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世界卫生组织警告疫情可能再次暴发(转载及点评)

已有 4487 次阅读 2009-5-9 04:32 |个人分类:灾害预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厄尔尼诺, 拉马德雷, 猪流感, 甲型流感

转载者按: 如果2009年7-8月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流感爆发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总结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1]
杨学祥. 猪流感敲响了警钟:下一次厄尔尼诺与世界流感爆发. 发表于 2009-4-25 7:01:14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8052
世界卫生组织警告疫情可能再次暴发
2009年05月09日 04:07京华时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据新华社电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昨天,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已有约2400人确诊感染甲型HIN1病毒。世卫组织官员提醒亚洲各国警惕疫情扩大,称“全世界三分之一(超过20亿人口)或更多人口在今后数月或明年可能感染这一病毒”。

全球感染病毒者可能会超20亿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昨天2时,全球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达到2371例,这个数字包括已经死亡的44人。其中,疫情在美国的蔓延范围已由前天的41个州扩大到昨天的44个州,确诊患者人数正持续增加。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仍在继续传播。

为此,世卫组织负责卫生安全和环境事务的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7日提醒亚洲各国政府对疫情扩大保持警惕,“全世界1/3(超过20亿人口)或更多人口在今后数月或明年可能感染这一病毒”。

陈冯富珍警告疫情或再暴发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日前警告,新型流感疫情可能再次暴发,而且更具杀伤力。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对此解释说,从目前情况看,我们仍处于疫情的早期,但现在甲型H1N1流感传播范围已经超过SARS。世卫组织警告可能发生第二波疫情,依据的是历史上发生过第二波,1918年流感大流行时,第一波是3月,第二波是10月份以后,比第一波疫情厉害得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专家钟南山则告诉记者,1918年、1968年及1977年出现的世界范围的流感流行,并不是一个波,一般是两个波甚至三个波,如果现在这个波持续下去,疫情传播当然就升级了,如果不再继续上升,这一波可能就过去了,但今年入秋后会不会出现第二波,目前尚难预测。

病毒可能再变异而增强毒性

甲型H1N1流感病毒最先由美国发现,毒株与过去的H1N1病毒变异很大,传播速度快。从基因分析来看,它的片断有猪流感片断、禽流感片断和人流感片段。

美国疾控中心下属传染病协调中心主任米切尔·科恩认为,历史经验表明,在一些疾病大流行初期,患者的症状可能不太严重,但病毒不断变异后,最终可能会出现导致严重疾病的变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能会导致一些我们难以预测的结果,对其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令曾光最担忧的是,南美即将进入秋冬季节,如果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美洲季节性流感病毒交结在一起,进行基因重组,情况就将十分复杂。

此外,世卫组织专家警告说,病毒不断变异后,可能对抗病毒药物产生抗药性,世卫组织将密切监测病毒的抗药性。

更多精彩请点击登录京华网(http://www.jinghua.cn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zhuliugan/zuixinbaodao/200905/0509_6347_1146658.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30776.html

上一篇:灾害信息:北太平洋海温迅速升高
下一篇:“H2N2流感”比“H1N1”更需警惕?(图)(转载及点评)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1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