在地质观察上,经常可以看到地震群发的现象。例如9月11日8时印尼发生地震,20分钟后日本北海道发生地震,它们之间肯定有某种呼应。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目前还不清楚,很可能是一种互相触发的作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表示。

  高建国说,人们对地震增多感到困惑,原因之一是最近的活跃与此前的平静形成鲜明对比。在汶川地震之前,从2005年4月到2007年5月,我国出现了近百年罕见的长达两年多无6级以上地震的平静段,“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平静后,地震活动开始进入活跃期。”高建国说,“地壳只有调整到一个相对平稳的位置后才可能会平静,而目前地震核心区地壳仍处于调整期,这也是余震不断的原因。”

  台风“圣帕”跑到四川

  地震预报虽然探索了半个多世纪,但科学家依然很难弄清楚地球深部的活动规律,下一次地震会在哪里,目前仍难以预言。不过,科学家正在探索一些新的领域,比如,地震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高建国举了一个例子:“圣帕”。“当时我记得中央气象台曾预报,‘受台风‘圣帕’影响,四川盆地、云南中北部和东部将出现大到暴雨’,由于雨势很强,此后四川宜宾和云南昭通都出现了泥石流灾害——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西北太平洋上形成的台风怎么会跑到四川那个地方去呢?”

  四川、云南即使受台风影响,一般也是来自于南海台风或印度洋飓风。“圣帕”的路线为何会如此异常,“单独从环流系统来解释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另一个数据可能把两者联系起来,那就是气温。

  四川震前气温异常高9℃

  “根据热红外气温监测,地震前一段时期,四川震区的气温比常年高出了9℃”,高建国说,地震蕴育是一个很长的时期,积聚了巨大的能量,是否正是在这样一个地下热量释放的过程中,地表温度的偏高吸引了台风的到来呢?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耿庆国也提出,有研究表明,大地震发生前,由于积累的巨大能量,可能改变台风的走向,引导台风推进。例如唐山地震前,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一次台风,一直北上至华北。而汶川8级地震前,强大飓风也有可能是受到8级地震的引导,而转向登陆缅甸。

  这只是事后的推测,还需要进行严密的计算与论证。问题在于,如果再出现一个走向异常的台风,我们能根据它来预测出下一个地震可能发生的地点吗?答案是,现在还不能。

  当然,地震和台风之间的关联性,只是探索地震发生规律和进行预测的方法途径之一。高建国说,单学科的研究方法可能还无法参透地震的奥秘,科学界已经开始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判断。

http://news.sohu.com/20081007/n259878786.shtml


钱钢“地震预警初探”简评 官方纵容伪科学必将反受其患——祝贺中科院把“天地生人讲座”扫地出门Oct 08

孙士宏、高建国屡次散布谬论,地震局应当消除影响
地震, 天地生人 发表评论

【补注:最近孙士宏水平有所提高,按《北京科技报》报导,孙士宏能够用统计数字说服沉迷于“地震直线”的妄人,并且声明“气候与地震之间存在的关系,不是气候变化影响地球活动,而是地球活动影响气候”。而高建国依然一意孤行,前一阵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趁华北干旱之机,继续贩卖“旱震关系”这门伪科学。——2009年3月6日】

  地震局孙士宏、高建国两人的名字,读者应该不会陌生:前者是中国地震局首席预报员之一,后者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近年来几次大地震前后,这二人多次接受媒体采访。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媒体自己挑选的,还是地震局推荐的。这两位“专家”,孙士宏经常代表中国地震局去和“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地震预报大师联络,而高建国本人则屡次和这些预报大师进行合作研究。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然大师们的各种“地震预测术”无一不反映了他们是一群地质盲,而孙、高二人的屡次访谈,也经常暴露他们在地质学和地震学方面的不学无术。下面仅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一、孙士宏的“大雨引发地震说”。

  这个谬论的相关文章挂在地震局的“中国地震信息网”上,并广为引用。孙士宏的原话是,“华北和西南的大地震活动与震前多雨有关。通常,震前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降雨量最多的中心区域往往就是未来地震的震中区。在某些条件下,大雨可能引发地震。”

  孙士宏这里提到的“大雨引发地震”,根据其上下文,所指为破坏性地震。而这种说法出自对德国研究人员的结论的曲解,而德国研究人员的结论恰恰表明大雨并不能引发有感地震,见《新科学家》的报导(注1)。此篇报道中文有翻译(注2):

  “一些研究表明大雨可能会引起地震,但所需的雨量要比科学家先前想像的多得多。而且,德国、瑞士和法国最近几年这些因大雨触发的地震都发生在喀斯特地区。与此同时,研究大雨触发地震的其他科学家也表示它们都发生在喀斯特地质区域。由于这些地震都比较小,人感觉不到,只有地震仪能探测到。…在非喀斯特地区,雨水压力会均匀分布,再由河流缓慢释放,因此雨水渗透到地下的压力就很小了。”

  所以,所谓大雨引发的地震,类似水库蓄水引发的小地震;由于溶洞蓄水量比水库小得多,所以引起的地震都是无感地震。这和作为地震预报员的孙士宏所说的破坏性地震,完全不是一个意义;孙士宏曲解德国研究者的结论来给“地震预测术”辩护,是一种蓄意欺骗。

  二、高建国的“地震吸引台风说”。

  高建国最近接受采访时提到2007年台风“圣帕”之所以到达四川,原因在于四川正在孕育地震(注3)。他的论点是,(1)地震之前地下积累了热量;(2)地下热量造成震区气温比常年高9度;(3)地表温度偏高“吸引”了台风。

  上面这段狂想荒唐之处太多,第三点是气象学的东西,本人无法评论;只说第一条和第二条的荒谬:第一条,地震发生之前,即使岩石变形能够产生热量,这部分热量也将通过传导和地下流体对流传递到远处,所以没有什么震区地下积累热量一说;第二条更荒唐,要是震区地层把当地大气烤热9度,那么从地表到地下潜水层,温度升高远远不只9度;考虑到大气对流,几十米、几百米处的地下水不知道要烫成什么样。龙门山正常的地温梯度是每100米升高不到2度;为了满足高建国臆想,需要出现一个极端异常的地温变化,这样的地温异常没有观察不到的道理。所以不需要什么“严密的计算与论证”(热量传递、空气和地下水流动的计算),就能看出高研究员有多荒谬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数学出身、专业越干越不沾边、搞地震而无地质学基础的高建国研究员,也是“废除‘伪科学’提法”的网络签名人物(注4),某次973课题申请失败后被“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当作主流科学的受害者,更加说明这些人同气相求。汶川地震之后,科技部“香山紧急会议”倒是把他请去了,发表了一通“中国的整体思维的方法对于预测大的地震有作用”这样的高见。科技部在汶川地震后拨款三千万元用于研究地震,不知道高建国研究员捞到一笔经费没有,他跟记者胡吹的那些是不是他“整体思维”的最新成果。

  孙士宏、高建国这两位地震局名人,屡次这样在媒体上发表谬论,严重损害公众的科学素养,并且恶化地震研究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地震局对之不闻不问,这种态度极端不负责任。本人绝没有主张对什么人封口,而是认为地震局应当因势利导,在事后对公众给予解释。这方面国内外不乏先例。比如,今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Freund父子吹嘘可以利用卫星图像预报地震之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专业人员就曾指出这种观点没有依据(见本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会在地震预报上取得突破吗?”)。又如国内屡次有人把地震和天文现象联系起来,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则指出“没有证据显示汶川地震与天文因素有关,公众千万不要被此类信息所误导”。本人希望地震局能够对科学负责、对人民负责、也对自己的名声和利益负责,把人情关系抛在一边,对打着地震局专家名号散布的谬论及时进行澄清。地震局多年在地震预报方面误导公众,现在对地震局既是一次考验,也是提供了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注:

(1)“Heavy rain can trigger earthquakes”(http://environment.newscientist.com/article/dn13371

(2)http://discover.163.com/08/0226/11/45KI881A000125LI.html

(3)《新闻晨报》2008年10月7日,“国家地震局专家称我国地震活动开始进入活跃期”

(4)http://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fankexue14.txt

http://xysblogs.org/amsel/archives/323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37719.html

上一篇:拉马德雷、低温、飓风、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下一篇:日本气象厅称今夏很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转载)
收藏 IP: .*| 热度|

3 张国庆 刘继顺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